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新民艺评|新民乐里,有巴黎的秋天

【民俗|新民艺评|新民乐里,有巴黎的秋天】
民俗|新民艺评|新民乐里,有巴黎的秋天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说:《聆听中国》音乐会现场 官方图
在东艺听中央民族乐团作曲家马久越指挥的《聆听中国》音乐会 , 其中一曲《半个秋天》活泼灵动 , 听起来仿佛身处巴黎的秋天——可是舞台上的所有乐器 , 都是中国民族乐器:琵琶、阮、鼓 , 偶有短笛增色……如果闭目 , 以为听到的是小提琴、吉他等 。
如细究东西方乐器流转的历史 , 可以发现西方吉他与东方的阮 , 发明时间差不多 , 算是同类项 。西方吉他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的两河流域(亦即如今的伊拉克)的“鲁特琴” , 后来传入古埃及和希腊 。竹林七贤里的阮咸 , 发明的阮 , 全称“阮咸古琵琶” , 在古代算是琵琶的一种 , 后来单独发展出大中小等一系列的阮 , 负责不同音区 , 三把阮的表现力大抵可以抵上一把吉他 。如今在新民乐和民谣领域 , 大家都抱着阮的姿势也和抱吉他一样斜拥 。若是在国家级民乐团里演奏阮 , 那还是像抱琵琶一样竖着抱阮的 。
再细究一下 , 二胡、琵琶、扬琴、笛、唢呐等以平素为典型的“中国民族乐器” , 其实都是在丝绸之路上流转、发展 , 落地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后再走上本地化“再造”之路 。因而 , 在听马久越改编的《在那遥远的地方》时 , 感觉眼前呈现的几乎就是丝绸之路上阿拉伯音乐风 , 更接近国家级非遗“十二木卡姆” 。
马久越与方锦龙志同道合 , 两人都致力于把中国民族音乐融入当代语境、世界潮流 。中国出现“新民乐”这个词汇 , 是在2001年“十二女子乐坊”出道之际 。12位美女民乐演奏家 , 为民乐注入时尚表达 , 先在日本舞台上一炮而红 。当时 , 把这类时尚民乐的创新形式 , 称为新民乐 。如今 , 新民乐更是融入世界音乐(World Music)的大潮 。世界音乐 , 指的就是源于非欧美国家 , 扎根于大地、人民的民族民间民俗音乐 。通常 , 其演奏家、演唱者也是非欧裔血统 。如今 , 在中国可以称之为新民乐代表演唱者的包括龚琳娜、阿朵 , 以及在《乐队的夏天》出道的HAYA乐队主唱黛青塔娜 , 还有一众民谣歌手 , 如万晓利、小河、张玮玮等 。马久越作为作曲家 , 偶尔也在音乐会上露一嗓——但只是“人声乐器”的体现 , 只有吟唱 , 没有歌词 。会十八般武艺的方锦龙 , 自从哔哩哔哩春晚上亮出操控乐器的绝技之后 , 也成为新民乐演奏家中的代表人物 。
受到古凡交响乐团的邀请 , 马久越此次来到上海演出 , 让我们见识了他的能耐——能做到把新民乐带上世界舞台的根本 , 就是把这些中国民族乐器 , 以爵士乐队的制式组合 。两三把阮对应吉他 , 是弦乐伴奏;各种鼓和钹 , 则司打击乐控制节奏——这两部分作为乐队的底色 。它们配合主角——或是琵琶、二胡、古筝乃至笛子 , 这些则好比爵士四重奏里的小提琴、钢琴乃至小号、萨克斯等铜管乐器……因为被纳入了“爵士四重奏”的格局 , 民乐乐器的演奏方式也做了调整 。例如 , 琵琶的声音更有回旋的余音;重奏之际 , 使用更多的顿音来体现跃动——中国民乐的通常特质是连绵不绝、源远流长……《半个秋天》之所以像是在巴黎 , 也因全曲主旋律都是活泼的顿音 , 而非延长音 。
在爵士乐制式的“外套”里跃动的民族音乐之心 , 就此在全球巡演时遇到知音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