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时空|【边疆时空】秦丙坤 | 敦煌架起丝绸之路文明复兴的桥梁
_本文原题:【边疆时空】秦丙坤 | 敦煌架起丝绸之路文明复兴的桥梁
【边疆时空|【边疆时空】秦丙坤 | 敦煌架起丝绸之路文明复兴的桥梁】点击右上角“...” , 分享精彩文章
本文插图
秦丙坤
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副所长 , 副教授 , 硕士生导师 , 甘肃敦煌学学会副秘书长 。 研究方向为敦煌学、考古学、佛教文献、隋唐史等 。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各类项目4项 , 发表论文30余篇 。
内容摘要:丝绸之路文明复兴是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重要课题 。 敦煌是丝绸之路上中国与世界交往无可替代的咽喉枢纽 。 敦煌莫高窟在丝绸之路交通与文化的宏观背景下 , 承载着公元4至14世纪的千年文明 , 表达了丝绸之路艺术多元共荣的内涵 。 敦煌既有内地客商 , 也有来自中亚、波斯、东罗马帝国、阿拉伯等地的商人 , 这些商人在历史上充当了文化的使者 。 石窟建筑、壁画、彩塑、音乐、舞蹈、表演、纸本画、版画、绢画、墓画等 , 博大精深 , 气魄宏伟 , 无不以熔烁中外为文化标识 , 也是敦煌作为“人类精神的最高发扬”的当代阐释 。
21世纪是敦煌藏经洞发现100周年后的新世纪 , 也是以中央提出的“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中国向西开放”战略为开端的世纪 。 丝绸之路文明复兴是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重要课题 。 敦煌 , 是古代中原王朝通向西域的门户 , 更是丝绸之路上中国与世界交往无可替代的咽喉枢纽;敦煌莫高窟 , 是河西走廊西端的重要历史文化遗迹 , 更是丝绸之路沿线文明发展长河中光辉灿烂的里程碑 。 在崭新的历史时期 , 敦煌莫高窟及其文化 , 又为丝绸之路沿线各国架起文明复兴的桥梁 。
一、千年承载的文明
20世纪80年代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敦煌莫高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 其评价为:“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要点 。 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 , 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 。 莫高窟的492个小石窟和洞穴庙宇 , 以其雕像和壁画闻名于世 , 展示了延续千年的佛教艺术 。 ”敦煌莫高窟 , 从4世纪开窟造龛 , 至14世纪 , 历经千余年的开凿 , 现有洞窟735个 , 其中有壁画、塑像的洞窟492个 , 存壁画4.5万多平方米、彩塑3000余尊、唐宋木构窟檐5座 , 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开凿延续时间最长的佛教艺术宝库 。 在所有世界文化遗产中 , 迄今仅有三处遗产地能达到“世界遗产委员会”制定的六项标准 , 敦煌莫高窟即是其一 , 表明这座文化宝库对人类文明的杰出贡献 。
敦煌艺术表达了丝绸之路沿途文明多元共荣的内涵 。 如石窟建筑和壁画 , 与印度早期文化因素有密切的渊源关系;石窟造像的近源为印度阿育王石柱上的佛教神像 , 远源为欧洲的希腊雕刻艺术;从印度经中亚到我国的新疆地区 , 分布着巴雅石窟、那西克石窟、阿旃陀石窟、犍陀罗石窟、巴米扬石窟、捷尔梅兹石窟、克孜尔石窟、库木吐拉石窟、伯兹克里克石窟等 , 它们与敦煌莫高窟一起成为佛教艺术在丝绸之路上的见证 。 另一方面 , 早在敦煌石窟开凿之前 , 中原的固有文化已经在此传播 。 如东汉时期的名儒张奂 , 晚年在敦煌一带有门徒一千多人 , 以儒家经典为主的许多汉文典籍已经在这里普及;至西晋、十六国时期 , 更有一批名儒在此讲学和著书立说 , 蔚然成风;敦煌出土曹魏时期的道教木简符箓 , 证明当时天师道已经流传;敦煌佛爷庙发掘的魏晋墓中 , 浮雕门阙和彩饰壁画与内地墓葬一脉相承 , 证明中原艺术已传到敦煌 。 以敦煌为纽带 , 中原的儒学、道教、传统艺术与丝绸之路沿线文明一起 , 共同汇铸了中古欧亚大陆的辉煌 。
二、中西商贸与文化汇流的见证 分页标题
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旧大陆三大洲最重要的国际通道 , 是人类文明历程的一项重大创举 , 数千年来曾为整个人类世界做出过巨大贡献 , 是中华民族推动世界文明进程的集中反映 。 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 , 是古代中国率先向西开放的地区 。 自从汉代张骞“凿空”西域 , 就不断有使团在丝绸之路上通行 , 他们以使者的身份携带中原物品到西域各地贸易 , 实际兼有商队的性质 。 曹魏时期采取措施 , 保护往来商人 , 敦煌遂成为中转贸易的商业都会 。 敦煌西北的长城烽燧出土了西晋时期的粟特文书信 , 表明在敦煌以经商为业的粟特人就有百家之多 。 隋代从敦煌向西 , 已有三条主干道 , 均辐辏敦煌 , 故而敦煌是中原与西域、中亚、西亚 , 甚至欧洲、北非的咽喉要地 。 隋唐时期 , 敦煌既有内地客商 , 也有来自东罗马帝国、阿拉伯、波斯、中亚 , 以及印度半岛等地的商人 。 中原的丝绸、瓷器、金属工具等物品 , 以及凿井、建筑等先进的技术 , 都经过敦煌输送到西域和中亚;中亚和西域的葡萄、石榴、苜蓿、珠宝、香料等 , 也经过敦煌输送到中原 , 所谓“兴胡之旅 , 岁月相继” 。
古代敦煌还是中西文明撞击与融通的都会 。 敦煌莫高窟展现的是丝绸之路上稀有的人类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 。 历史上通往拜占庭及大小拂林之路、波斯通往中国西北的白银之路、印度文明与佛教文化、穆斯林文化等的传播 , 表明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在文化上的深刻关系 。 敦煌藏经洞出土文书多达6万件左右 , 保存了吐蕃文、梵文、佉卢文、粟特文、突厥文、于阗文、回鹘文、西夏文、叙利亚文、八思巴文等古文字资料 , 正是多民族文化汇流的见证 。 中西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 , 给敦煌带来了各种不同的文化系统 , 故而敦煌文化既是民族文化的缩影 , 也是世界文化的“基因库” , 是丝绸之路文明的杰出代表 。 季羡林先生指出 , 在世界上中国、印度、古希腊、伊斯兰四大古老文明的汇流之处 , 只有中国的敦煌和新疆 。 敦煌是古代中国向世界输出文化的通道 , 也是向世界学习的窗口 。 敦煌文化走向世界 , 提升了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 。
三、人类精神的最高发扬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向世界展现文化发展最高水平的窗口 , 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地位不容动摇 。 姜亮夫先生曾说:“敦煌的千壁万塑无一躯一壁不是中国传统的宝迹” , “它是世界第一座壁画塑像的宝库 , 是我们大可骄傲的遗产 , 也是艺术界的宝典” , “它总结了中国自先史以来的艺术创造意识 , 也吸收了印度艺术的精金美玉 , 类化之 , 发挥之 , 成为中国伟大传统的最高标准 , 它是人类精神的最高发扬 。 ”唐代玄奘从印度带回大量经像 , 王玄策四次出使印度 , 著名画家尉迟乙僧等“画外国及菩萨” , 展现的正是一种超越民族的精神与气魄 。 从世界发展史上看 , 丝绸之路贯穿了华夏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古印度文明、地中海文明等 , 这些文明因素汇聚敦煌 , 使敦煌艺术内涵极其丰富 , 涵盖石窟建筑、壁画、彩塑、音乐、舞蹈、表演、纸本画、版画、绢画、墓画等 , 博大精深 , 气魄宏伟 , 无不以熔烁中外为文化标识 。 随着世界文化遗产观念的深刻变化 , 我们提出“真实性、完整性、延续性”的理念 , 将敦煌莫高窟建成“世界级的遗址博物馆” , 继承敦煌莫高窟的最高文化水准 , 发挥其世界影响力 。
东汉应劭说:“敦 , 大也;煌 , 盛也 。 ”唐人李吉甫说:“敦 , 大也 , 以其广开西域 , 故以盛名 。 ”都表明敦煌盛大的气魄 。 唯有以这种盛大的气魄为基础 , 才能使敦煌艺术以崭新的姿态衍生出再创造的辉煌 。 著名画家张大千在国外举办“临摹敦煌壁画”展览 , 引起世界艺术的轰动 , 《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等在世界几十个国家演出2000余场 , 讲述了中国艺术的魅力 。 2012年至2013年 , 中国文化部、敦煌研究院在欧洲举办“丝路之源 , 魅力中国”文化年活动 , 展出《敦煌的颜色:走进丝绸之路神秘之门》 , 众多嘉宾参加了开幕式并观看展览 , 产生了强烈的国际反响 。 “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已确定将从2016年起 , 每年举办一届 , 以“推动文化交流、共谋合作发展”为宗旨 , 开展高水平文化交流合作 , 促进向西开放 , 促进文明借鉴 , 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形成命运共同体 , 将成为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 这正是敦煌作为“人类精神的最高发扬”的当代阐释 。分页标题
敦煌 , 在丝绸之路交通与文化的宏观背景下 , 承载着公元4至14世纪的千年文明 , 见证了中西商贸与文化的交流 , 发扬了人类传统的最高精神 。 《大梦敦煌》是“敦煌梦”的盛大再现 , 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 。 实现丝绸之路文明复兴 , 是新时代的使命 , 召唤我们以敦煌莫高窟及其文化为桥梁 , 构筑未来美好的蓝图与希望 。
【注】文章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12月16日008版 。
责编:曲晓辉
声 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 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 。 文章已获得作者授权 , 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 。 如有版权问题 , 请留言说明 , 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
- 拳击时空|武僧一龙警告网络喷子:是人都有凄凉,切莫取笑他人
- 中国国家旅游杂志|CNT目的地 | 穿越时空,探寻千年文化记忆(中)
- 中国国家旅游杂志|CNT目的地 | 穿越时空,探寻千年文化记忆(上)
- 菜头Kain|镜头中的光影北京,古建筑与写字楼交错,像是穿越时空的画面
- 功夫汽车|小鹏P7搭载千寻位置时空智能,定位精度可达厘米级
- 稻谷娱乐|穿越小说《胡扯传》即将首发 赵彦彬带你穿越时空
- 拳击时空|现代李小龙:钟南山比张文宏低调,拜登比特朗普真实
- 洞见时空|用尿洗头、打猎为生 这对夫妻在野外生活了10年
- 生肖夜看|11月,渺渺时空,茫茫人海,这3个生肖心心念念,心软了,复合了,美满了
- 边疆时空|【边疆时空】倾听边疆 | 李玉刚唱响“昭君出塞”的动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