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了没|“拼单名媛”热议背后的中产阶级身份焦虑
_本文原题:“拼单名媛”热议背后的中产阶级身份焦虑
你与“名媛”的距离
只差一个“拼单”群
这几天 , “上海名媛群”“男版名媛”相继登上热搜 , 再次引爆了“假精致”“伪名媛”的话题 。
本文插图
一位博主混入“上海名媛群”的微信群观察 , 发现那些在网络上炫车炫房炫包包的“名媛”们不过是一群以拼多多模式共享奢侈品、凹“白富美”人设的普通人 。 豪华酒店要拼单拍照 , 名牌丝袜轮流换穿……引来网友们的震惊和批评 。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第二天 , “男版名媛”趁势登上微博热搜第一名 , 一篇文章描述了一群“凤凰男”如何通过付费的培训包装、廉价的朋友圈内容贩卖打造“富二代”形象 , 轻则装X , 重则诈骗 , 一条“男版名媛”产业链浮现在大众面前 , 让人唏嘘不已 。
本文插图
而后 , “名媛群”的聊天截图中涉及到的上海波特曼丽思卡尔顿酒店和宝格丽酒店称 , 入住酒店需要刷脸和刷身份证 , 未发现/不存在一个房间多人拼团入住的情况 。 今天 , “名媛群”中的女孩又发声表示很坦然 , 认为“花自己的钱、做自己想做的事”没有什么错 。
本文插图
无论“名媛群”确有其事 , 还是只是一场网络杜撰出的假新闻 , 关于它的讨论仍在不断发酵中 。
本文插图
“假名媛”话题之所以能一次又一次地引爆网络舆论 , 在于它戳中的不只是个让人一笑而过的奇葩事件 , 而是潜在于网络情绪中的对“精致穷”“假富人”“伪名媛”的反感 , 也反映出人们对自身平庸生活和困顿处境的焦虑 。
“名媛风”“贵族气”的追逐与幻象
当今社会早已不存在所谓贵族与平民之分 , 一些人追求成为所谓“名媛” , 推崇“名媛风”“贵族气”“高级感”时 , 追求的到底是什么?
本文插图
“贵族气质就是欲望被满足后淡淡的疲惫感 。 ”长篇历史小说《斯巴达克斯》中 , 乔万尼奥里这样用“贵族气质”描述一个罗马青年 。 时尚界也常常借用这种解释来描述一种“高级感”的审美 。
这样一种“名媛风”“贵族气”在浪漫主义语境下尚可被理解 , 放置当今现实和具体生活语境下就显得有些矫揉造作了 , 因为它与兵荒马乱的日常太过脱节 。 显而易见 , “996”下的疲惫和“欲望被满足”后的疲惫毫无可比性 。 不用太努力就能享受生活的放松心态和优越感是万千大众理想而不可得的生活方式 。
本文插图
社会学家戈夫曼指出 , 人们都有一种“积极理想化”的倾向 , 人们总是愿意将自我呈现得比实际状况更好 , 反映出一种“向上层流动”的愿望 , 追逐“名媛风”“贵族气”就是如此 。
消费主义的裹挟、阶级固化的警示更是误导着焦虑的人们:虽然过不上“贵族”生活 , 至少要让别人看起来像是“贵族”生活 , 每天都扮成名媛 , 说不定就真被“富人”选中 , 实现阶层跃迁了 。分页标题
本文插图
【社会学了没|“拼单名媛”热议背后的中产阶级身份焦虑】于是 , 洒满花瓣的浴缸里捧着一本时尚杂志 , 豪华酒店的海景房里举起红酒 , 豪车前的自拍LOGO傍身……由消费符号堆砌出的能指构建着“我是名媛”的所指 。
鲍德里亚曾正是用这种“操纵符号”的概念 , 表示通过消费行为来建立身份 , 制造虚假的平等 , 获得安全感和实在感 , 甚至获得一种自由与幸福的幻觉 。 消费主义机制下 , 社交媒体的算法机制将这种“名媛表演”舞台空前扩大 , 将“到处都是有钱人”的媒介幻象推至极致 。
另一面 , 在现实生活中作为看客的广大普通人 , 产生了只能看人炫富、却无法逾越自身阶层的困顿与无助 , 产生自己在被同龄人抛弃 , 阶级固化无法改变的恐惧 。
本文插图
而“假名媛”事件恰如其时地给焦虑的大众情绪一个释放的出口 , 充当起了“情绪安全阀”的作用 。
中产阶级“内卷”的焦虑与狂欢
在各类评论中 , 可见网友对“假名媛”们自称“名媛”的反感 。 其实 , 就算“上海名媛群”确有其“群” , “名媛”也可能只是群内成员一种游戏化的自称 , 跟一个宿舍群自称“7号楼的小公主”没有太大不同 。
而人们对“名媛”身份的界定如此敏感 , 也反映了对自身身份认同的敏感:成为真正“名媛”似乎永远没有可能 , 至少加入“中产阶级”吧!
本文插图
什么样才算中产阶级呢?
“真的咖啡战胜了速溶咖啡 , 不是因为它更好喝 , 而是因为它会用到更多的器具 , 而中产阶级珍视我们的器具 。 至少我们都有几个咖啡壶、一个咖啡磨豆机、一个咖啡馆式样的咖啡机、几只咖啡杯 , 抽屉里有几张滤纸” 。 英国电视制片人菲·考特·克雷格幽默、风趣地展示了当代英国中产阶级生活各方面的风貌 , 评述了他们的习俗和癖好 。
本文插图
一大批中产阶级及其后备军们追逐着“多几张咖啡滤纸”的生活 , 却发现自己陷入了 一直在努力、财富资本却没有太多实际增长的怪圈 。 人们把这种现象成为中产阶级的 “内卷化” 。
根据人类学家吉尔茨的定义,“内卷化”是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 , 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 。
曾经 , 教育可以有效地打破阶层的内卷化 , 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 , 单单用教育已经远远不够了 。个人的见识(其实是更上层生产的“优质文化”)和 社会资本(人脉等)都成了重要的条件 。 而这些资源的进一步获取对于中产阶级而言 , 实在有一定难度 。 这种资源无法与欲望相匹配的情况在经济学中被看作一种“稀缺性” 。
“假名媛”们仿佛每天都在过着不奋斗、只享受的生活 。 而这恰恰是中产阶级所稀缺的: 闲暇的时间和符号意义大于实用意义的“无用”的事物 。
本文插图
在这种压力下 , 突然所谓“名媛”生活被证伪:原来丝袜这样的私人物品也要拼单 , 原来灯红酒绿的照片后是“人挤人”抢场地的局促 , 原来烛光花瓣的烘托下洗的是大众浴池般的泡澡水……
戳破的不仅是“名媛”们虚假身份的气泡 , 也戳破了每个人心中难以消化的委屈与怨气 。
原本 , “名媛”们在自己的拼单中自娱自乐 , 也自负全责 , 坠入深渊也无怨无悔 , 并不妨碍到谁的生活 。 之所以让全网同仇敌忾 , 大概是因为 在评论调侃的同时 , 看客们也在这种揭穿他人表演的快感中 , 实现了自我身份价值的认同 。分页标题
并在随之而来的戏谑与自嘲中 , 宣泄着重压下的叛逆情绪 , 书写焦虑与释然并行的网络狂欢 。
本文插图
最后
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一书中认为 ,身份焦虑的本质是一种担忧:担忧我们无法与社会设定的成功典范保持一致 , 担忧我们失去身份与地位而被夺去尊严与尊重 。
身份的焦虑永远都会存在 , 不被外界的声音绑架、忠于自己才是最终的要义 。
本文插图
作者:张酷炫宁
编辑:崔景靓
过精致生活就点个 在看
- 佛山|“顺德眼”亮蓝光,呼吁全社会共同防治糖尿病
- 小一大书悦读会|值得读 | 《助推》10句精彩书摘,揭示社会的本质
- |医务社工能否为患者解决更多心理及社会问题?
- 乔志峰|李诚儒批年轻演员给自己送礼反被怼,社会的底线呢?
- 社会新鲜事|有钱人的世界想象不到!伊能静买900件快递,老公秦昊扛下所有
- 掌上社会|千玺告诉大家自己的弟弟是楠楠,弟弟却用实力书写大名——我叫易烊昱华
- 离雨微凉|有头脑的女人,靠自己
- 环球网社会|珠海斗门现无人驾驶小车!车主楼下买包烟,眼睁睁看爱车冲进大坑!
- 一个朋友|人在社会混,再辛苦也要守住这3条“底线”,否则没人看得起你
- 社会大爆点|推动川渝文化旅游资源共享,重庆长寿来蓉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