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志峰|在抨击网暴者时可能变成施暴者,李宇春没说错


_本文原题:在抨击网暴者时可能变成施暴者 , 李宇春没说错
在抨击网暴者时可能变成施暴者 , 李宇春没说错
乔志峰
李宇春称 , 在抨击网暴者时可能变成施暴者 。

乔志峰|在抨击网暴者时可能变成施暴者,李宇春没说错
本文插图
在说唱新世代半决赛见证官@李宇春 的点评好有思考价值 。 在@圣代圣代侠 和@Lcz小强 《那一天 , 我们互换了身体》的舞台上提到 , 自由和奴役是流动的 , 没有一个绝对性的到底是自由还是奴役 , 就像是我们在抨击网络施暴者时 , 可能变成为施暴者 。 这份解读得到了一旁@马思唯马思唯 的点赞 。 (10月31日微博综艺)
我不知道李宇春这样说 , 有没有什么背景 , 是否有所指 。 单纯从观点来说 , 我比较赞同 。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进步 , 人们的观点日渐多元化 。 而网络的出现特别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风生水起 , 更是为人们表达观点、沟通交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 。 然而 , 有一利必有一弊 , 一些是非也由此而生 , 比如网络暴力的滋生和泛滥 。
现在 , 娱乐化、荒诞化的风潮成为网络时髦 。 不管多严肃的事情 , 总有人习惯于将其解构为一堆娱乐化和荒诞化的符号 , 甚至异化为一场网络狂欢甚至是网络暴力 , 而不去想这么做是否合适、是否会对他人产生不好的影响 。 负责任的网友应当规范自己的言行 , 管住自己的嘴巴和放在键盘上的手指 。 而受到伤害的当事人 , 也可以留存证据 , 走法律途径维权 。
【乔志峰|在抨击网暴者时可能变成施暴者,李宇春没说错】随着社会的进步 , 网友们对网络暴力有了一定的鉴别力和预防能力 , 部分网友还积极主动地反网络暴力 。 有的呼吁更多人客观理性 , 有的直接对网络暴力进行抨击 。 这当然是网友们正义感的体现 。 但过犹不及 , 有些网友过于情绪化 , 在抨击网络暴力的时候 , 未免超越界限 , 沦为谩骂甚至“人肉搜索”等激烈手段 。 这其实是一种新的网络暴力、升级的网络暴力 。 这些网友就如同李宇春所言 , 在抨击网络施暴者时 , 可能变成为施暴者 。
其实 , 网络暴力出现之初 , 是有苗头的 。 一些网友或出于好奇 , 或出于跟风 , 蜂拥而至凑热闹 。 而笔者也相信 , 大多数人都并无恶意 , 他们只是调侃一下、娱乐一下而已 。 可是 , 某些恶语相向甚至口出秽语者 , 显然既给当事人造成了伤害 , 也逾越了道德和法律的底线 。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网络也不是法外之地 , 每个公民的隐私和合法权益不管是在现实中还是网络上 , 都受法律保护 。 即便是曾经的网络施暴者 , 他们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 但同时 , 他们的合法权益也受法律保护 , 不能因为他们曾经是施暴者 , 就可以反过来将网络暴力施加给他们 。 一个公平公正的法治社会 , 既要保护好人的合法权益 , 同时也要保护曾经犯错者的合法权益 。 相对而言 , 后者更难 , 也更重要 。 如果“坏人”的合法权益可以随意侵犯 , 那么 , 好人的合法权益也存在被侵犯的风险 。
面对任何事情 , 即便是面对网络暴力 , 都不应情绪化 。 一方面 , 以暴易暴式的“网络暴力”不值得提倡;另一方面 , 过度情绪化可能遮蔽理性的思考 , 无助于追问事情的本质 , 甚至有“小骂大帮忙”、帮某些机构和个人逃避更严厉责任追究的可能 。
人都有情绪化的时候 , 当某个事情过于背离主流道德和公秩良俗 , 更是容易点燃人们的情绪 。 可是 , 妥善地解决问题 , 却不能单纯靠发泄情绪骂人 , 更不能无端采用“人肉搜索”等方式侵犯别人隐私和合法权益 。 归根结底 , 不管解决什么事情 , 最终都还是要靠法律 。
法律的声音最理性、最公正 , 也最有力 。 一次法律的严惩 , 其力度超过无数次批评和谩骂 , 其引导作用也超过无数次道德说教 。 网络暴力需要法律严惩 , 由此催生的“抨击网络暴力”的网络暴力 , 其本质依然是网络暴力 , 同样需要受到法律和道德的双重约束 。分页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