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无微不至照顾战士,她们被亲切地称为“志愿军妈妈”


志愿军|无微不至照顾战士,她们被亲切地称为“志愿军妈妈”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志愿军|无微不至照顾战士,她们被亲切地称为“志愿军妈妈”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徐大娘、缴大娘、于大娘……采访中 , 我们听到了很多这样的称呼 。当时的志愿军战士甚至不知道她们的真实姓名 , 却亲切地叫她们“妈妈” 。作为抗美援朝战争的总后方基地 , 辽宁的广大妇女在支前工作中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勇气和奉献精神 , 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采访中 , 河口村村民王振甫说:“当时的河口村几乎每一个家庭妇女都承担了战勤支前任务 , 河口村的家家户户都把房子腾出来给志愿军住 , 给志愿军做饭、洗衣服 。” (图为采访人员采访王振甫)
拥军优属
代表群体
安东妇女拥军队
统计数据
做鞋
388924双
做被
31465床
提示
在战争的大后方 , 有这么一群人 , 她们挥泪送别丈夫、儿子参军 , 她们积极参加爱国增产竞赛运动 , 她们捐款捐物为前线购买武器 , 她们主动当自卫队员 , 她们揽下了赶制军服、军鞋的任务 , 她们认真护理每一位志愿军伤病员……她们 , 就是辽宁地区的英雄妇女们 , 默默付出却有力地支援了前线 , 胜利的军功章上写下了她们的荣光 。
徐大娘为志愿军设开水站
9月2日 , 采访人员一行在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长甸镇河口村采访 , 68岁的村民王振甫谈到老邻居徐大娘 , 满口赞誉 , 他非常自豪地说:“被志愿军伤员称为‘伤员慈母’的徐大娘就是我们家的邻居 , 以前我们住在一个大院里 , 她当时是村里战勤工作的带头人 。”
徐大娘叫孙凤玉 , 但是在采访中 , 很多人不知道她的真实姓名 。说到徐大娘 , 却无人不知 。
徐大娘的孙子徐长有是王振甫的同学 , 住在河口村 , 他说:“抗美援朝的时候我才1岁多 , 奶奶的事迹都是后来听别人讲的 , 她是一名共产党员带头做工作、发挥模范作用 。奶奶的事迹令我自豪 。”
据徐长有介绍 , 徐大娘最有名的事迹是为过往的志愿军部队设立开水站 。她用平时积攒的钱买茶叶 , 又把最好的高粱米、大米炒成煳米 , 泡成水 , 装在碗里 , 放在桌上 , 让过往的战士们解渴、充饥 。战士们深受感动 , 临时创作了一首快板:“这个大妈真是好 , 队伍来了把水烧;抗美援朝到朝鲜 , 杀敌立功传捷报 。”有一位住在徐大娘家的志愿军战士患了重感冒 , 多吃了几片药 , 吐了一地 , 徐大娘半夜起来给他做了一大瓷缸姜丝红糖荷包蛋 , 让他暖胃 。尽管年岁不小了 , 但是她晚上也不闲着 , 常常给战士们缝补衣服 , 战士们亲切地叫她“志愿军妈妈” 。
郎大娘为战士做棉服棉被
抗美援朝开始后 , 许多地区接受了生产军服、军鞋的任务 。为了保证按期完成军服、军鞋的生产任务 , 各级妇联担负了城乡妇女的组织动员工作 。通过宣传教育 , 生活在后方的辽宁妇女以高涨的爱国热情和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投入到支前生产中 , 成为一支主要的力量 。
旅大市沙河口区中山公园坊的一位74岁老大娘不顾儿媳劝阻 , 非要参加做军服工作不可 , 晚上加班要她走都不肯 。很多妇女在纳鞋底的时候 , 手都磨出了水泡 , 仍然不肯放下手中的活 。她们说:“为了志愿军穿得暖 , 再苦再累心里也甜 。”为了解决军鞋原料不足的问题 , 很多妇女把家里的旧布洗干净捐献出来 , 有的甚至把自家的床单被单悉数捐出 。
“小时候听我奶奶说 , 抗美援朝的时候 , 她们这些妇女就算家里的活计都不做了 , 也要完成支前生产任务 , 有的人在家里做棉服、棉被、棉鞋 , 纳鞋底 , 有的人去附近的工厂、医院做义工 , 所有的妇女都为抗美援朝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河口村党支部副书记郎显坤告诉采访人员 , 当年的郎大娘是村里的妇女干部 , 她主动将房子让出来给志愿军住 , 积极组织支前活动 , 只要志愿军有需要 , 她肯定冲在最前面 。分页标题
于大娘把最好的屋子给志愿军住
抗美援朝前后 , 大量志愿军在鸭绿江畔集结、休整 , 准备渡江 。抗美援朝纪念馆副馆长张校瑛说:“每天都有许多军车驶入安东 , 这么多人的吃住都是安东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在这关键的时刻 , 安东的妇女们自发行动起来 , 纷纷把自己的房子腾给志愿军住 。”
在抗美援朝纪念馆中 , 一张“凤城县居民于大娘给志愿军写慰问信”的照片十分醒目 , 在相关的展柜中 , 还有于大娘荣获的拥军模范奖状 , 于大娘使用过的锥子、线板 , 志愿军战士写给于大娘的信 。据张校瑛介绍 , 这位于大娘当年把自己最好的屋子腾给志愿军住 。
于大娘生于1906年 , 家住凤城六街 。1951年2月 , 从前线回来一批志愿军部队 , 由于房屋紧张 , 有些战士住在棚子里 , 见到这种情景 , 于大娘把自家最好的屋子让出来给志愿军战士们住 , 她还将家里的新被子拿出来给战士们盖 。她说:“这么冷的天 , 志愿军战士在前线奋勇杀敌 , 咱不能让他们冻坏了 。”
一次 , 她给战士洗衣服 , 在兜里发现了50万元钱(旧币) , 当即交给部队 。她还组织街道妇女给战士们做被面、补袜子、浆洗棉衣 。在她的带领下 , 凤城六街的妇女们为志愿军缝制床单被面30多床 , 补袜子120多双 , 洗做棉衣、单衣1.34万件 。
有位志愿军战士在信中写道:“于大娘 , 离开您已经3天了 , 无时不在想念 。当我们从朝鲜前线刚刚到凤城的时候 , 就像久别的孩子回到母亲温暖的怀抱 , 有了祖国人民的支援 , 胜利永远是属于我们的……”
日夜不息照顾志愿军伤病员
随着战争的深入 , 每次战役后 , 前方都会送下来大批伤病员 。照顾这些伤病员的任务非常繁重 , 都由各地的妇女们承担 。
当时安东市设了多处临时医院 , 条件很差 , 妇女们吃住在医院 , 由护士带着实行三班倒 , 有的时候一个人要护理100多名伤病员 。给伤病员穿衣、打饭、喂饭、端屎端尿 , 但没有一个人嫌弃这些工作 。妇女们说:“志愿军在前方不怕流血牺牲 , 我们有义务照顾好他们 。”妇女冷淑梅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 她是农业户 , 按照当时的规定 , 农业户妇女护理伤病员一人给一分地 , 她不仅不要地 , 还主动担负起100多名伤病员的护理任务 , 忙得走路都要小跑 , 时常累得上厕所蹲在那儿就睡着了 。
安东市拥军模范缴大娘组织成立了妇女“拥军护理队” , 到医院护理伤病员 , 她们非常认真负责 , 部队表彰了她们 , 将写有“感谢你们日夜不息的亲切关怀”字样的锦旗授予缴大娘 。
【志愿军|无微不至照顾战士,她们被亲切地称为“志愿军妈妈”】来源 辽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