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都上不了,谈什么素质教育?

“大学都上不了 , 谈什么素质教育?”一篇爆文引发的教育观大讨论文 / 魔斯妈妈育儿实录
大学都上不了,谈什么素质教育?
前几日 , 我写了一篇文章《3000万学区房 , 哈佛师资 , 中考却全军覆没 , 素质教育能走多远》 , 无意中成了爆款 。 几十万阅读量 , 数千条评论 , 带给我颇多感触 。我没有想到大众对于“消费有钱人的痛点”这件事 , 兴致居然这么高 。 也没有想到大家对“素质教育”争议那么大 。 有人留言“原来有钱人也要交智商税 。 真解气!"还有人把矛头指向无辜的孩子、老师、学校……拿孩子的天赋和能力说事 , 质疑名校出身的老师教学的能力 , 甚至学校办学的动机 。这篇爆文 , 我用一天的时间认真地看完了每一条评论 。 突然发现:我理解了评论区的每一个人 。 想说点什么 , 但我不想站在一个专业的角度去评判谁 , 更多的是分享自己的态度 。一、看到更真实的生活 , 对阶层矛盾多一些理解​1、富人有钱 , 还用焦虑孩子的教育吗?评论区里很多人说 , 都那么有钱了 , 孩子一辈子衣食无忧 , 还用操心学习吗?还有的人说“富人事儿多 , 国家应该尽量把资源向穷人倾斜” 。 更有人戏谑道:“这所学校的孩子讨论的是‘不好好读书就回家给老爸公司当总裁’ , 校外的孩子讨论的是如何能考上好大学 , 将来给总裁打工 。 ”有点钱、有点资源 , 就真的不用焦虑孩子的学习吗?真不是 。 她们远比你想象的要焦虑 。 有钱人未必一直有钱 , 有学问的人未必有时间培养孩子也成为高知 。 但是他们被架一定的位置上 , 却很难降低内心的预期 , 自然就会产生更多的压力 。为什么一说到教育焦虑 , 就会提“海淀妈妈”和“顺义妈妈”?一边是瞄着“清北”冲锋陷阵 , 一边是卯着世界级名校 , 一分钟也不敢放松 。 这群代表着中国最高知的妈妈和最有资源的妈妈 , 恰恰是一群最焦虑的妈妈 。这就好像我先生说起当年在清华读书 。 你以为这里都是天之骄子 , 该足够自信、高枕无忧了吧?不是 , 恰恰他们是最拼的一群人 。 拼着进国外更好的学校 , 拼着拿到更好的offer 。 他们常常觉得自己“还不够好” 。每个阶层都有各自的焦虑与忧愁 。 多一些理解 , 人生在世 , 不容易 。 如果能关怀 , 又何必要伤害?
大学都上不了,谈什么素质教育?
2、评论区里 , 到底是恶意的网暴还是无奈的呐喊?我大概估算了一下 , 80%的留言者都对文中所述的现象表示不理解 , 甚至是否定和抨击 。最一开始 , 我有点不能接受 。 觉得大家偏激了 。 但是当我看到这些评论的时候 , 我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狭隘 。​“我一个月工资2000块 , 每天工作10个小时 , 你跟我谈什么素质教育?我供孩子上学、吃饭 , 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 ”“你们娃琴棋书画算素质教育 , 我们娃下田耕地算不算素质教育?”“推素质教育的人根本就没去基层调研 。 想一出是一出 。 好的公立教育是穷人跨越阶层最好的路 。 这条路再堵死了 , 兴衰周期就来了 。 ”中国有6亿人月收入不超过1000元 , 99%的人都是普通老百姓 。 他们每天都在为生计奔波 。 去教育他们“多读点儿书” , 去指责他们“不够关心”孩子吗?这不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 教育工作者不应该仗着自己多懂了一些教育理念 , 就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夸夸其谈 。 教育的本质是接纳和引导 , 尽己所能 , 用积极、包容的心态引导更多的人 , 用更适合、好用的方法帮助他们 。
大学都上不了,谈什么素质教育?
说到大家的仇富言论 , 我虽觉得不够客观 , 但也能够理解 。 的确有一些富人的言行放大了阶级矛盾 。 越是富裕的地方 , 学生群体中的攀比风越盛行 , 人际关系也更为复杂 。
大学都上不了,谈什么素质教育?
拥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学校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 , 但是不是这些孩子都能受到素质教育的熏陶 , 拥有更好的人格和能力呢?的确不可知 。有人说 , 好老师带不出好学生 , 这跟里皮带不好国足不是一样的么?我们还真的没办法完全洗白“国足“ 。​二、一场关于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大讨论留言区 , 我看到被大家提及最多的话题是对素质教育的抱怨 , 认为这是“伪“教育 , 在中国水土不服 。有人认为素质就是多一些琴棋书画的才艺;有人认为素质就是做每一件事情全力以赴 , 包括考试;还有的人一提到素质 , 就认为是轻松、快乐的代名词 , 不用关注学习 。 因此有诸多不认可 。 他们说 ,​“素质教育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 没有智育的发展就是不完整的教育 。 ”“你骑马、打高尔夫是素质教育 , 别人会物理、化学就不是素质?”
大学都上不了,谈什么素质教育?
说得非常有道理 , 可谁说素质教育就不用学习、发展智力了?
大学都上不了,谈什么素质教育?分页标题
1、应试和素质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 , 而不是“学习”与“不学习”的对立关于这两个概念 , 有人反驳说 , “你能把高考给我考好了 , 这就是能力 , 就是素质!”还有人说 , 应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 我认为 ,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 。我们说 , 人类的任何学习都是一个感知的过程 。 先感受现象 , 建立常识 , 然后再探究道理 。 这是最符合人类思考习惯和大脑模式的学习方式 。就拿学物理为例 。 中学物理会遇到浮力的公式 , 会反复推演小木块从斜面上滑下来的状态 , 会计算加速度……很多孩子觉得 , 这就是一个模型、一个解题思路 , 与自己的生活毫无关系 。 想解一道题 , 就不断地在书中套用各种公式 。有没有人想过 , 学习这些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未来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 。 一个更好的教育 , 不仅是给孩子灌注多少知识 , 更重要的是引发孩子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大学都上不了,谈什么素质教育?
换个角度讲 , 一上来就给学生灌输抽象的概念、术语、公式 , 背各种考点 , 与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现象 , 探究背后道理 , 哪一种学习更让人容易理解 , 印象深刻?我不提倡应试教育 , 不是说孩子不需要重视学习 。 而是我对现实中的觉察感到惶恐 。 越来越多的孩子 , 从小学开始就进入套路化的思考方式 。 在补习班刷题越狠的孩子 , 越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
大学都上不了,谈什么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什么?在我看来 , 更多的是培养孩子正确学习的能力 , 好的生活习惯的养成 , 还有更好的品格 , 更广阔的视野 。所谓视野 , 并不一定需要用金钱和阶层来解决 。 一本好书就足以让你和世界上最有智慧的人对话 。素质教育本就不是有钱人、高知阶层特有的 。 相反 , 一段困苦的家庭生活 , 一个拼命维持生计的母亲 , 更能够教会孩子宽厚忠诚、自律勤奋、善良勇敢 , 带给孩子杂草般顽强生长的生命力 。 这也是好的素质教育!当我们理解到这一层 , 再来看看网友的这些评论 , 是不是就更容易分辨是非了?
大学都上不了,谈什么素质教育?

大学都上不了,谈什么素质教育?

大学都上不了,谈什么素质教育?
​2、素质教育并不等于快乐教育快乐教育 , 最早由英国教育学者赫伯特•斯宾塞提出 。 他的理念是 “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 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应该是快乐的 。 ”斯宾塞探讨的是能否用更让孩子有兴趣的方式去做教育 , 而不是为了孩子快乐 , 而不去教育 。 这样的“快乐”既没有意义 , 也不会持久 。中国人谈教育 , 太容易将“痛苦“挂钩了 。 “吃得苦中苦 , 方为人上人”、“十年寒窗苦”、“头悬梁、锥刺股” 。西方的教育模式强调的是素质教育 , 更贴近“感知教育” , 更能激发人的潜能 , 更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 。 关于这些我在此前的文章《8000条评论之后的冷静思考:理性看待留学现象 , 师夷长技以自强》中有详细解读 。我推崇素质教育 , 是不希望让孩子在压抑、痛苦中成长 。 人格培养也好 , 学习方法的培养也好 , 阅读习惯的建立也好 , 都是希望孩子能够享受到探索知识的乐趣 。但我从来不否认“任何教育的成功 , 都是需要勤奋和努力的 。 ”我的一位美国朋友Anna , 一双儿女一个考入了斯坦福 , 一个考入了麻省理工 。 但她只是一个很普通的美国老太太 , 孩子读的都是公立学校 。她的儿子 , 10岁时拿到加州奥林匹克科学竞赛的金奖 , 高中提前两年完成全部学业 。 大学别人要读4年 , 他3年就完成了全部学业 。
大学都上不了,谈什么素质教育?
在洛杉矶 , 我与春假回家的小伙子有了几天短暂的相处 。 我发现他很喜欢深夜读书 。 他告诉我这个时点思路最清晰 。 记得有本书叫《哈佛凌晨四点半》 , 我相信他一定经常见到凌晨四点半的波士顿 。Anna跟我提起儿子小时候参加奥赛的经历 。 她说备战比赛期间 , 儿子每天晚上都要培训、讨论、实验 。 人家的孩子一两点钟就放学了 , 他正常放学都得是六点多 。 有时候甚至会做实验做到十一点多 。 周六经常还要去学校 。 从9岁开始 , 年复一年 , 都是这样的节奏 。她给我分享了两张儿子奥赛时期的照片 。 一张是清晨就开始小组讨论的场景 , 还有一张是奥赛结束当天 , 他们通宵未眠 , 载誉而归的场景 。
大学都上不了,谈什么素质教育?

大学都上不了,谈什么素质教育?
你说他们不辛苦吗?非常辛苦 。 但是痛苦吗?循着自己的兴趣做事 , 不会痛苦 。 他们更愿意享受付出带来的成就感 。我先生当年清华毕业 , 保送到香港科大研究生 。 他最大的感受就是香港的同学读书非常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 是凭着自己的爱好在选专业 。 而国内的孩子 , 是凭着哪个专业有发展前途在做选择 。 两种模式下 , 内驱力和探索欲是完全不一样的 。 20多年过去了 , 今天再看中西方教育关于这点的差异 , 依然存在 。如果有一天 , 我们的应试教育能够更好地引导孩子的人生目标 , 而不是高考一过内心就空了 , 失去方向了 , 那才叫真的进步 。分页标题
大学都上不了,谈什么素质教育?
三、“名校都是假的 , 生源才是关键“ , 优质生源是先天的还是后天培养的?许多人在留言区不约而同地提到生源问题 。 他们说 , “找什么哈佛学生当老师 , 搞什么素质教育创新 , 做什么“全市前三“的梦 , 生源把握好了 , 一切都好了 。 ”
大学都上不了,谈什么素质教育?

大学都上不了,谈什么素质教育?

大学都上不了,谈什么素质教育?
这让我觉得意外又矛盾 。 大量的人在呼吁教育公平化 , 但是又有大量的人在强调“生源”、“择优” 。这里面是否存在双标?好生源是从哪里来的呢?这时 , 又有很多人提到“天赋”的重要性 。
大学都上不了,谈什么素质教育?
我不否认天赋的优势 , 但我更看重教育的价值 。好的教育能够发现优势 , 激发潜能 。 相反 , 错误的教育方式能够“扼杀“孩子的天赋 。 一正一反 , 能让生源的排序发生巨大的变化 。有天赋的孩子 , 一如郭晶晶、朗朗 , 如果小的时候没有被及时的发现、正确的培养 , 能够成为现在享誉世界的冠军和大师吗?没有天赋的孩子 , 一如芸芸众生 , 难道就要放弃他们 , 随波逐流吗?
大学都上不了,谈什么素质教育?
​近代教育之父夸美纽斯说:“没有一个人的智力是差到不能提高的程度 。 “好的教育就是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 , 并让孩子懂得享受进步的成就感 , 拿到成功的喜悦 。 慢慢地 , 在一个良性循环中 , 一个孩子求知的兴趣、习惯、方法都会得到大幅的提升 。所以在文章的最后 , 我想呼吁不要过于强调生源、天赋的重要性 。 这很容易让我们忽略学校教育、父母养育可以努力的空间 。玉不琢 , 不成器 。 想做出一块好玉 , 雕琢的能力也很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