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职场|“中国立异治理之父”许庆瑞院士自述:我的学术成长史与立德树人观|40年· 管院记忆
本文插图
“立异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
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 ,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中兴的中国梦 ,
我们必需具有强盛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
跟着国家对立异的持续号召与倡导 ,
近年来我国立异理论与立异实践涌现 ,
取得了令国际友人艳羡的成绩 。
而在这份成绩的背后 ,
除国家号召以之外还离不开这样一群人 ,
他们将立异作为贯串一生的事业 ,
不断以汗水与聪明灌溉 。
他们不仅自己投身其中 ,
还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立异人才队伍 ,
共同助推中国立异发展 。
“中国立异治理之父”、
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庆瑞就是其中之一 。
本文插图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治理学院教授许庆瑞
从事立异研究与教育近40年的他 ,
开拓了我国技术创新治理理论 ,
突破性地提出了以企业为主体 ,
“二次立异—组合立异—全面立异”的理论体系;
在浙江大学治理学院培养了
一大批学术领袖型学子 ,
并以代代相传的研究特色“顶天立地” ,
带领他们从杭氧、海尔到吉祥、
海康威视、华为......
“蹲”遍了成百上千的企业 ,
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推动企业发展的
中国特色立异治理理论 。
作为治理学院成长路上的重要建设者 ,
许庆瑞院士在浙江大学治理学院
即将迎来四十华诞之际 ,
回忆起了自己的学术成长史 ,
并分享了自己的立德树人观 。
本期【40年· 管院记忆】专题 ,
就让我们一起去感触感染许庆瑞院士
作为学者与师者所披发的“健康气力”风貌 。
本文插图
许庆瑞院士(左三)与学生们
我的学术成长史与立德树人观
——许庆瑞院士自述
“以学为主”的青少年时代,
“从学到创”与“学创结合”的中壮年时期
因为家庭正视子女教育 , 我在中小学受到了较好的基础教育 , 为日后升入大学创造了良好条件 。 我在新闸路小学五年级后跳过六年级 , 直接考入了大同大学附属中学 , 高中考入了上海数一数二的南洋模范中学 , 1947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产业工程管理系 。 1951年我进入中国人民大学 , 开始学习苏联的产业经济与企业治理 , 这是我第二个高等教育的学习过程 。
苏联教授教养的特点是崇尚理论学习与研究 , 这对我进步理论水平与培养理论研究爱好起了重要作用 。
从国家经济建设来看 , 当时恰是我们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 这个时期我开始了“从学到创” , 导师给我定下了“技术治理”的学习与研究方向 。
这是我学术生活生计的第二阶段 , 是“从学到创”的开始 , 它是一个较长时期的“边学边创”的过程 。 在这一段时间里 , 开始走出单纯学习苏联与书本知识的框框 , 开创了探索我们国家自身需要的研究与立异过程 。
当时我所在的中国人民大学使用的企业治理教材中 , 第一次挣脱了单纯学习、仿照苏联编写教材 , 开始施展首创精神 , 建立了自己教材的新体系 , 列入新产品试制/出产技术预备组织与计划的章节 。
从研究生毕业留下当教师的1955年秋一直到1978年 , 这第二个20—30年时候我们边学边教 , 是“学习、研究与教授教养”三者结合的过程 。
在六十年代初这段时期里 , 我们曾随一机部部长汪道涵的调研组在上海机床厂蹲点调查 , 对我们培养深入实践作理论和政策研究的作风有很大影响 , 这对我们此后树立“顶天立地”的思惟与作风亦有重大影响 。分页标题
本文插图
这第二个阶段 , 是“从学到创”至“边学边创”的重要阶段 , 培养我们把学习理论前沿和学习实践相结合 。
当时 , 中国人民大学对教师进修与进步 , 提出了一个学习苏联培养副博士的模式 , 其要求不亚于欧美培养博士生的水平 , 它要求深入学习基本理论及经济学的经典著作 , 如马克思资本论全书 , 马列主义的哲学著作等 。
在产业经济与企业治理方面 , 要通读200本原著和十年的经济理论杂志与专业杂志 。 在人民大学学习与工作的十年对我此后学术生活生计起了良好的奠基作用 。
“以创兼学”“以创为主”的中晚年时期
20世纪70年代末 , 时任浙大校长的钱三强、钱学森及李昌同道均以为在产业治理方面一直没有专业来培育人才 , 他们提出设立这么一个为科学/技术治理培养人才的专业和院系 。 于是我被授命前往美国寻访这样一个专业 , 以便仿照他们的经验创办科学与技术的治理院系 。
1980年我作为访问学者前往美国首先到麻省理工的治理学院 。 当时发现美国并没有专门培养科技治理的院系 , 但却设有一些这方面相关的课程 , 如“研究与发展治理”“技术创新治理”“技术扩散”“技术转移”“研究与发展系统动力学”等等 。
我选择了治理学院的技术治理教授教养组作为学习与研究的基地 。 这个组的组长是Ed. Roberts , 他是美国技术治理与立异方面的大师级教授 , 在他的组里还有两名这方面的闻名教授 , 即Tom Allen与Eric von Hippel 。
前者以研究 “技术信息流”而闻名 , 后者以研究“用户是创新者”和“立异源”而闻名 。 我参加了他们创办的第一期技术治理研究生的整个学习过程 , 一年以后我又赴美国西海岸斯坦福大学的产业工程系访问学习了三个学期 。
在美进修学习的这两年 , 大大缩短了我原有知识与国际进步前辈治理教授教养的巨大差距 , 为我们遇上国际水平进行教授教养与研究奠定了基础 , 为我们新的教授教养和研究提出了方向 。
本文插图
留美回国后 , 我开始了技术创新治理的新方向 。 1986年起我们浙大被批准招收科技治理的博士生 , 我第一个博士生所做的课题就是技术创新的动力与能力机制 。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常研常青的课题 , 是近三十年后的今天仍旧拥有研究价值的重要课题 。
1982年年底开始 , 我花了三四年时间写出了《研究与发展治理》《技术创新治理》 。 据后期调查 , 两书均为我国第一本讲研发与技术创新治理的教材与专著 。
针对我国研究成果实现商品化率低的状况 , 80年代初我开始思考问题之所在 , 对比中美两国科技气力分布 , 美国大部分科技气力在基层 , 在企业里 。 而我国却分为五路:中科院 , 部属研究院所 , 地方科研院所 , 高等学校与企业 , 企业气力很薄弱 。
针对这个状况 , 我于1982年末中科院管理科学研究组召开的座谈会上提出了“技术创新应以企业为主体”的观点 。 这个观点一直未能引起正视 ,80年代末期为经委所接纳 , 而真正鼎力推行却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到21世纪初 。
在近三十年中 , 我们浙江大学立异与发展研究中央与团队集中力量研究了我国企业自主立异的道路 。 这三十年 , 也是我们立异团队“顶天立地”“高精笃实合”培养人才的三十年 。
我的“立德树人”观
始终引导研究生树立准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 积极为国家和社会的需求服务 , 增强社会责任感 。 要求研究生积极参加一些重要的研究课题 , 如国家科技、教育资源的动态分析 , 技术引进的策略 , 二次立异的模式 , 环境、科技、经济的协同发展和中小企业立异等等 。 这些课题对国家与企业的发展起了很好的决议计划鉴戒作用 。分页标题
本文插图
努力培养求是踏实的科学精神 。 在很多重要的研究过程中,我亲身带领年青教师与研究生开展深入的案例调查及分析 , 力求使管理科学的研究工作源于实践、服务实践 。
努力培养研究生的综合知识、能力与素质 。 要求研究生不断学习国内外管理学、经济学、系统科学等方面的最新进展 , 并夸大设计科研项目的能力 , 要求研究生积极撰写项目建议书 。 在综合素质方面 , 始终夸大人品与意志 , 特别是培养研究生旺盛的工作热情和坚持不懈的毅力 , 我以为只有将人的智力与毅力协同 , 才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 。
努力造就一支积极向上、充分交流的研究团队 。 坚持每周两次与青年教师及研究生一起 , 研讨科学研究的最新动向与工作进展 。 这种持续的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交流与共享 , 极大地晋升了梯队的研究视野 , 增强了研究团队的凝聚力 。
我一向对团队学生们严格要求 , 绝不松懈;要求他们互帮互助 , 团结合作 , 共同进步 , 这在亟需加速知识积累的今天 , 是个值得参考的经验 。
【40年· 管院记忆】系列专题推荐阅读
“国家着名改革专家”高尚全 , 亲述担任浙大管院院长的那些回忆|40年· 管院记忆
“浙商传奇”篇章背后 , 你不知道的“小事情”|40年·管院记忆
由于当真 , 所以优秀——管理学课程组的故事|40年·管院记忆
55000平方米的宏伟大楼在浙大“崛起”!王宏星:管院人10年建楼梦终成现实|40年·管院记忆
自修修人——EMBA首届班的故事|40年 · 管院记忆
属于我和浙大的“倾城时光”|40年 · 管院记忆
宋冰晨:我的20年“浙里”记忆|40年 · 管院记忆
夏一梅:回顾回头来路 , 我们的浙里时光|40年 · 管院记忆
蒋绍忠:浙里求学时光——忆吴沧浦、董泽清老师|40年 · 管院记忆
信息来源:浙江大学报
【读职场|“中国立异治理之父”许庆瑞院士自述:我的学术成长史与立德树人观|40年· 管院记忆】_本文原题:《“中国立异治理之父”许庆瑞院士自述:我的学术成长史与立德树人观|40年· 管院记忆》
- 结尾|《初入职场的我们》公司留给郑茹心的感谢信,开头和结尾别有深意
- 格力|《初入职场的我们》公司留给郑茹心的感谢信,开头和结尾别有深意
- 学霸|初入职场中,让黄晓明都钦佩的学霸吴茂华,见到董明珠还是紧张了
- 康熙微服私访记|主持人问赵亮:你都和张国立搭戏了,怎么又突然不务正业,跑去养鸡了呢?
- 游戏|职场类真人秀的“观察”和“游戏”
- 职场|舒淇再三挑事,李雪琴一句话叫她闭嘴:3招教你缓解职场尴尬
- 王刚|张国立张铁林同台演出,两人相互推搡太顽皮,张国立踉跄险摔倒
- 浙江卫视|女主持领口开到肚脐上,张国立尴尬微笑,60分钟没看她一眼
- 张铁林|张国立张铁林同台演出,两人相互推搡太顽皮,张国立踉跄险摔倒
- 同理心|《上班啦!妈妈》第六期扎心议题引讨论职场中只有同理心没有同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