上观新闻|“四大功能”在上海高质量发展中加快形成


上观新闻|“四大功能”在上海高质量发展中加快形成
文章图片

上观新闻|“四大功能”在上海高质量发展中加快形成
文章图片
今年3月 , 疫情阴霾还未散去时 , 一批规模空前的全球重大产业项目采用线下+“云上”签约的形式落地上海 , 充分体现各界对上海城市核心功能和未来发展势头的看好 。
7月 ,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以云端峰会的形式举行 , 特殊时期上海连线世界 , 展现疫情冲击下新兴产业逆势上扬的发展轨迹 , 共谋以人工智能“赋能百业”的未来 。
9月 , 最新一期GFCI国际金融中心指数发布 , 上海超过东京 , 首次跻身全球三甲 , 仅次于纽约和伦敦 。
10月 , 全球“最强大脑”云上相聚上海 , 137位全球顶尖科学奖项获得者参与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 。
本月 , 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如期而至 , 展览面积、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数量均创新高 , 再次向世界展现中国全面扩大开放的坚定姿态 。
这一年来 ,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 , 面对世界经济的严峻形势 , 上海牢记嘱托 , 紧紧围绕发展主线 , 坚定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 。 全市经济持续稳步复苏向好的同时 , 上海着眼未来 , 在世界经济的汪洋大海中去搏击风浪、强筋壮骨 。 一个个逆势提升的世界权威排名、一场场链接世界的全球盛会 , 以及反映高质量发展的种种指标 , 折射出上海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开放枢纽门户的“四大功能”正在加快形成 。
全球资源配置功能
两个“全球第三”和一个第五
这一年 ,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中 , 世界经济遭遇重创 。 外向型经济特征明显的全球各大城市 , 普遍面临人口流动减少、流量经济受阻、国际交往受限的考验 , 是经济冲击首当其冲之地 。
全球金融、航运、服务业等领域的国际城市指数排名中 , 各大领头城市综合指数普遍下降 。 然而在三组集中体现城市服务能级和全球影响力的指数排名中 , 今年上海首次同时进入世界前五 。
今年8月 , 全球化与世界城市(GaWC)研究网络编制的全球城市分级排名《世界城市名册2020》中 , 上海首次排名全球第五 。 这份权威排名中 , GDP并不是必要评价指标 , 城市中的“先进生产性服务业”却是核心要素 , 这正是过去很长时间内上海对标世界 , 在全球资源配置功能上的短板所在 。

上观新闻|“四大功能”在上海高质量发展中加快形成
文章图片
北外滩与外滩、陆家嘴成“黄金三角” , 蒋迪雯摄 。
今年 , 上海首次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中排名第三 , 首次跃居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全球第三 。 国际航运中心和金融中心的评价体系 , 同样不以航运业和金融业的规模大小为唯一依据 。 两个“全球第三” , 是国际专业研究者对上海在金融和航运领域的全球资源配置功能提升 , 集聚与辐射能力增强的一致认可 。
伴随着中国金融开放的速度加快 , 上海近年来吸引了一大批全球知名金融机构 。 如今在上海1600多家持牌金融机构中 , 约三分之一是外资机构 , 而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加 。
上海还在努力实现境内境外市场的联通 。 “沪港通”“债券通”“沪伦通”等机制的推出 , 黄金国际板、国债期货等板块的开放 , 跨境人民币、跨境ETF等业务的探索 , 都为互联互通提供了重要的渠道 。 以“上海金”“上海油”“上海铜”等为代表的“上海价格” , 极大提升了人民币产品和大宗商品定价能力 , 也正助力上海发展成为全球人民币产品的交易和定价中心 。
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方面 , “十三五”期间 , 上海已基本确立航运服务全球枢纽节点地位 。 2019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4330.3万标箱 , 连续十年世界第一;机场货邮吞吐量、旅客吞吐量分别位居全球第三和第四位 。 今年面对疫情对全球贸易、航运业的严重冲击 , 刚刚过去的10月份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首次实现单月突破400万标准箱 , 以420万标准箱刷新月度历史纪录 , 比7月份刚创下的月度纪录多29.7万标准箱 , 同比增长15.7% 。 目前 , 上海港一边连接长江和长三角腹地 , 一边通过300多条全球航线连接世界 , 正努力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 。
科技创新策源功能
建成和在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4个
尽管遭遇疫情 , 今年参加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科学家人数不仅没有减少 , 反而有较大幅度增加 。 分布在四大洲25个国家和地区的137位世界顶尖科学家、200余位优秀青年科学家 , 在三天的会期云上相聚上海 , 成为一次史无前例的全球顶尖科学家联动 。
上海徐汇西岸 , 作为今年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举办地 , 已经成为集聚科技创新策源功能的一块新高地 。 今年上海期智研究院入驻西岸智塔后 , 图灵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期智研究院院长姚期智表示:申城人杰地灵 , 短短数月 , 研究院就实现了从理念设想到落地入驻 , 人才团队也初具规模 , 已汇聚4位两院院士、20多位科学家和多所高校的青年人才 。 分页标题
最近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增刊《2020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显示 , 上海在全球科研城市中排名第五 , 较2016年上升3位 。 上海市经济信息中心今年1月发布的《2020年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评估报告》则显示 , 上海在全球科创中心城市中排名第十二 , 较去年上升4位 。 国内外的这两份榜单 , 都反映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 , 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显著提升 。

上观新闻|“四大功能”在上海高质量发展中加快形成
文章图片
8月18日 , 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设立以来首个建成项目及临港产业技术创新带首发项目上海临港新侨新兴产业园开园 , 孟雨涵摄 。
近年来 , 上海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 党的十九大报告列举的6项重大科技成果 , 蛟龙、天宫、北斗、天眼、墨子和大飞机 , 上海都作出了重要贡献;超强超短激光装置实现10拍瓦激光放大输出 , 脉冲峰值功率创世界纪录;诞生国际首个体细胞克隆猴 , 国际首次人工创建单条染色体的真核细胞;全球首张“黑洞”照片公布 , 上海天文台牵头国内学者参与;在《自然》评选的2019年度全球十大优秀科学论文中 , 2篇中国论文入选 , 均出自上海;蓝天梦、中国芯、创新药、智能造、未来车、数据港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
疫情没有延缓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步伐 。 目前 , 在光子领域 , 硬X射线、软X射线装置正加快建设 , 光源二期首批线站、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预计今年年内建成 , 将与上海光源、活细胞成像、神光等设施初步形成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能力最强的光子大科学设施群 。 目前 , 上海建成和在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达14个 , 数量和投资总额全国领先 。
全球高水平研究机构正加快在上海集聚发展 。 李政道研究所、脑与类脑研究中心、量子科学中心、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期智研究院、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树图区块链研究院、朱光亚战略研究院等数十家代表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发展方向的新型研发机构已启动建设和加快发展 , 各类国家级、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基地布局正不断优化 。
聚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重大需求 , 今年上海建立市级应急科技攻关组 , 同步成立专家委员会 , 聚焦临床诊治、病原学与流行病学、药物和疫苗、医疗器械及诊断检测试剂等方向 , 调动科研院所、医院、高校、企业等 , 组织开展应急科技攻关 , 先后布局三批共19项应急攻关任务;同时 , 在药物和疫苗、防疫检测装备研发领域 , 上海牵头承担2项、参与5项国家科研攻关应急任务 。
高端产业引领功能
三大产业成上海制造业强劲引擎
面对疫情危机 , 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逆势上扬 , 占比持续提升 , 新旧动能转换中 , 产业高端引领作用正在加快显现 。
数据显示 , 前三季度 , 上海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9645.15亿元 , 比去年同期增长7.9% 。 尤其是 , 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三大产业成为上海制造业增长的强劲引擎 , 引领着上海制造向着更高端的方向迈进 。
【上观新闻|“四大功能”在上海高质量发展中加快形成】国内集成电路的产业地图上 , 上海一直是一颗璀璨的明星 。 今年1至9月 , 上海集成电路制造产值增长5.3% , 背后是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厚积薄发的结果 。 如今 , 上海集成电路集聚企业超过600家 , 2019年产业规模1706亿元 , 约占全国22% , 累计完成投资超过3000亿元 , 成为国内集成电路产业最集中、产业链最完整、综合技术水平最高的地区 。 在设计领域 , 部分上海企业研发能力已达7纳米 , 紫光展锐手机基带芯片市场份额位居世界第三 。 在制造领域 , 中芯国际年销售额在国内位居前位 , 14纳米先进工艺已量产 。 在装备材料领域 , 中微、上微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
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 , 上海的集成电路仍需埋头苦干 。 今年的10月27日是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极具意义的一天 。 是日 , “东方芯港”集成电路综合性产业基地在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挂牌 , 目标是成为国内第一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芯片制造高地 , 预计到2025年基地产业规模将达到1000亿元 , 2035年构建起高水平产业生态 。 目前临港新片区已集聚集成电路亿元以上规模企业40余家 , 华大、中微、新昇、寒武纪等一大批国内顶级集成电路企业在这里蓄势待发 。

上观新闻|“四大功能”在上海高质量发展中加快形成
文章图片
2020年10月26日 , 首批出口欧洲的Model3标准续航升级版整车在海通国际汽车码头装船 , 将出口到欧洲市场 , 孟雨涵摄 。
从芯片到“药片” , 生物医药产业与人工智能、集成电路一起成为上海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先导产业 。 上海市经信委总工程师刘平表示 , 上海生物医药产业体系健全 , 研发创新能力强 , 临床资源富集 , 国际化程度较高 , 已经形成良好的产业创新生态 。 数据显示 , 上海生物医药经济总量占全国7.4% , 院士、长江学者等高水平人才占全国1/5 , 创新药占全国1/4 , 涌现出以“GV971”、呋喹替尼等为代表的全球首研新药和以PET-CT为代表的国际一流医疗器械 , “GV971”更是填补了该领域全球17年没有新药上市的空白 。 同时 , 一批上海本土企业正快速崛起 , 心脉医疗等8家企业在科创板上市 , 占全国生物医药科创板上市企业26.7% 。 分页标题
目前 , 上海正在起草新的生物医药“三年行动方案” , 同时也在积极谋划“十四五”规划 。 在成立市领导联系重点产业机制、“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之后 , 近期上海又特别设立生物医药产业工作专班 , 迅速及时协调生物医药领域碰到的相关问题 , 全力推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
如果说 , 集成电路和生物医药是上海的传统优势 , 那么人工智能就是上海的一张新名片 。 尤其是面对今年的疫情 , 上海人工智能企业迎难而上 , 彰显智慧本色 。 在国内 , 依图基于CT医学影像的“新冠肺炎智能评价系统” , 凭借出色的“快准稳”诊断风格 , 成为抗疫一线的利器;在海外 , 商汤原创AI技术——SensePass系列智慧通行产品则在助力国内抗击疫情基础上 , 稳定运行在韩国LGCNS总部等海外“战场” 。
数据显示 , 今年上半年上海人工智能行业产值872亿元 , 相较去年同期逆势增长33.3% 。 人工智能“上海力量”逆势上扬 , 离不开上海在人工智能领域先人一步的抉择:率先打造人工智能世界大会平台 , 汇聚全球资源“为我所用”;率先在全国开放人工智能场景 , 呼唤全球AI企业来沪打擂;率先摘得全国首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桂冠 , 让行业应用进入快车道……
今年 ,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踏云”而来 , 借着大会东风 , 上海AI产业版图再添一批新势力 , 包括百度飞桨赋能中心、华为“鲲鹏+昇腾”创新中心等投资总额超过300亿元的36个重大项目落地上海 。 短短三月 , 不少项目已启动建设 , 为“十四五”上海人工智能高地建设持续蓄能 。 着眼未来五年 , 上海将建设全球数据港、开源算法平台、超算中心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 , 培育20家龙头企业 , 到2025年上海AI核心产业产值预计将达到2500亿元 。
开放枢纽门户功能
稳外资“24条”打造外商投资热土
今年的3月31日 , 总投资额约4418亿元的152个全球产业项目迎着疫情带来的冲击 , 坚定选择落地上海 。 当时参加签约的日邮物流(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杉冈正宽就表示 , 全球疫情让物流供应链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 , “但从公司长远规划来看 , 我们始终看好中国、看好上海 , 拟在上海设立管理型公司中国地区总部 , 为集团内公司提供资金运作、财务管理、销售、市场营销、员工招聘培训与管理以及集团内部的共享服务 。 ”
就在这次集中签约后的十天 , 上海从加强外商投资、提升投资便利化水平、强化外商投资保护等方面出台24条稳外资举措 。 目标是进一步把上海打造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最富吸引力的外商投资热土之一 。
上海稳外资“24条”中 , 其中一条是举办上海城市推介大会 。 自去年上海首次举行这一以城市为主题的推介大会后 , 这已经成为上海承接进博会溢出效应 , 向世界企业展示上海的舞台 。 今年的推介大会上 , 线上线下参会的全球行业巨头纷纷为上海的开放姿态、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点赞 。
开放带来机遇 , 更守护着信心 。 今年 , 由摩根大通控股的摩根大通证券(中国)有限公司开业 , 成为首家获准在华开业的美资控股券商 。 摩根大通中国区首席执行官梁治文说 , 作为一家在上海落户将近百年的“老店” , 将借助集团的全球网络和资源 , 把更多全球投资引入上海 , 同时帮助本地企业实现全球拓展 。

上观新闻|“四大功能”在上海高质量发展中加快形成
文章图片
位于静安同乐坊的LOFT中国区总部办公室落成启用 , 蒋迪雯摄 。
尽管受到疫情影响 , 上海经济仍然呈现出足够的韧性 , 外资继续释放蓬勃活力 。 今年1—9月 , 上海实际使用外资155.15亿美元 , 在去年同期高基数基础上增长6.1% 。 截至目前 , 上海累计引进跨国企业地区总部758家、研发中心475家 。
一方面引领全球巨头落沪 , 打造跨国总部经济;另一方面 , 也要让更多高端产业在上海扎根成长 。 在践行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 , 上海努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效率提升 , 为国内外各类市场主体创造内外市场联通、要素资源共享的发展环境 。
为让更多引领科技前沿、产业高端的创新资源、高端要素、一流人才加速集聚 , 上海今年3月特别推出60平方公里新经济空间 。 这批新经济空间遍布崇明长兴岛、临港新片区、金山区、嘉定区、浦东新区、青浦区、奉贤区等产业基础较强、上下游企业完备的区域 。 在这些重点区域 , 上海将通过优质产业项目构建引领赋能的战略优势 , 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 推动产业提质增效、新旧动能转换 。
惜土如金的上海 , 一次拿出60平方公里空间 , 再次向外界传递强烈信号 , 好项目不缺土地 , 好产业不缺空间 。 同时 , 上海围绕不断挖掘产业用地潜力 , 把存量变流量 , 促存量转增量 , 努力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着力提升投资强度和经济密度 。
栏目主编:徐蒙本文作者:徐蒙刘锟俞陶然文字编辑:张煜题图来源:张海峰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