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新华社天津11月4日电题:天津“赶大营”后人续写家族百年援疆故事
新华社采访人员李鲲
大型人文电视纪录片《赶大营》正在播出 , 这让正在新疆支教的张代国感到振奋 。
“我的祖先参加过‘赶大营’以及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支边建设 , 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 , 我想把我们家这段100多年援疆的家国情怀续上 。 ”今年50岁的张代国说 。
2020年5月11日 , 天津西青区张家窝中学语文教师张代国从天津启程 , 来到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 。 作为天津教育系统本次派出的277名干部和教师之一 , 他的任务是在于田一中开展为期一年多的支教工作 。 虽然这是张代国第一次来到新疆 , 但对他们家族而言 , 已经是自“赶大营”以来的第三次援疆了 。
所谓“赶大营” , 最初是指天津杨柳青人“追赶”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西征军军队大营 , 做生意、运送物资 。 从19世纪70年代到抗日战争爆发 , 约3000户至少1.5万杨柳青人移民新疆 。 因此 , “赶大营”也与“闯关东”“走西口”并称“国内三大移民潮” 。
1914年 , 张代国祖上同根同源的祖先、25岁的张鸿彬和23岁的张鸿彩兄弟二人挑着货郎担 , 加入“赶大营”行列 , 从天津杨柳青出发来到新疆做买卖 。 1922年 , 他们把一家老小也接到了新疆 。
“儿时就听说我祖上有人从天津‘赶大营’去了新疆 , 在当地生根发芽 , 很是震撼 , 但更让我感到触动的是伯伯高克谦的援疆故事 。 ”张代国说 。
高克谦的父亲张鸿凯与张代国的祖父张鸿斌是亲兄弟 , 高克谦幼年丧父 , 随其母改嫁后改姓高 。 1965年 , 16岁的高克谦响应祖国号召 , 来到新疆伊宁 , 支援边疆建设 , 开启了张氏家族的第二次援疆实践 。
在伊宁 , 根据政府安排 , 高克谦先后在林场、印刷厂、造纸厂工作 , 2009年退休 。 在他看来 , 虽然自己没做什么大事 , 但在他们这些援疆人员的努力和见证之下 , 伊宁大变了样 。 “我刚来的时候 , 伊宁只有一条大路 , 楼房没几栋 , 现在到处是柏油马路 , 到处是楼房!”他说 。
2018年5月 , 离开家乡53年后 , 高克谦回到了天津 。 “那次见面 , 伯伯给我讲了自己援疆的故事 , 讲了新疆的风土人情和发展变化 , 让我忽然间对那片土地产生了向往 。 ”张代国说 。
2019年12月 , 张代国接到通知 , 根据教育部等四部委出台的“援藏援疆万名教师支教计划” , 当地将选派教师支教 , 这令他怦然心动 。
“想到百余年前先祖挑着货郎担长途跋涉 , 历尽艰辛‘赶大营’ , 想到1965年 , 伯伯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边疆建设 , 想到自己正当天命之年 , 又逢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 , 为什么不借此机会奉献自己的一分力量呢?”张代国和家人商量后立即报名 , 最终于今年年初成功入选支教队伍 。
今年5月11日 , 张代国从天津来到新疆于田县 , 开始了自己的支教之旅 。 “我还记得第一堂课结束后 , 我正准备离开教室 , 一群同学围上来 , 向我请教、和我聊天 , 眼睛里都是对知识的渴望 , 这让我感觉责任重大 。 ”
新的学期 , 张代国担任于田一中七年级三班的语文教师 , 他们班共46名同学 , 全部是维吾尔族学生 。 除了经常利用课余时间答疑解惑 , 张代国还指导孩子们练习书法 , 鼓励他们用知识改变命运、报效祖国 。
张代国说 , 扶贫必扶智 , 扶智在教育 。 与祖先到新疆不同 , 他来到新疆 , 支援边疆教育事业 , 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的教育 , 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 , 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 “我会珍惜在新疆的每分每秒 , 把这份家国情怀延续下去 。 ”他说 。 (完)
【天津|天津“赶大营”后人续写家族百年援疆故事】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 , 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 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 谢谢 。分页标题#e#
来源:(光明网)
【】网址:/a/2020/1105/kd603612.html
标题:天津|天津“赶大营”后人续写家族百年援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