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气吞山河的成吉思汗,为什么唯独放过了近在咫尺的印度?

公元1206年 , 铁木真以横扫八荒之势、气吞寰宇之心 , 一统蒙古诸部 , 即"大蒙古国"皇帝位 , 上尊号曰"成吉思汗" ,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后 , 弯刀所向无不摧枯拉朽 , 西夏、金国、花剌子模在蒙古骑兵雷霆万钧的攻势下纷纷败北 。
尤其是第一次由成吉思汗主导的蒙古西征 , 更是以金戈铁马的气势灭西辽、扫钦察、荡花剌子模 , 曾经威名赫赫的花剌子模在蒙古铁蹄的蹂躏下灰飞烟灭 , 花剌子模国王惊慌失措 , 西逃钦察 , 速不台、哲别等人在成吉思汗的诏谕下 , 更是一路追击势如破竹 , 杀得阿罗斯(俄罗斯)片甲不留 。
然而 , 相较于东欧战场的节节胜利 , 成吉思汗南征印度的宏图伟业却中道折戟 。 成吉思汗没能拿下印度 , 倒不是因为出师不利 , 相反 , 成吉思汗起初进军印度时 , 一路打得顺风顺水 , 当他听说哲别等人扫平钦察后 , 更是坚定了将印度纳入"蒙古帝国"的构想 , 但最后成吉思汗在没有兵败的情况下 , 却主动撤离了印度 ,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成吉思汗|气吞山河的成吉思汗,为什么唯独放过了近在咫尺的印度?
文章图片
一切还得从成吉思汗追击花剌子模的王子扎兰丁说起 。
公元1221年 , 蒙古大军征服花剌子模绝大多数地区后 , 花剌子模的败亡已成定局 , 花剌子模国王摩诃末在蒙古大军的追杀下仓皇逃到了海岛上后惊恐病逝 。
摩诃末虽然个"狗熊" , 可他有个儿子却实实在在是条汉子 , 这个儿子就是花剌子模的太子扎兰丁 。 面对当时实力强劲的蒙古骑兵和兵败如山倒的扎心态势 , 扎兰丁组织起了一支六万人的军队与成吉思汗的蒙古骑兵大战于兴都库什山脚下的八鲁湾川 。
此役 , 扎兰丁斩杀蒙古大军1.5万人 , 三万蒙古骑兵溃不成军 , 八鲁湾川惨败也由此成为成吉思汗西征以来的第一大败仗 , 扎兰丁的胜利消息传播到中亚地区后 , 多地相继爆发了暴动 , 可以说 , 当时扎兰丁一度大有扭转颓势的迹象 。

成吉思汗|气吞山河的成吉思汗,为什么唯独放过了近在咫尺的印度?
文章图片
【成吉思汗|气吞山河的成吉思汗,为什么唯独放过了近在咫尺的印度?】然而 , 由于扎兰丁帐下两名部将素有仇怨 , 扎兰丁所统率的军队四分五裂 , 成吉思汗抓住战机在印度河畔将其所统三万人的部队打得落花流水 。
大势已去的扎兰丁慌乱之下 , 只得率领4000人的士卒继续南逃 , 为了追击扎兰丁 , 也为了趁势将印度纳入蒙古帝国的范围 , 成吉思汗于次年春天继续追击扎兰丁 , 当成吉思汗的蒙古铁蹄深入印度后 , 眨眼间印度也进入了炎炎夏日 , 酷暑难耐的湿热气候让纵横天下的蒙古铁骑怨声载道 。
当时统治印度的是德里苏丹国 , 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虽然暴露出了水土不服的征候 , 然而就战斗力来说 , 显然 , 德里苏丹国压根儿就不是蒙古大军的对手 。

成吉思汗|气吞山河的成吉思汗,为什么唯独放过了近在咫尺的印度?
文章图片
可就在成吉思汗率军追至印度河时 , 蒙古大军却停下了继续南下的脚步 , 关于踯躅不前的原因 , 《元史·耶律楚材》记载的原因是:
"帝至东印度 , 驻铁门关 , 有一角兽 , 形如鹿而马尾 , 其色绿 , 作人言 , 谓侍卫者曰:'汝主宜早还' 。 帝以问楚材 , 对曰:'此瑞兽也 , 其名角端 , 能言四方语 , 好生恶杀 , 此天降符以告陛下 。 陛下天之元子 , 天下之人 , 皆陛下之子 , 愿承天心 , 以全民命 。 '帝即日班师 。 "
也就是说 , 他们在印度河畔遇到了一头神兽----"角瑞" , "角瑞"居然开口说了"汝主宜早还"五个字 , 耶律楚材告诉成吉思汗 , "角瑞"的出现是祥瑞之兆 , 说出了"汝主宜早还"就是要劝他班师回朝 , 成吉思汗于是就率军回撤了 。
这段记录非常具有神话色彩 , 印度能免遭蒙古帝国的铁蹄似乎就是神兽的功劳 , 然而 , 真实的情况远比史书记载的要复杂的多 。分页标题

成吉思汗|气吞山河的成吉思汗,为什么唯独放过了近在咫尺的印度?
文章图片
成吉思汗西征前 , 他将"监国"的重任托付给了弟弟铁木哥斡赤斤(以下统称铁木哥) , 成吉思汗兄弟有四人 , 铁木哥是最小的那位 。
蒙古族素来有"幼子守家"的习俗 , 且铁木哥此人有勇有谋 , 在创立蒙古帝国的过程中曾立下过赫赫战功 , 而根据《新元史·卷一百五·列传第二》记载:
"(成吉思汗)太祖以季弟 , 故特爱之 , 号为国王 , 其子位于诸皇子之上 , 车驾征西域 , 命以本部兵留守漠北 。 "
从史料记载的情况来分析 , 成吉思汗不光对幼弟铁木哥怀有深厚的感情 , 在政治权力上也是竭尽所能地抬高他的身份 , 甚至一度到了 , 将铁木哥子嗣的政治地位都置于自己子嗣之上 , 由此可见 , 成吉思汗对铁木哥的偏爱 。
然而 , 成吉思汗无论再怎么喜爱他的这个幼弟 , 归根到底是属于私人感情的范畴 , 而政治这个东西却是非常残酷冷血的存在 。

成吉思汗|气吞山河的成吉思汗,为什么唯独放过了近在咫尺的印度?
文章图片
他最大的败笔就在于将感情与政治混为一团 , 尤其是他将铁木哥的政治地位远远置于诸王之上 , 甚至诸子之上 , 这就造成了铁木哥在政治上享有有很大的"话语权" 。
而当时由成吉思汗统率的15万蒙古精锐远征西域和东欧大草原 , 足迹踏遍欧亚大陆 , 灭亡的国家更是难以计数 , 因此 , 从整体来看 , 蒙古大军可谓势如破竹 。
可古语有云"杀敌一万 , 自损三千" , 在长达三年的西征之战中 , 成吉思汗不光远离了蒙古的政治心脏漠北 , 而且自身兵力损失也损失不小 , 尽管蒙古骑兵具有很强的远程奔袭作战能力 , 但跨洲际的大范围作战也着实给蒙古骑兵造成了大量的非战斗性减员和消耗 。
因此 , 成吉思汗如果继续南下印度追击扎兰丁 , 相信拿下印度并没有太大的问题 , 尽管印度湿热难耐 , 生活于亚寒带地区的蒙古人短暂时间内难以适应 , 但并非不能克服 。
相比较政治权力的争夺 , 印度特有的酷暑炎热的热带季风气候、战力雄劲的象军部队等问题 , 摆在成吉思汗的面前都不是太大的事儿 , 最大的隐患就在于成吉思汗长期的异域征战 , 远离了漠北这个政治中心 , 毕竟 , 漠北在当时还是蒙古帝国的心脏地带 , 失去漠北的统治权 , 对成吉思汗来说将会意味着什么 , 相信他的心里有着清醒的认识 。

成吉思汗|气吞山河的成吉思汗,为什么唯独放过了近在咫尺的印度?
文章图片
只不过当时成吉思汗尚未意识到这点 , 当他们率军追击扎兰丁抵达印度河畔时 , 打算趁势将拿下印度 , 心思细腻的耶律楚材察觉出了这个隐患 , 于是趁着"神兽"出现的机会巧妙地向成吉思汗谏言回撤 。
那么 , 成吉思汗是不是因为见到了"神兽"而信奉迷信天命所以才率军回撤的呢?如果我们这样想 , 那就太低估成吉思汗作为一名出色政治家的基本素质了 。
铁木真的"成吉思汗"这个尊号是蒙古帝国的"通天巫"阔阔出所赐 , 蒙古人信仰他们的原始宗教萨满教 , 而"通天巫"作为萨满教中"神的使者" , 具有能够联系长生天与人间的"神力" 。
在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之前 , "通天巫"在蒙古各部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 即便是实现了大一统后的漠北 , "通天巫"阔阔出也有着非凡的群众基础 , 甚至到了后来随着蒙古的统一 , 阔阔出开始挑战起了成吉思汗的权力 。

成吉思汗|气吞山河的成吉思汗,为什么唯独放过了近在咫尺的印度?
文章图片
面对挑战权力、极具影响力的"神的使者" , 成吉思汗毫不犹豫地将其处死 , 从这点来分析 , 足见成吉思汗不是一个虔诚的信神之人 , 一个连本民族最高级别的"神棍"都敢杀 , 出现于异域的"神兽"对他来说 , 又算得了什么呢?分页标题
按理说 , 即便是"监国" 。 成吉思汗也应当将"监国"的重托交付给幼子托雷 , 而非其弟铁木哥 , 且铁木哥的政治地位在当时的蒙古帝国之中 , 远超各路诸王 , 一旦铁木哥趁着成吉思汗西征作乱 , 几乎很难有人阻挡得了 。
而后来的事实证明 , 元太宗窝阔台驾崩后 , 铁木哥就有了造反的企图 , 根据《新元史·卷一百五·列传第二》记载:
"(窝阔台)太宗崩 , 乃马真皇后临朝称制 , 斡赤斤引兵至和林 , 人心震骇 。 "
从这段史料的记载就可以看出 , 若非铁木哥没有篡位夺权的野心 , 为何无诏带兵进京?因此 , 耶律楚材和成吉思汗的担忧是不无道理的 。
故此 , 综上所述 , 成吉思汗之所以放弃将印度并入蒙古帝国 , 而连忙率军赶回漠北 , 最大的原因是担心后方不稳 , 成吉思汗把对幼弟铁木哥的偏爱与政治混为了一团 , 最终酿成了蒙古帝国初期畸形的政治格局 , 这也造就了他遗恨失印度的终身抱憾 。
参考资料:《元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