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庆文笔塔 照亮回家的路
_原题是:凤庆文笔塔 照亮回家的路
在临沧的所有县中 , 凤庆也许不是最特别的 , 但是凤庆人一定是最特别的 。也许是因为自然条件的匮乏 , 也许是因为人口太多 , 也许是因为乡镇与乡镇之间的距离太遥远 , 总之 , 凤庆 , 是一个文化浸润的小城 。文人墨客临湖望塔 , 手捋长须 , 古筝妙乐声声入耳 , 古诗绝唱熏陶着凤庆的每个角落 。
【|凤庆文笔塔 照亮回家的路】临沧市凤庆县位于滇西纵谷南部 , 境内群山连绵 , 山川相间 。澜沧江从西北入境 , 由东南出境 , 穿过县城北部 , 古为蒲蛮之地 , 故亦称蒲门 。早在春秋战国以前 , 便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活 。最早居住在这里的被称作濮人 , 是今天的布朗族、佤族的祖先 , 继后有傣族、彝族、傈僳族、拉祜族等相继入境定居 。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 上下千年的沧海桑田, 给人们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异彩纷呈的文化艺术 。从古到今 , 凤庆人杰地灵 , 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 素有滇西文献名邦之美称 , 红龟山文笔塔便是凤庆极具代表性的古迹之一 。
文笔塔 , 位于凤庆县城东南5.5公里凤山镇金平办事处境内 , 建于光绪十二年(1886 年) , 为凤庆著名景点之一 , 塔高35 米 , 层叠17级 , 登临其境而环顾 , 有“四面云山来眼底”之势 。1982 年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是凤庆县的主要地标性建筑之一 。在塔的正面 , 刻有“高挹奎光”四个横额大字 , 并镶嵌有石碑志两块 , 塔尖的三角形架上安放着铜铸宝鼎 , 宝鼎上插一钢鞭 , 像极了笔头 。远远看去 , 文笔塔凌空拔地而起 , 犹如一支巨大的文笔挺立于大地之间 , 笔尖剑指苍穹 , 呼光唤影 , 孤高迷离 , 婷婷伟岸 , 彰显着一种笔破长空的非凡气度 。“文官提笔安天下 , 武将挥戈定太平 。”文笔塔在凤庆人的心目中 , 义重于形 , 它不单是一座真实可触的古塔 , 更是凤庆人内心深处骄傲与优越感滋生的精神载体 。岁月如梭时光荏苒 , 睿智的先人用汗水和智慧铸就了文笔塔 , 历史也为凤庆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宝藏 , 现代人把文笔塔视为索取智囊聪慧的净土 , 视为教人育子的精神源泉 , 文笔塔 , 已然成为凤庆人继承传统的精神依托圣地之一 。
文笔塔最为传神的是上面的小树 , 和大名鼎鼎的芒市——“树包塔”、景谷塔林双绝——“树包塔”“塔包树”相比起来 , 可算另有一番风韵 , 芒市树包塔的树为榕树 , 景谷塔林的“树包塔”“塔包树”为两棵菩提树 , 凤庆文笔塔上的那株小树据说是橘子树 , 凤庆文笔塔较之芒市、景谷两处 , 塔身更为高大 , 凤庆的气候也更为温润一些 。
每次回家 , 一路的颠簸 , 舟车劳顿 , 都在看到文笔塔的那一刻 , 烟消云散 , 因为我们都知道 , 看到文笔塔 , 就到家了 。而每一次离乡 , 从车窗上看到文笔塔 , 就知道 , 故乡 , 又变成了魂牵梦绕的地方 。春夏秋冬 , 四季轮回 , 文笔塔依然岿然不动地矗立在那里 , 照亮着游子回家的路!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 中山六院|中六情?善医行,助力“健康凤庆”
- 文旅中国|让公益广告照亮文化旅游业发展之路——2020第二届北京国际公益广告大会文化和旅游公益广告活动侧记
- 上馨心理|“谢谢你曾照亮我”
- |中国人走世界之肯定天堂:只有夜色照亮内罗毕
- 每日运势风水|哪些生辰的人潜力暗藏,人生被勤奋照亮,突破瓶颈,拥抱幸福
- 平顶山晚报|作家李佩甫接受本报专访谈小说创作:过程不可超越 认识照亮写作
- 北京现代|想见你,梦想的锋芒照亮我们最好的时光
- 陈列共和|你好,10月12日 | 愿曾经照亮你人生漆黑路的人,也能陪你并肩走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