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晚餐加点料 | “拼”出来的奢华传递怎样的“身份焦虑”?


_本文原题:晚餐加点料 | “拼”出来的奢华传递怎样的“身份焦虑”?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晚餐加点料 | “拼”出来的奢华传递怎样的“身份焦虑”?
本文插图
(戳音频听原声朗读)
万象皆有味 , 与君共品尝 。 朋友们好 , 这里是“姿正腔媛”工作室 “晚餐加点料” 。 这一周 , 一篇题为《我潜伏上海“名媛”群 , 做了半个月的名媛观察者》的网络文章 , 引发了持续多日的讨论 。 今天 , 咱们就从“名媛群”说起 。根据文章作者的自述 , 其“斥资500元潜入魔都名媛群” , 潜伏半个月后的感受是 , 本以为是畅聊奢侈品 , 却是高配版拼多多群 。 从6人拼一份下午茶到15人拼一间顶级酒店;从四个人每人1500月租爱马仕包到60个人每人100拼租一天法拉利;甚至几人拼单买一双二手Gucci丝袜 , 一人只需300元 。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晚餐加点料 | “拼”出来的奢华传递怎样的“身份焦虑”?
本文插图
当“名媛”这个充满富贵含义的词语 , 与“拼单”这个传统语境中购买力不足的词语放在一起 , 舆论场剧烈的化学反应产生了 。 有不以为意的调侃 , 有嗤之以鼻的嘲讽 。 “原来我离名媛只有100多块钱的距离”“不过是自带干粮的群演” 。 目前文章中名媛群的真实性还有待确认 , 但随后有报道显示 , 群内一女孩对拼单行为“很坦然” , 用着“1元8根包邮的发圈 , 仍渴望富贵的生活”;还有酒店负责人表示 , “业内就听说过这样的拼价消费行为” 。应该承认 , 在开放、包容的现代社会 , 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都应该被尊重 。 通过拼单或共享 , 用有限的钱实现梦想中的事 , 体验一把富贵的感觉 , 也能为自己塑造一个令旁人羡慕的形象 , 并没有什么不可 。 何况 , “名媛”们的行为并不触犯道德和法律 , 也无伤大雅 。但是 , 现实经济实力与网络形象的巨大悬殊 , 也让我们思考 , 是什么让那么多普通女孩 , 费尽百般努力给自己贴上“名媛”的华丽包装?不难看到 , 有的是为了满足自己对物质生活的需要 , 有的是为了获得外界的互动反馈 。 分享一个入住顶级酒店的“日常”能够获得上百个点赞 , 挎一个限量版的奢侈品包包能吸引更多关注的目光 , 物质符号所带来的自我价值认可 , 在不断增强的情感反馈中得到加强 , 这便是“名媛”效应带来的愉悦感 , 是普通身份所无法感受到的 。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晚餐加点料 | “拼”出来的奢华传递怎样的“身份焦虑”?
本文插图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晚餐加点料 | “拼”出来的奢华传递怎样的“身份焦虑”?】出于人际关系维系也好 , 虚荣心满足也罢 , 背后其实是为了“人设”的打造 。 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指出 , 社会是人们通过符号交流来制造和定义的 , 人们可以主动操纵符号来达到一些目的 。 一块随时可以拉起Burberry风衣袖子查看时间的卡地亚手表 , 随时入镜的星巴克咖啡 , 成了彰显自身价值的符号 。 这些符号连接着不同社会关系 , 也划分着不同群体 , 形成不同圈层 。 在“身份焦虑”的心理下 , 一些人希望通过吃穿用度、品牌选择来打造理想中的“富贵”人设 。 人设 , 就成为改变身份、攀附上流社会、获取粉丝和流量的重要手段 。殊不知 , 浮华和靓丽的人设 , 终究是短暂的 , 也是虚假的 。 “装”出来的精致、“拼”出来的奢华 , “拍”出来的美丽 , 终将在现实生活中化为泡沫 。 此外 , 过分迷恋打造人设还容易陷入消费主义的陷阱 。 商业社会告诉人们什么车有品位 , 什么包显精致 , 虚荣心和物欲在消费主义的席卷下 , 被进一步激发 。 消费社会的确给我们创造了很多带来幸福感的捷径 , 但是通过捷径得到的幸福总是不能长久的 。生活的幸福感源自很多方面 , 当一个人把物质的获得等同于生活的全部 , 去为美好的幻想、为别人眼中的羡慕买单 , 也是一种悲哀 。 当然 ,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抛却物质享受 , 也不是放弃进取创造 , 而是去发现和感受自身存在的力量和乐趣 , 以及对自身价值的肯定 , 由此 , 才能带来长久的、坚实的幸福感 。分页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