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报社|金色邀约|何葆国:那些美好的时光
_本文原题:金色邀约|何葆国:那些美好的时光
何葆国 , 男 , 1966年冬天出生 , 1985年毕业于南靖一中 , 1989年毕业于福建师大 , 多年来行走于闽西南土楼乡村 , 现居闽南小城 。 出版长篇小说《土楼》《山坳上的土楼》《东溪谣》等九部 , 长篇散文《永远的家园》《驿站》以及中短篇小说《土楼梦游》《来过一个客》《父亲的永生楼》等三十多部 , 多次获得国家艺术图书奖、福建省政府百花文艺奖、福建省优秀文学奖、林语堂文学奖、梁斌小说奖等 , 有作品被改编成电影 , 翻译成英文版、泰文版在境外发行 。
本文插图
如今想来 , 那遥远的上世纪八十年代 , 爱好文学似乎是许多人的青春期综合症 , 症状之一便是心迷意乱 , 孤独 , 疯狂地阅读 , 没日没夜地瞎写 。
那时我也是这样的病人之一 , 刚刚上了初中 。 那时读物匮乏 , 记得我的语文老师用试卷纸腊板刻写一些学生作文、名人名言 , 印几百份 , 在校门口一份卖一分钱 , 一会儿就被抢购一空 。 我的作文也曾几次被印在上面 , 语文老师便对我青睐有加 , 有一天他借给我一张报纸 , 这就是《语文报》 , 相比那腊纸刻印 , 这可是铅字印刷的真正报纸 , 每个方块字看起来都显得特别正式 , 每篇文章都是那么高大上 。 从某种意义上说 , 这种“铅字崇拜”激发了我对文学更大的热忱 。 从此 , 老师不把《语文报》借给我 , 我就到图书馆去找——我敢说 , 几乎每一期都读了 , 当然还读了图书馆里各式各样的报章杂志 。 没有手机的年代 , 这种纸质阅读是最纯粹的 , 一张报纸从第一版看到最后一版 , 或者从自己最喜欢的版看起 , 而有的文章读了惊喜 , 还一读再读 。
投稿几乎是和阅读同时进行的 , 记得那时只要贴上三分钱的邮票就可以把稿子寄往全国各地了 , 不知多少次在信封上写下这么一行字:“山西临汾市《语文报》社收” 。 记得我曾经收到一次阎银夫老师的退稿回信 , 他大大地鼓励了我一通 。 不久后的某一天 , 语文老师手持一张报纸走进教室 , 非常隆重地宣布:何葆国同学的作文发表在《语文报》了 。 霎时 , 我被一片惊叹声淹没了 , 自己也久久沉浸在一种巨大的喜悦之中……
上了高中 , 我的作文几次在华东六省一市中学生作文比赛、《春笋报》全国中学生文学大奖赛等等赛事中得奖 , 又先后在《语文报》《青年报》《春笋报》《小溪流》等发表文章 。 这时似乎感觉这种一二千字的文章不足于表达我对生活的认识 , 竟然在大家最繁忙最紧张的高三上学期写起了小说 , 那时只有一个朦胧的想法 , 就是写出我们这代人的苦闷与追求 , 题目就叫作《十八岁的烦恼》 。 刚下笔时也不知写多长 , 写着写着 , 写到了六万多字才收尾 , 自我感觉把一座南方小城一群高中生的喜怒哀乐很真切地写了出来 。 可是这么一个大部头投稿给谁呢?那时也没什么投稿经验 , 抄完一遍之后装进大信封 , 还是写上“山西临汾市《语文报》社收” 。 这是1985年上半年的事 , 这年下半年 , 我因为作文写作方面的成绩被福建师大中文系破格录取 。 1986年初《语文报》出了一期专号 , 介绍了1985年几个被破格录取上大学的小伙伴 , 我也忝列其中 , 说来他们上的都是复旦、武大一类的名校 , 不过也不奇怪 , 我出身闽南小城一所普通中学而已 , 能够凭着几篇文章就有大学可上 , 这已经相当幸运了 。 某一天我突然收到一只硕大的包裹 , 打开一看 , 原来是我去年投给《语文报》的手稿 , 上面附了一封长信 , 是赵建功老师用毛笔字写的 , 故而显得特别长 。 赵老师介绍说《语文报》新近创办了《中学生文学》月刊 , 由他担任主编 , 《语文报》把我的投稿转给编辑部 , 高海平老师看了向他力荐 , 他和其他编辑也都看了 , 觉得这个小说写得很精彩 , 正是刊物所需要的贴近中学生、贴近生活的好作品 。 看到这里 , 我心里兴奋得不得了 。 接下来 , 赵老师写道 , 尽管你现在已经不是中学生了 , 但这是你中学时代的作品 , 我们决定发表 , 希望你做一些修改 。 赵老师代表编辑部提了好多条意见 , 包括把篇幅减至四万五千字以内 , 题目进一步斟酌一下 。 我认真领会了编辑部的意见 , 认真做了修改 , 完稿时灵光一闪 , 把题目改为《十八岁没有烦恼》 , 表达年轻一代面对生活无所畏惧的勇气和自信 。 改稿寄回给赵老师 , 他看了很满意 , 对新题目也特别赞赏 。 这篇小说很快安排在《中学生文学》1986年十月号头条加编者按发表 , 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 评论家谢泳、席扬都写了长文评述 , 杂志社收到了大量的读者来信 , 我个人每天也收到一大叠的来信 , 来信者以中学生为主 , 遍布西藏除外的所有省市区 , 据不完全统计 , 我所收来信约有一千多封 。 那真是一个文学的黄金时代 , 想起来恍然隔世 。 奇妙的是 , 这一千多人中有一个人后来成为我的妻子 。 还有好几个人成为朋友 , 一直交往至今 。 记得当时收到的稿费是380元 , 汇款单上印着一个鲜红的戳子:大额 。 380元在当时有多大啊 , 学校邮政所都不能取 , 我转了几趟公交车到市邮政局去取 , 那个汇兑的中年妇女连声夸奖我 , 还用福州话招呼旁边的同事过来“围观” , 弄得我都有些不好意思了 。分页标题
1987年暑期 , 有个全国大中学生文学夏令营在广州召开 , 我受邀参加 , 蔡智敏、高海平两位老师代表《语文报》和《中学生文学》也来了 , 见到他们令我感到特别亲切 。 1989年《中学生文学》被停刊 , 我那时写了一篇比较犀利的书评都已经排版了 , 没有印行 , 后来高老师把版型寄给我做纪念 。 我大学毕业后 , 做过短暂的中学语文教师 , 随后脱离体制成为一个自由职业者 , 说真的 , 从那时起就不再看也看不到《语文报》了 , 但是与《语文报》的情谊一直绵绵不息 , 并渐渐沉淀在岁月的深处 , 成为一种美好的回忆 。
前些年我在厦门的一次会议上见到高老师 , 过了不久 , 任彦钧老师带着《语文报》新一代编辑到南靖参观土楼 , 我在县城请他们吃饭 , 把盏言欢 , 其乐融融……那些过去的时光 , 不可复制 , 不可重来 , 让人一遍遍回想 , 品咂个中况味 , 多少感慨涌上心头 , 那些美好的时光啊……
编 辑|鹃子
校 对|小清
责 编|张小三
副主编|温 鹃 常 璐
【语文报社|金色邀约|何葆国:那些美好的时光】主 编|李大路
- 语文月刊|经典微小说:相濡以沫
- 乐知语文|「美文选粹」古河之声
- 高考语文|忘却的魅力
- 小学四年级|语文四年级上册第5单元知识梳理填空(附答案)
- 吃瓜少女|美女:头发染成金色却不染眉毛,就好像戴着假头套!
- 旅游阿姐|初冬时节大雁塔秋色正浓,金色簇拥千年古塔,盛唐秋色醉游人
- 方舟大语文|写作技巧2|| 怎样安排记叙顺序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楚?
- 学霸说|高中语文丨文言文中出错率达到90%的实词,不敢不背!
- 方舟大语文|写作技巧1 || 怎样从小事中写出深意?
- 盘锦日报社|【晚安,盘锦】双绕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