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界|女子推人入水致溺亡,抑郁症:这锅不该我们背


别让抑郁症“污名化” 。
10月21日 , 江苏南京溧水区一水库有两名女子溺水身亡 。
25日 , 警方通报:两名死者曾为同事关系 , 10月21日12时许 , 二人相约前往溧水区某水库游玩过程中 , 史某某趁刘某某不备将其推下水 , 自己也一同落入水中 , 最终两人均溺亡 。 相关侦查工作正在进一步进行中 。

医学界|女子推人入水致溺亡,抑郁症:这锅不该我们背
本文插图
事发地/图片来源:紫牛新闻
目前真相如何暂不清楚 , 史某某推人的动机也无从得知 。
警方通报说明 , 史某某生前患有抑郁症 , 曾服用抗抑郁症药物 。

医学界|女子推人入水致溺亡,抑郁症:这锅不该我们背
本文插图
从网络上流传的那段视频中可以看到 , 当两人双双跌入水中后 , 史某某(黑衣女子)不顾自身安危 , 按着刘某某(橙衣女子)往水中压 。

医学界|女子推人入水致溺亡,抑郁症:这锅不该我们背
本文插图
图片来源:青流视频
这样的行为 , 再结合警方的通报 , 有网友认为当时史某某可能抑郁症发作 , 情绪狂躁 , 已经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了 。
不过更多的网友表示:抑郁症不背这个锅 。
可以看出 , 网友的讨论焦点 , 集中在抑郁症患者是不是会伤害他人;以及这样的通报 , 会不会让抑郁症污名化 。
“医学界”就此采访了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陈俊教授 , 网友的猜测是否可能 。
抑郁症患者 , 会伤害他人吗?
陈俊教授表示 , 首先 , 视频内容有限 , 即使确定黑衣女子患有抑郁症 , 也不能就此做出她因为抑郁症伤人的判断;其次 , 抑郁症患者虽然确实会伤人 , 但大多都是针对自己 , 伤害他人的情况很少 。
一项对抑郁症患者两种攻击类型倾向的占比研究的结果发现 , 抑郁症患者的攻击性多会表现在自己身上 , 转向他人的攻击性较少(13.2%) 。 主要分为以下三种常见情况 。
1.对暴力的认同 , 主要源于童年的不良经历
由于童年受过某些暴力行为 , 他们会将此暴力行为投射于他人或自己 , 这种攻击行为实质上是他们对内在抑郁的一种自我保护 。
2.患有重度抑郁症
并不是所有的抑郁症患者会伤害自己 , 甚至可能伤害他人 。
轻度抑郁症患者 , 往往外表无异常 , 甚至有时给人一种积极乐观的假象;而重度抑郁症的特点是则深度忧伤、对任何事物缺乏兴趣以及无法享受任何事情 , 否定自己 , 常有自杀的观念或举动 。 当患者被确诊为重度抑郁症并伴有精神病症状时 , 在受到某些刺激的情况下 , 他们才有较大可能去伤害他人 。
【医学界|女子推人入水致溺亡,抑郁症:这锅不该我们背】 3.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又被称为“躁郁症” , 通常有抑郁和躁狂两种状态 , 他们时而情绪高涨 , 时而低落抑郁 。 当严重的躁狂发作时 , 患者由于较难控制自己的行为、思想 , 可能会在外界刺激下伤害他人 。
不过 , 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虽然都在心境障碍范围内 , 但属于两种不同疾病 。 所以 , 单纯的抑郁症更多地表现为“自伤自责” , 很少对他人造成影响(伤害) 。
但是 , 精神类疾病的诊断本身就极其困难 , 更别要求普通人能够对轻度抑郁症、重度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等进行鉴别诊断了 。
就如本案中的史某某 , 本应该由司法鉴定中心对她的作案动机和性格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 判断她是否还患有偏执型人格障碍等 , 而不是直接表明她患有抑郁症 , 对舆论造成引导 。
很多人未能正确认识抑郁症 , 就诊率低
《****》曾报道 , 抑郁症已成为仅次于癌症的人类第二大“杀手” 。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中明确指出 , 我国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人数逐年增多 , 抑郁症患病率达到2.1% , 焦虑障碍患病率达4.98% 。分页标题
但同时 , 接受治疗的抑郁症患者比例却很低 。 其中 , 公众对精神疾患的不理解和歧视是影响治疗的因素之一 。 不少人认为 , 抑郁症是娇气、矫情、抗压能力差的表现 。
社会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和知晓率偏低 , 以及大众媒体报道的“抑郁症伤人事件”的新闻 , 导致实际生活中 , 会出现对抑郁症患者采取“一刀切”措施的情况发生 。
还记得之前报道的春秋航空事件吗?春秋航空对外声明中表示 , 当时因为旅客情绪比较激动、病情不明 , 在没有专业医疗意见的情况下 , 出于对旅客本人健康和其他所有旅客飞行安全的考虑 , 从而拒绝了用户的登机 。
之后有新闻报道 , 被拒绝登机的女子情绪崩溃 , 病情复发 。
这样的行为 , 仿佛给抑郁症贴上了“会伤人”的标签 , 带给抑郁症患者沉重的伤害 , 也难怪网友们会对这样的通报“有意见” 。
缺乏对抑郁症的认知 , 再加上部分患者及家属对此抱有病耻感 , 很多患者都不能及时就诊 。 就诊的患者中 , 误诊漏诊的比例也很高 。
陈俊教授对“医学界”表示 , 根据卫生部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 , 国内大概92%的抑郁症患者不会想到就医 。 就医的人群中 , 部分人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病因 , 而选择去其他的科室 , 比如消化科等就诊 。
另一项研究显示 , 大部分抑郁症患者首诊会选择非精神专科医院进行诊治 。 而根据上海卫生中心的调查显示, 近80%的抑郁症病人在综合性医院门诊就医时 , 初诊被误诊为不同疾病 。
截至目前 , 关于抑郁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还没有明确的结论 。 可以肯定的是 , 生物、心理与社会环境诸多方面因素导致了抑郁症的形成 。
作为主要治疗措施的药物治疗 , 因为抗抑郁药的不良反应和患者依从性差 , 导致药物治疗效果受限 。 这些患者常常处于发作、治疗、缓解、停药、再次发作、病情恶化的循环中 。
因此 , 要减少抑郁症的发病率 , 提高治疗效果 , 最好的建议应该是 , 多普及 , 早判断 , 早干预 。
9月11日 ,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了《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 。 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学、高等院校所有学生的必修课 , 每学期聘请专业人员进行授课 , 指导学生科学认识抑郁症 , 及时寻求专业帮助等 。
希望通过这些措施 , 在下次有类似案件发生时 , 大众的关注点不会再放在“抑郁症”上 。
资料来源:
1.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 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2.医学界:你害怕抑郁症患者伤人吗?或许最该恐惧的不是你……
3.卫生健康委网站: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
4.综合医院医护人员对抑郁症认知调查.李丽娜等.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5,(23)11,1634-1636]
来源:医学界
作者:一川
审稿:田栋梁
校对:臧恒佳
责编: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