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影响力|【追忆文章】夏廷献 || 我听欧阳中石先生讲书法传统


_本文原题:【追忆文章】夏廷献 || 我听欧阳中石先生讲书法传统

文化影响力|【追忆文章】夏廷献 || 我听欧阳中石先生讲书法传统
本文插图
【编者按】
2020年11月5日 , 首都师范大学在其网站上发布讣告:我国著名学者、教育家、书法家 , 中央文史馆馆员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八、九、十、十一、十二届委员 , 中国书法家协会原顾问、当代书法学科建设重要开拓者欧阳中石先生于11月5日在京逝世 , 享年93岁 。
“文化影响力”公众号转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夏廷献2004年5月撰写的一篇文章 , 对欧阳中石先生表示深切悼念 。
欧阳中石先生一路走好!
人无外财不富
——听欧阳中石先生讲书法传统
文/夏廷献
“茅塞顿开”——一下子解开心里疙瘩 , 懂得某种道理 , 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2004年5月2日 , 一个惠风和畅的日子 , 在北京铁建大礼堂 , 聆听著名书法家、教育家欧阳中石先生讲课时 , 笔者体会到了 。
那是一种解渴的感觉 , 愉悦的感觉 , 胜读十年书的感觉 。
作为一个书法爱好者 , 知道书法领域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就是“传统” 。
然而 , 什么是传统 , 为何非要学习传统 , 怎样学习传统 , 虽然听人说过 , 从书上看过 , 也知道传统是历史发展继承性的体现 , 但总觉着有捆“茅草”遮掩着视线 , 阻塞着道路 , 看不清“庐山真面目” , 难以走近书法艺术殿堂 。
上午9点15分至10点25分 , 谦称“教书匠”的欧阳中石先生 , 把萦绕在笔者心头多年的这捆“茅草”搬走了 。
以“难得明白”为己任的欧阳中石先生 , 首先从文化源头上阐述了“书”的实用性和艺术性 , 然后从哲学高度论述了书法艺术的新与旧、主观与客观、好与不好之间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辩证统一关系 , 把大家带到“一览众山小”的抽象思维层面后 , 顺势引领到了财宝累累的“传统殿堂” 。
略带山东口音的老先生看着在场的几百名学员 , 拎出了一个问题:
什么是传统?
会场一下子静了下来 。
是啊 , 整天说传统 , 学传统 , 用传统 , 到底什么是传统?
就在大家欲知究竟的期待眼光中 , 先生用平静的语气回答说:历史上曾经有过而且到现在还有的 , 就是传统 。
嗡!会场一阵轻微地骚动 , 这是顿开茅塞后的下意识反应 。
这么重要的一个概念 , 先生解释得这样通俗 , 这样明白 , 这样简单 。
笔者想到了老子“大道至简”的话 。 深奥的道理原本就是可以简单表述的啊!当然 , 简单的表述是需要有深厚学养为基础的 。
先生接着说 , 历史上有过现在不存在的 , 不叫传统 。 比方妇女缠小脚 , 历史上有过 , 现在没有了 , 就不叫传统 。 再比如清官 , 历史上有 , 现在也有 , 叫传统;贪官 , 历史上有 , 现在也有 , 也叫传统 。
大家鼓起掌来!有人像“票友”那样 , 叫起好来 。
历史上有现在也有 。 “传统” , 这个重要概念的含义 , 在笑声中融化到大家的心坎中了 。
这一刻 , 笔者明白了什么叫“寓教于乐” , 什么叫“深入浅出” , 什么叫“难得明白” 。
热烈的掌声过后 , 先生提高了声音 , 自问自答:
传统是好的吗?不一定!
传统是不好的吗?也不一定!
先生归结说 , 这就是客观存在 , 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
先生又结合书法自身阐释说 , 历史上有个颜真卿创造了颜体字 , 现在还有不少人在学颜体书法 , 这就是传统 。 还有一些大家都正在学习的墨宝法帖 , 都是传统 。 传统中包括历史上曾经有过的 , 以及今天生发过的 , 而不是只是旧的 。 这就是说 , 传统也包括现代一些好的东西 。分页标题
先生感慨地说 , 历史是有情的 , 它不断地把好的东西保留下来 , 积累起来 , 形成传统 。 我们所说的传统 , 要学的传统 , 就是积累、加深、加厚、延伸下来的好东西 , 始终保持着活力的东西 。 历史也是无情的 , 它不断地刷掉不好的东西 , 抛弃不好的东西 , 否定不好的东西 。 刷掉、抛弃、否定--“扬弃”的本身也是传统 , 也是需要我们继承的 。
先生似乎意识到话题有点沉重 , 马上联系实际说 , 如何看待一些“现代”的东西?很简单 , 现代的一些好东西 , 自然就会“加厚”到传统中去 , 不好的东西 , 自然就会被否定 。 换句话说 , 现在存在的 , 将来能否存在 , 还不好说 。 因此 , 在纷纷杂杂的艺术观念艺术现象面前 , 要保持清醒头脑 , 不要迷失了自己的方向 , 尤其注意不要把历史已经抛弃的东西 , 不分青红皂白地捡起来 , 当作传统来学习 。
先生这是在善意提醒啊!不少人情不自禁地点头了 。
先生进一步从事物发展规律的因果关系上阐释如何认识传统 。 先生用坚定的语气说 , 世界上 , 任何事情都有因果关系 。 有什么因 , 必然开什么花 , 结什么果 。 有氢2氧1 , 就能合成水 , 把氧变成2 , 就成了双氧水 。 自然现象是这样 , 人文现象也是这样 。
就书法来说 , 也是一步一步加以丰富的 。 以草书为例 , 开始有过不按规矩胡乱写的字 。 后来 , 张芝把规矩字的线条连起来;王羲之把能减的笔画减了;张旭怀素有减也有连;黄庭坚用点把连的笔画断开了 , “连、减、点”的笔法、结体、章法全有了 , 于是 , 草书就丰富起来 , 好看起来 , 美妙起来 , 成了书法这棵参天大树上的奇葩 。 从草书的形成可以看出 , 传统不是打掉 , 不是代替 , 而是丰富和发展 。 通常我们说的某个时代尚法也好 , 尚意也好 , 尚韵也好 , 尚态也好 , 都不是代替 , 而是丰富 。 是不断的“因”结出不断的“果” 。 历史在前进 , 社会在发展 , 新的火花不断出现 , 不断积累 , 中华文化就这样充实、厚实、繁荣起来了 。 因此 , 传统是一个积累和完善的“过程” , 它是有选择地保留旧的、吸纳新的、形成好的 , 这个过程永远不会完结 。 可以设想一下 , 往前再走多少年 , 今天好的东西被历史吸纳了 , 成了将来的传统 , 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啊!
这一刻 , 先生又把大家的思维引领到了高山之颠 。
笔者被先生的严密逻辑折服了!
就在这一瞬间 , 对现实的渴求——怎么学习传统的愿望突然强烈了起来 。
教书已经到了“匠”——“将”级水平的先生 , 自然知道听众此时的想法 , 于是 , 在论及了中国当代书坛百花齐放的形势后 , 先生提出了一个鲜明尖锐的问题:
时代发展了 , 社会发展了 , 书法发展了 , 具体到每个人身上 , 是不是也发展了?
笔者感觉 , 对于书法爱好者来说 , 这是一个针对性很强的问题 , 一个启示性很强的问题 , 一个不得不回答的问题 。
先生说 , 据我的观察 , 有的发展了;有的裹足不前;有的还没有找到前进的方向 。
会场静了下来 。
笔者猜想 , 可能都在“对号入座” , 笔者也审视起了自己 。
先生环视会场 , 接着说 , 大家都在书法的道路上走 , 为什么有的快有的慢 , 有的收获大有的收获小 , 有的富有的穷 , 我希望大家好好地算一笔收入账 , 清醒清醒 。
笔者心想 , 这个“收入账”怎么算哪?
先生提高了声调 , 幽默地说 , 不发外财不富啊!
全场响起了笑声掌声!
【文化影响力|【追忆文章】夏廷献 || 我听欧阳中石先生讲书法传统】先生也笑了 , 接着说 , 俗话讲 , 马无夜草不肥 , 人无外财不富 。 就学习书法来说 , “外财”就是向外人学习 , 向外人的优点学习 , 把外人的好东西都吸收甚至“抢”过来 。 不向外人学习 , 就不能丰富和造就自己 。 在“发外财”中 , 传统宝库里外财最丰富 , 这个宝库对谁都是敞开大门的 , 就看你去拿不拿 , 是拿一件还是拿许多件 , 是拿一下还是经常拿 。 有人以为我是一个传统的保持者 , 其实我的思想并不保守 , 任何新的东西我都愿意拿过来 , 拿的什么样 , 那是另一个问题 。 人 , 不从别人那里拿来(学)宝物是富不了的!(注:最后一句是先生在笔者原稿上亲笔加上的) 分页标题
多么形象 , 多么生动 , 多么深刻而又多么具体啊!
一刹那 , 笔者明白了 , 书法大师、书法富翁们 , 原来都是把书法宝库里的财富车拉船载 , “贪婪地”据为“己有”了!
先生微笑着说 , 这本来是很便宜的事嘛!只用去拿就行了 , 可有的习书者就是算不过来这个账 , 就是不去拿 , 他总觉着自己的书法是个宝 , 自己写的字最有特点 , 不用发“外财”就行 。 有的则是拿那么一两件就罢了手 , 老惦着自个手中的宝别丢了 。 这种总丢不下自己“宝物”的想法和做法 , 实际上最对不住自己 , 坑了自己穷了自己还不知道怎么回事 。
先生这是给习书者们号脉治病 , 引领大家进入“无我”的新境界 。
笔者知道 , 从“无我”到“有我”——作品形成自己的面目(个性) , 是一个极其漫长过程 , 实践中 , 许多人正是经不起这个“漫长过程”的精神煎熬 , 急于“有我”而功亏一篑 , 像先生说的 , 对不住自己了 。
先生再一次强调说 , 要想富 , 拿宝库 , 在书法领域最富的人 , 是善于并坚持不断地从传统宝库中拿取“外财”的人 , 是把拿来的“外财”变成自己财产的人 。 如何拿?就是学 。 怎么学?就是拿 。 把王羲之的拿来 , 把颜真卿的拿来 , 把传统中一切好的东西都拿来 。 我在学校里告诉学生 , 字 , 不是“练”好的 , 是“学”好的 。 学就是拿 , 拿就是学 。 要想着自己是“写字”的 , 而“字” , 写得最好的是王羲之、颜真卿这样的古人 , 如果不老老实实地向先贤学习 , 不坚持到传统宝库中去拿宝 , “字”是写不好的 。
看到主席台上侃侃而谈的先生 , 突然之间 , 笔者竟想到了现代京剧《红灯记》中的一句台词:言语不多道理深!
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了 , 先生最后语重心长地说 , 有志于从事书法的人 , 追求艺术生活的人 , 在大方向上一定要清楚 , 只有正确地对待传统 , 坚持学习传统 , 在积累中发展 , 在发展中积累 , 才能真正取得进步 , 真正跟上时代 。
在热烈的掌声中 , 先生从座位上站起 , 高兴地同大家挥手告别 。
先生走后 , 一名学员由衷地感叹道 , 人无外财不富啊!
大家欣喜地会心地笑了 。
笔者预言 , 人无外财不富 , 将可能成为书法人学习传统时一句脍炙人口的流行语 。 ?
【作者自注】
一 , 此稿已经先生本人审定 , 表示满意 , 同意发表;
二 ,此稿曾在《书法导报》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