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咔咔”两下就能长高 正骨推拿真的这么神奇吗?


红网时刻11月4日讯(通讯员 姜旭彬)今年正骨走红网络 , “咔咔”两下 , 明星们疼得龇牙咧嘴 , 许多节目的“笑果”是有了 , 正骨完之后 , 不但解决了圆肩驼背的问题 , 当场甚至还可以长高2-3厘米 。 不少网友在看到部分明星正骨前后对比 , 纷纷表示想要去正骨以实现再高的梦想 。 正骨真的可以长高吗?
长沙华医金良脊柱健康中心院长、金良整脊正骨术创始人黎金良表示 , 正骨并无直接促进骨骼生长的作用、也并不意味着可以将骨头拉长 , 正骨后“长高”只是通过正骨推拿将原来异常的体态进行了矫正 , 从而达到了“长高”的直观效果 , 并提醒普通人不要“图新鲜”跟风随意尝试正骨疗法 。

|“咔咔”两下就能长高 正骨推拿真的这么神奇吗?
本文插图
不建议为了增高目的做正骨
【|“咔咔”两下就能长高 正骨推拿真的这么神奇吗?】虽然无法直接促进骨骼生长 , 但能纠正畸形体态 , 使人间接“长高” , 那这是否意味着做正骨是好事呢?黎金良解释 , 正骨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 , 通过特定的手法来诊断治疗骨关节损伤类疾病的技术 , 这意味着正骨是一种辅助治疗手段 , 如若身体无问题 , 不建议为了增高目的做正骨 。
正骨的妙用与禁忌症
中医有一种说法 , “筋出槽”“骨错缝” , 指的是临床上常见的两种损伤 , 我们可以将正骨推拿的治疗范围归为以下三类:
外伤性疾病:如关节的急性扭伤;
退行性、劳损性疾病: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
不良体态:如头前倾、驼背、盆骨前倾等 , 值得注意的是 , 该类症状需以锻炼为基础 , 配合正骨治疗 , 才能发挥最好的效果 。
黎金良提醒 , 临床很多筋骨病通过松筋加锻炼就可以解决 , 不要一味地追求正骨 , 神话正骨的作用 。 市民如果需要正骨 , 建议去正规的医疗单位和专业的医生 , 再根据具体病情来拟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
“正骨不是人人能做 , 部分人如若做正骨 , 会适得其反 。 ”黎金良提醒本身患有如脊髓型颈椎病、严重眩晕、严重心血管疾病、血液疾病、精神障碍、焦虑症、抑郁症、严重骨质疏松症、骨肿瘤、骨关节结核、骨髓炎等疾病的人 , 处于过饱、过饥、酒后或久病的生理状态;出现急性软组织损伤且局部肿胀严重、皮肤感染或破损、不明原因引起出血的人 , 不推荐做正骨 。
正骨推拿怎么进行
金良整脊正骨术由华医金良品牌创始人黎金良独创 , 以“阴阳平衡学说”为指导 , 将传统中医理论之整体观念、中医正骨术、美式脊椎矫正学、脊骨神经医学融为一体 , 再以独特的肌肉能量技术及运动康复治疗学作为支撑 , 运用中西医理论建立起来一套完整的具有技术性、安全性、艺术性、科学性的整脊理论体系 。
金良整脊正骨术分为三个步骤 。 首先是触诊 , 正骨医生通过双手检查患者身体错位或者异常的筋骨关系 。 触诊是正骨的前提 , 也是整个治疗最精髓的部分 , 一个好的触诊技巧的形成 , 需要医生多年的经验累积才能慢慢形成 。
通过触诊发现病灶后 , 正骨医生根据损伤情况选取特定手法进行整复 , 常见的正骨手法有八种 , 即正骨八法:摸、接、端、提、推、拿、按、摩 , 每一种手法都有其独特的适应症 , 非常讲究经验及技巧 。
做完正骨后 , 医生重新进行检查 , 确保错位关节的正常复位 。
都说中医是慢郎中 , 但金良整脊正骨术既能快速解决患者病痛 , 又能有效预防疾病发生 , 具有手法角度小、力度小、幅度小 , 有着“快、准、轻、柔、稳”的治疗体验 。
正骨时骨头会“咔咔”作响代表效果好?
“咔咔”声并非判断正骨治疗效果的标准 , 而是一种正常身体现象 , 日常生活中 , 人体的关节正常活动时也会出现类似响声 , 正骨时会有关节咔咔作响的现象 , 是因为正骨时关节腔隙会改变 。分页标题
正骨会上瘾吗?
患者进行正骨治疗时 , 通过放松肌肉等获取生理舒适感 , 继而对正骨产生正面的心理认知 , 但这并不是上瘾 , 与药物治疗的“依赖性”有本质区别 , 突然停止正骨不会产生严重症状 。
正骨后应该如何休养?
在正骨治疗结束后 , 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静养 , 避免剧烈活动、劳累 , 以防肌肉损伤再发加重 , 骨骼再次错位 , 最好能卧床休息 , 佩带支具、护具一段时间 , 以使肌肉得到足够的恢复 , 维持骨骼位置 。 同时改变既往不良生活工作习惯 , 防止肌肉失衡、骨骼错位再发 , 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正确的个性化的康复训练 , 在不加重损伤的前提下加强功能训练 。
正骨需要配合其他治疗吗?
正骨推拿具有其优势 , 同时也有限制之处 , 很多情况需要配合其他疗法进行综合性治疗 , 如果是轻度扭伤 , 通过关节的调整复位即可 , 无需服药;当损伤较严重时 , 可配合外用膏药或内服汤剂进行治疗 , 通过结合不同疗法 , 发挥中医整体治疗的优势 。
怎么预防脊柱病?
远离脊柱病需要养成良好的坐姿、站姿和卧姿 , 选择合适的床和枕头 , 注意防寒保暖 , 避免劳损和外伤 , 均衡营养和心情愉悦 , 作息规律和适度运动 , 有症状早治疗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