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来讲历史|人类群体生活的团聚力


_本文原题:人类群体生活的团聚力
群体是社会生活的基本事实 , 群体的类型有多种 , 但都具有共同的成分即团聚力 。
团聚力是群体内的吸引力(包括目的的共同性、应付环境的有效性和心理上的安全感) , 是群休保持其成员亲近、一致、协调的结合力量 。 社会心理学家利用社会测量的方法考察群体成员间的亲密程度 , 从而判定群体团聚力的存在和力量 。

wo来讲历史|人类群体生活的团聚力
本文插图
社会心理学注重研究群体团聚力的起源和结果 。 他们认为 , 团聚力发生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存在着外来的威胁 , 而它的重要结果是非个性化 。 所谓非个性化是在群体中一个成员失去他的个性感而把个人融汇于群体之中 。 非个性化也常常包括放弃正常的约束并从事一种极为消极的行为 。

wo来讲历史|人类群体生活的团聚力
本文插图
社会心理学还确定了一系列群体团聚力的模式 。 最重要的模式有四种∶.即家庭模式、工作组模式、社区模式以及社交性模式 。
家庭模式的积极倡导者为弗洛伊德 。 为什么家庭具有强大的团聚力呢?这是因为家庭成员中 , 促成团聚力的因素有强烈的情绪联系 , 明显的等级结构以及家庭作为社会的一个基本单位对外界影响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

wo来讲历史|人类群体生活的团聚力
本文插图
第二种是工作组模式 。 Homans 认为 , 在群体中每个成员都要追求一个特殊的目的 。 他们进入工作组多多少少是自愿的 , 是为了共同的目的 , 而不是像家庭那样建立在情绪的基础上 。 一个人进入工作组是感到能从同伴中得到报偿 , 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 , 就会离开 。 因此 , 群体的巩固性就在于使群体的每个成员都能从中得到益处 。

wo来讲历史|人类群体生活的团聚力
本文插图
第三种是社区模式 。 这种理论把群体看成是在空间上组织起来的人群 。 住在紧邻的个体经常交往 , 就会发生一种群体认同感或社区感的现象 。 积极倡议这种观点的是勒温 , 他把他的理论叫做群体场理论 。 这种场包括两种因素∶空间(即表现在群体环境条件下的关系)和动力(即表明个体在场中的吸引力) 。

wo来讲历史|人类群体生活的团聚力
本文插图
第四种是兴趣组或社交性模式 。 按照Simmel的主张 , 社交性指的是个体间互相 结合的倾向 。 例如俱乐部、研讨会、群众集会等 。 这种群体的形成不是因为家庭、工作组或社区的关系 , 而是由于兴趣或社交性的基本倾向 , 就使人们集结在一起 。 而在其他三种模式中 , 就需要感情、报偿或空间距离接近等作为群体团聚力的主要基础 。

wo来讲历史|人类群体生活的团聚力
本文插图
【wo来讲历史|人类群体生活的团聚力】除了上述团聚力的模式外 , 社会心理学还大量研究了群体成员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采用的工作方式 。 群体工作有两个最重要的方面 , 一是领导关系 , 二是成员如何共同解决问题 。 群体中的领导者被认为是由人格品质和群体情境性质相结合的产物 。 Feidler的研究指出了群体情境有利性的三要素 , 即领导人与成员的关系、群体工作的组织程度和领导人的职权 。 如果这三个要素都处于极为顺利的条件 , 那么组织的工作就会发展 , 群体团聚力也就显著增强了 。 Coleman认为群体的吸引力有∶(1)合意的兴趣、价值、目标 。 (2)有成功的经验及群体在社会中占有影响地位 。 (3)成为成员要受严格的考验 。 (4)群体能供给安全和削弱焦虑 。分页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