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风景还要人教吗?是的



|看风景还要人教吗?是的
本文插图

|看风景还要人教吗?是的
本文插图

|看风景还要人教吗?是的
本文插图
◎苗炜
1
有一年 , 我跟着一个旅行团去英国 , 团里都是采访人员同行 , 但旅游安排并没有什么特别的 。 其中一站要去湖区 , 就是旅游广告里经常听到的温德米尔湖 。 车到湖边 , 大家闲逛 , 码头上有游船 , 岸边有几个纪念品商店 , 卖彼得兔之类的毛绒玩具 , 我感觉跟到了北海公园差不多 。 我知道湖区有80多平方英里 , 其中有180多座山峰 , 最古老的岩石来自奥陶纪 , 距今五亿多年 , 还有冰斗湖 , 大多位于山谷谷底 , 夏天的时候湖水也冰凉刺骨 。 但是我没机会看到 。 那天晚饭 , 就是在湖边的一个餐厅 , 能俯瞰温德米尔湖 , 饭菜当然不怎么好吃 , 我就用更多的时间凝视湖水 , 并努力地沉思 。 为什么呢?因为在英国文人看来 , 如果你到了湖区 , 不凝视 , 不冥想 , 那你就不配欣赏眼前的风景 。
1840年代 , 英国大建铁路 , 大批工人可以从中部城镇乘火车抵达湖区 。 诗人华兹华斯颇为不满 , 他和柯勒律治都是所谓“湖畔派”诗人 , 这些美丽的湖水 , 是属于诗人的 , 居然被工人给看了 , 他们就不乐意 。 1870年 , 罗斯金 , 就是那个写<建筑的七盏明灯>的作家 , 说过这样一段话——你们铁路公司为工人酗酒的费用大惊失色 , 除了震惊 , 你们就不能教教他们从一年的工资中存下足够的钱 , 去租辆马车游玩一天 , 带上太太和小宝宝 , 驾车20英里 , 就到了令人愉快的野外 , 随处停车 , 在绿草如茵的堤岸上打开野餐篮子?如果他们觉得此处无景可赏 , 到了别的地方他们也找不到可赏之景;你们铁路公司就知道在格拉斯米尔湖边开设酒馆和九柱游戏场 , 工人很快就在这些地方留下一堆垃圾 。 岸边到处是破碎的啤酒瓶 。 他们的心灵并没有因面对湖区美景冥思而有所改善 。
格拉斯米尔湖就是华兹华斯住的地方 , 也是华兹华斯死后埋的地方 , 他在湖边写下了著名诗篇“我像云一样独自漫游”等等 , 这个格拉斯米尔湖长1540米 , 宽640米 , 面积并不大 。 工人阶级的酒馆开到那里 , 打扰了诗人的安眠 。 我们那次旅行并没有去打扰华兹华斯 , 我们计划去打扰莎士比亚 , 去斯特拉福镇的莎翁故居看看 。 这也是英国旅游团的必经之路 , 先去比斯特购物村买东西 , 然后去看莎士比亚 。 结果 , 我们在比斯特购物村逗留的时间太长了 , 大家拼命买东西 , 大包小包地往车上运 , 买了一趟又一趟 , 导游宣布 , 我们不去看莎士比亚了 , 就在这里买一下午吧!虽然我在湖区的时候 , 竭力回想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的诗句 , 以向英国知识分子证明 , 我还是有资格到湖区旅行的 , 但我在比斯特也买了好几件衬衫 , 非常惭愧地认识到 , 我没资格去打扰莎士比亚了 。
罗斯金说 , 英国风景是对美好往昔那种本地的、神圣的、慢节奏的沉积的纪念 , 风景只能被高雅之士欣赏 , 而且要通过音乐、文学和绘画才能欣赏 。 一个孩子 , 出生在有教养的种族 , 对美具有内在的直觉 , 而这种直觉源于他出生前几百年间反复实践的艺术 。 你看看 , 出门旅游 , 还得懂点文学绘画和音乐 。 不过 , 真有些牧师听从了罗斯金的建议 , 给工人讲华兹华斯 , 讲路边的野花 , 带着工人们一起徒步旅行 。
2
有一个美国作家 , 叫梭罗 。 后世的人评价他 , 说他教会了美国人如何看风景 。 梭罗最出名的一本书叫<瓦尔登湖> , 他的家乡康科德镇 , 离波士顿不远 , 镇子外面有一个面积不大的池塘叫瓦尔登湖 。 1845年3月 , 梭罗拿着一把斧子走进湖边的森林 , 砍下几棵树 , 在湖边盖了一个小房子 , 房子是10英尺乘15英尺 , 不到15平方米 。 他在这房子里住了两年 , 后来写出了<瓦尔登湖> 。 后世的人总觉得梭罗是个隐士 , 在屋外种点土豆、菜豆 , 饿了就在湖里抓两条鱼吃 , 还吃过土拨鼠 , 他不买衣服 , 更没有别的什么消费 。 实际上 , 梭罗的隐居生活只有两年零两个月 , 他非常喜欢旅行 , 他所出版的著作大多是游记体 , <缅因森林><远足><科德角> , 听名字就知道是出门转悠去了 。 不过 , 梭罗经常做的还是以康科德镇为中心的徒步 , 在午后 , 带着笔记本、铅笔、显微镜、望远镜 , 带一把折刀、一本植物学的参考书 , 出门散步 , 午后远行最多也就能走出去10英里 。分页标题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在湖边独居 , 营养不良所致 , 梭罗做过一次手术 , 把牙都拔了 , 安上一口的假牙 , 他说打麻醉药的感觉真好 , 像是穿行到了一个广阔天地一样 。 这说明 , 梭罗在森林中每天散步三四个小时 , 能分泌多巴胺 。 有一年 , 我坚持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跑步 , 的确有时候能有那种注射麻醉剂一样的感觉 , 跑步一年 , 看到植物在四季的变化 , 还会增加一点植物学的兴趣 。
【|看风景还要人教吗?是的】离开家乡 , 梭罗会坐火车、坐船 , 他去过加拿大、明尼苏达州 , 去过纽约、科德角和缅因州 , 都不是特别远 。 梭罗不是一个探险家 , 和他同时代的作家麦尔维尔在海上当了四年水手 , 达尔文完成了环球考察 , 写出了考察报告 , 洪堡也写出了伟大的地理著作 。 梭罗也不是一个博物学家 , 他记录了大量自然笔记 , 一直想写一本博物学著作 , 但到死也没写出来 。 由此可见 , 即便做到科学的观察 , 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梭罗活了45岁 , 一辈子没有出过海 , 他记录了发生在科德角的两次海难 。 科德角现在是旅游胜地 , 当年有很多小渔村 , 梭罗和当地人聊天 , 知道养蚝的人如何维持自己的生计 , 他还看到了捕杀黑鲸的场面 , 捕鲸船把黑鲸往海岸上赶 , 沙滩上经常有几十条搁浅的黑鲸 , 渔夫用大砍刀砍鲸鱼 , 让梭罗看看鲸鱼的油脂有多厚 , 还告诉梭罗 , 鲸鱼肉比牛肉好吃 。 海滩上的鲸鱼尸体散发着臭味 , 梭罗回家之后 , 会看马萨诸塞州的动物调查报告 , 想了解更多关于黑鲸的知识 。 结果发现 , 不管是鱼类报告还是哺乳动物报告 , 都没有把黑鲸写进去 , 因为对这种动物 , 人们的观察还不够 。 这可能是梭罗教我们外出旅行的两条原则:第一条 , 要和当地人交流 , 知道他们是怎么生活的;第二条 , 如果我们在旅途中看到了什么奇观 , 回来查查书本 , 了解的更多一些 。
梭罗在<科德角>一书中写道 , 海滩是最适合思考尘世的地方 , 波涛滚滚 , 一刻不停地卷向陆地 , 它们走过了太远的地方 , 难以驯服 , 无法接近 。 这就是赤裸裸的大自然 , 残忍而真诚 , 毫不考虑人类 。 他在缅因森林徒步旅行的时候 , 也有类似的感触 , 他去了卡塔丁山 , 那里地处偏远 , 有很多伐木场 , 有很多印第安人 , 他在向导的带领下穿越森林 , 登上了山顶 , 他看着峭壁和山上的雾 , 说他想起了古代的史诗和伟大诗人 , 想起了阿特拉斯、伏尔甘这些神 , 也想起了普罗米修斯 。 高加索山和普罗米修斯被缚的岩石肯定就是眼前这样 。 这里广阔、巨大 , 从未有人类在此居住 , 登山之时 , 攀登者会感到自己身体的某一部分要从肋骨宽松的间隙溜走 。 大自然不再像平原那般和蔼可亲 , 她似乎在严肃地对你说 , 你为什么到这里来?这片土地不是给你准备的 。 这里的空气不是供你呼吸的 , 这里的石头也不是给你作伴的 。 在这里 , 我对你不能同情 , 也不能溺爱 。 为什么你不经我召唤就跑来找我?
梭罗说 , 登山是对神灵的轻微冒犯 , 只有胆大妄为、厚颜无耻之徒才会去的 。 他在这里又教给了我们两条原则 , 一是要有点想象力 , 有点知识储备 , 到了山顶能想起普罗米修斯 。 二是要和大自然对话 , 看他对你说了什么 。
3
梭罗不喜欢出海 , 又觉得登山是对神灵的冒犯 。 他说 , 在远方的海洋和荒野之中 , 我发现了书写百万康科德人的材料 。 他出门旅行 , 结果发现了该怎样写自己的家乡 。 梭罗写科德角 , 写缅因森林 , 写远足 , 但他流传最广的书 , 还是<瓦尔登湖> 。 后人不停地阅读<瓦尔登湖> , 为什么呢?有一个人这样总结 , 徒劳地梦想一处荒原 , 远离尘嚣 , 从来没有这样的地方 , 我们的头脑和内脏 , 含有一泓水湾 , 大自然原始的精气萦绕其间 。
用梭罗自己的话说 , 他在瓦尔登湖边建起来的是一个郊外的小小的避难所 。 <瓦尔登湖>开头第一篇叫“经济篇” , 讲的就是能不能过一种自给自足的生活 。 根据他的估算 , 在瓦尔登湖建房子及头八个月的开销是60多美元 , 他种农作物的收入是40多美元 。 当时在马萨诸塞州 , 一个农夫的年收入在120美元到140美元之间 , 梭罗的实验表明 , 他在瓦尔登湖边的生活不可能是富足的 。 但他讨论的核心问题是 , 到底什么是真正的财富 。 按照亚当·斯密的观点 , 一个人是贫穷还是富有 , 就看他能在多大程度上享受人生的必需品、便利品和娱乐品 。 但梭罗认为 , 这样一来 , 人生就是在获取与享受、生产与消耗之间无限循环 。 他说 , 一个人的富足程度取决于他在多大程度上不需要购买这些必需品、便利品和娱乐品 。 亚当·斯密倡导消费 , 梭罗希望把消费降到最低最简 。分页标题
梭罗书中有一句名言是 , 大多数人都是在平静的绝望中度过一生 , 所谓听天由命就是一种习以为常的绝望 。 人们之所以要消遣 , 要娱乐 , 就是要掩盖自己的绝望 。 <瓦尔登湖>的第二篇叫“我生活的地方 , 我生活的目的” , 他讨论的是生命的完整性 , 所谓完整 , 可以这样理解 , 就是从自我中产生对秩序和意义的渴望 。 所谓不完整就是一种绝望感 , 感到时间太短暂 , 短暂得来不及开启另一段生活 。 梭罗让我们思考——为什么要急于成功?我们所从事的职业是不是太荒唐了?我们每天是不是都陷入琐事当中 , 我们的外表是不是一副可怜相?这些都是千百年间人们问了又问的问题 , 从来就没有标准答案 , 但梭罗在瓦尔登湖边的试验 , 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 。 住在湖边的森林小屋里 , 种点庄稼 , 没事看看书 , 思考一下自我是怎么回事 , 在湖中划船 , 晒太阳 , 看月亮 , 这种生活多美好啊 , 简直是难以实现 , 但正因为其难以实现 , 才显得更加美好 。
有一位读者给梭罗写了一封信 , 信中说 , “如果我的理解足够正确 , 你这一生的意义在于:远离社会 , 远离体制、习俗以及传统的魔咒 , 心怀上帝 , 过一种清新而简朴的生活 。 你非但没有用旧形式来束缚自己 , 反而在内心开启了一段全新的生活 。 我十分仰慕你 , 因为你过着无为的生活 , 让灵魂尽可能地敞开 , 让自己成为某种可能 。 在这样一个喧嚣、充满肤浅表演的世界中 , 能够退守一旁说 , 我只想简简单单地生存 , 这是一种十分高尚的行为 。 ”这位读者实在是梭罗的知音 。
<瓦尔登湖>中有很多名句 , 比如 , “我们天性中最优美的品质 , 好比果实上的粉霜一样 , 只能轻手轻脚 , 才得以保全 , 然而人与人之间就是不能如此温柔相待 。 ”梭罗说 , 孤独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 , 和别人在一起 , 即便是和最要好的朋友在一起 , 也会感到厌烦 , 感到浪费精力 。 他觉得社交没什么价值 , 我们生活在一个人挤人的环境里 , 互相妨碍 , 因此也不互相尊重 。 梭罗还说 , “让我们建造高尚的居民区 , 而不是去当贵族 。 ”梭罗在湖边读书种地 , 实际上是在“自我完善” , 是在进行“个体教育” 。 所谓“个体教育” , 是一个德国概念 , 通俗地说 , 就是雕琢深处的自我 , 这种自我教育的理念是内向性的 , 如果每个人都能在节制中做到自我完善 , 那我们就能有高尚的居民区 。 可以说 , 梭罗的一生就是在雕琢自我 , 在进行个体教育 , 其教育手段是 , 读书 , 旅行 , 看风景 , 在大自然中沉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