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深的粽|《乐夏》启示录之三:重塑雕像的权利,到底重塑了什么?
【更深的粽|《乐夏》启示录之三:重塑雕像的权利,到底重塑了什么?】
乐夏第二季终于落下帷幕 , 重塑拔得头筹 , 似乎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 。
回想这个节目刚开播时 , 重塑虽然众望所归成为了三只被pick的乐队 , 但是要说夺冠 , 肯定不是呼声最高的一个 , 后鲨 , Joyside甚至达达都比重塑更有冠军相 。
我想那时乐评人和节目组都有一个疑问 , 就是重塑这样历来以“高逼格”闻名的乐队 , 到底能拿几分?
没想到 , 现场乐迷很给面子 , 重塑第一场就拿下第一 , 此后的名次也很少掉出前三 , 基本是稳稳的拿下了这季的桂冠 。
然而 , 第二季特别的流程和舆论走势使得这个冠军似乎没有那么“招人注目” 。 作为这季节目的“格调担当” , 重塑本该承担起更多的流量和关注 。 但大家都知道 , 这季乐夏的声浪几乎大半都被那只来自广东的乐队夺去了 。
因此 , 重塑的乐夏之旅 , 看上去四平八稳 , 顺风顺水 , 似乎没有特别解读的必要 。
1.
重塑第一次登场 , 除了华东的“在重塑之前从来没有一支乐队是……”三连以及“提升乐夏的level”之外 , 最引人关注的梗就是华东现场与刺猬子健的那传说中二十分钟的唇枪舌战 。
虽然节目将这个毫无疑问的热点和看点一剪没了 , 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从剩下的片段里嗅到依稀的火药味 。 子健在第一期播出后的微博也从侧面印证了当晚战况的“激烈”:
本文插图
这段文字让人想起了去年李荣浩在《中国好声音》上的言论:音乐没有好坏之分 。 当时这个观点曾引起了很多乐评人和乐迷的批评与反对 。
而子健这里表达的 , 跟李荣浩并不完全一致 , 语境也不一样 。 在倡导多元价值的时代 , 在音乐里提“高低”显然很不酷 , 让人不快 , 甚至有点“政治不正确” 。
然而现场乐迷似乎接受了重塑的“高级” , 在第一次分数公布时 , 华东那个意外而又惊喜的表情 , 堪称本季乐夏的第一个表情包 。
本文插图
在前采中 , 刘敏曾说:“重塑就是为自嗨所做的音乐 , 其他的我们根本不在意 。 ”在我看来 , 这是为可能的不理想的评分做“铺垫” 。 而华东在上场前坐在沙发上搭脉那一幕显而易见昭示了他内心的紧张情绪 。
对于华东来说 , 拒绝了乐夏第一季 , 却来到了第二季 , 首先要面对的当然是“蹭热度”的质疑 。 然而最关键的还是万一现场乐迷评分不高 , 如何解释这与“高格调”的冲突?
当然 , 如果这一幕发生 , 自然可以归结于当下乐坛让人不乐观的审美整体水平 。 我曾与某位歌手的歌迷讨论当今整体的音乐欣赏水平到底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 。 我说是下降了 , 原因在于这么多的神曲 , 对方则反驳说并不是 , 只是过去有的神曲你听不到而已 。
现在想想 , 也许两种意见都是对的 , 一方面神曲霸榜 , 另一方面受众也能欣赏诸如歌手上的更复杂更“高级”的表演 。 因此 , 真正的事实可能既不是审美升级 , 也不是降级 , 而是断裂 。
而这又映射了当下的社会现实 。 正因为如此 , 我觉得所谓的Level区分还是必要的 , 正因为三四十年前我们听到诸如《潮——来自台湾的歌》、威猛乐队乃至崔健的一声呐喊 , 才决定放开手脚去追求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上更富足的Level , 才有今天的一切 。 至于今日大众在艺术审美上极为参差的状态 , 一方面是多元价值本身的体现 , 另一方面是过度追求物质财富忽视精神升级的结果 。 而这跟Level的区分并不矛盾 。
2.
如果按照乐夏进程中的舆论索引 , 重塑代表精英 , 五条人代表平民 , 那么结果是精英战胜了平民 , 小众战胜了大众么?华东说这是小众音乐的胜利 , 而五条人看上去也挺开心的 , 毕竟其余剩下的差不多都是“中产阶级乐队”??
如果说五条人的走红是平民视角和大众立场胜利 , 那重塑的冠军又如何解释?事实上 , 我们不需要用一些标签来让自己的头脑更加混乱 , 在我看来 , 重塑的冠军和五条人的第二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
我曾经提出过一个解释电影票房的理论模型 , 即观众选择哪部影片取决于三个要素:1硬质素 , 2认同感 , 3有共鸣 。
硬质素就是支撑起作品的最硬性条件 , 简单地说就是小米加步枪必须升级到飞机大炮坦克航母和火箭 。 当一部影片的硬质素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时 , 必然会吸引更多的顾客 , 比如在国产科幻片的技术还未升级到一定Level时(Level在这里出现了) , 即便有一个很好的想法 , 也很难产生卖座的影片 , 直到《流浪地球》 。
认同感则是“人以群分”的判定依据 , 即什么样的人选择什么样的作品 。 这里也会牵涉到所谓高低或者鄙视链的问题 , 但这里的高低往往不像硬质素那样有客观的标准 , 所以经常引起争议 。 而认同感带有一定的偶然和盲从属性 , 比如某一段时间内大家认为诺兰就是最棒的导演 , 虽然有些人看不懂也会尽力去分析研究 , 否则在人群中会找不到共同语言 。 因此认同感通常是有时间属性的 。分页标题
有共鸣通俗得讲就是现在流行的一个词“情绪价值” 。 一般来说 , 精神消费品必须以一定的情绪价值为基础条件 , 比如一部电影让我笑了 , 哭了 , 爱了 , 疼了 , 都属于情绪价值 。 即便它没有提供更多的意义或者信息 , 也基本值回票价了 。
以这个标准去衡量 , 重塑的硬质素显然是达到了水准以上的 , 是不是在所有乐队排第一这个暂时不论 , 肯定是稳居前列 。
从情绪共鸣来讲 , 重塑大概也是控制的最好的几只之一 。 他们非常注意不要“过度”使用情绪这个“作料” , 既不会夸张到让人觉得肉麻狗血 , 又恰好能搔到痒处 , 这正是一只成熟乐队必备的素质 。 当然有些人会觉得“不明觉厉” , get不到也是正常的 , 但显然现场的效果仍然能辐射到大多数的受众 。
至于“认同感”这一点 , 如果说“喜欢重塑的就是高级”这一点并没有在这一季乐夏成为一个大家明面上的共识——原因在于综艺的娱乐属性 , 不宜过度宣扬“高级”——但在表演风格以及人设等各方面 , 重塑刻意营造的疏离感和神秘感并未引起大家的反感 , 则要归功于节目组铺垫的到位了 。 从第一次获得最高票开始 , 华东与现场观众之间的张力就无形中舒缓了下来 。 华东先给乐迷贴上了“素质很高”的flag , 乐迷也乐于将“重塑很牛逼”作为一个常识性认知固定下来 。
而我却一直有一个疑问 , 觉得马东从一开始很想“捉弄”一下重塑 , 尤其是让华东的人设“崩塌” 。 原因在于马东在十三邀上说过:我看到那些使劲的人就好笑 。 对于解构严肃这一点 , 马东从来是得心应手且乐此不疲的 。
当然最后他也成功了 。 华东的人设确实在这个节目中“崩塌”了 , 却是朝一种更让观众喜欢的方向来进行的 。 从这点来说重塑和华东与节目组也是“相互成就” , 一如五条人 。
3.
如果说“重塑人设”是重塑此次乐夏之旅的“意外之旅” , 那么真正的收获应该是受众对于重塑音乐风格和理念的认同 。 抛开“现场乐迷是否能代表大众”这类无法求证的问题 , 姑且我们先将它作为一个事实接受下来 。
那么 , 我们还是要搞清楚重塑音乐的真正内核是什么 。 事实在第一场《PigsintheRiver》我就意识到 , 重塑的音乐内核不止在音乐本身 。
重塑用英文歌唱 , 原因固然有华东所说的 , 英文更适合唱摇滚乐 , 同时更容易国际化等 。 还有就是它更适合装下重塑试图表达的理念 。 《PigsintheRiver》强烈的政治讽喻是根本无法在现有条件下的中文中承载的 , 有趣的是换了个翻译的皮这些就都不见了 , 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去直接读英文词 。
在此对比之下 , 就会明白为什么大众既pick了五条人也pick了重塑 , 却放弃了技术性同样出色的Mandarin了 。 因为Mandarin的表达空间是模糊的 , 甚至可以说是空的 。 有些乐队是技术驾驭不了想法 , 有些则是想法驾驭不了技术 , 而两者相互成就的状态是最好的 。 而此次乐夏中的前五名基本都做到了这一点 , 因此这个排名应该说是基本合理的 。
重塑的胜利到底是不是“小众音乐”的胜利?如果将“小众”仅仅理解为风格的话 , 那么当然可以说是 。 但如果将“小众”理解为受众基础的话 , 那么既然已经走向了大众 , 就不能再称之为小众了 。
因此 , 重塑的胜利在某种意义上 , 将马东在十三邀中的那个判断“倒置”了过来 。 马东十三邀中最引发争议、也是为人诟病的一点就是 , 他将所谓“精致的艺术”归纳为小部分人才能理解和消化的产品 , 而大部分人是无所谓、也不需要“高级”的 。
这么一种人为划分审美鸿沟的观点当然“政治不正确” 。 然而重塑的脱颖而出似乎将这个观点“证伪”了 , 尤其这种胜利还是在有五条人这个“大众选择”的衬托之下 。 似乎一夜之间我们真的“审美升级”了 , 张亚东和马东都做不到的事情 , 被重塑做到了 。
我们姑且先抛开“讲英语是否高级”、“听不懂是否高级”等疑问 , 先承认重塑就是“高级”的 , 再追问那个问题:既然大众已经pick了五条人 , 为什么又接受了重塑的“高级”?
4.
时间往回拨20年 , 对 , 正是世纪之交的千禧之年 , 也是节目中汪峰说单飞的那个时代 。
我记得“装逼”成为一个流行语 , 差不多就是2001、2002年左右 , 在那之前则有一个更为文绉绉的名字叫“媚雅” 。 注意这个时间节点 , 这正是中国入世的年头 。
在那个年代 , 中国正在努力追赶西方 , 并以加入世界性的大party为最重要的阶段性目标 。 2001年 , 中国一口气在三个方向上实现了突破 , 分别是入世、申奥和打入世界杯 。
从此中国在与世界PK的道路上一往无前 。 同时 , 史无前例的财富竞逐游戏也开始了 。 也正是在此时 , “装逼”成为了一个流行语与重要的文化现象 。
如果说在入世之前 , 在物质、技术层面追赶“世界先进水平”是我们无可置疑的目标之一的话 , 在入世之后 , 对于精神世界和审美层次的追求就成为顺理成章的需求 。 因为社会前进的步伐必然有快有慢 , 在入世之前的“掉队”还可以归结于外部原因 , 在大家都站在同一个起跑线后 , 精神文化的进阶就完全取决于个体的差异了 。分页标题
如果承认线性发展论 , 那么拷贝、借鉴西方无疑是正确且效率最高的方式 。 那么重塑的全英文演唱、对西方乐队的借鉴 , 无疑是摇滚的正确打开方式 。 同时 , 如果承认线性增长 , 那么“高级”、“低级”也就不成为一个在情感上难以接受的价值判断维度 , 因为这不过是时间轴上的一个排列次序而已 。
正如同一场长跑会有先有后一样 , 在物质财富的竞逐中 , 领先者正具备越来越大的优势 , 而在精神文化领域 , 参差多态的选择似乎映射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和疏离 。 某种程度上 , 某些群体甚至会主动选择“审美降级”以对抗社会主流价值体系的规约 , 以一种行为艺术的方式抗议这个消费社会对个人价值的压抑和扭曲 。
在这种情况下 , “高雅”或者“高级”艺术在现实市场中受冷遇 , 是“冤枉”的 , 也是应该被拯救的 。 但同时 , “艺术家殚精竭虑地提升大众的审美水平”这种故事并不总是受欢迎 , 原因在于艺术家经常忽略了一点 , 就是“审美是一件消耗资源的事情”——这里的资源包含时间、精力、金钱、情感 , 甚至是被群体排斥的认同感等 。
当审美带来的收益大于消耗的资源时 , 对于普通人来说那才是理性的选择 。 只有两种情况是例外 , 一是可以给人带来巨大的精神愉悦 , 二是物质财富的增长足以支撑审美的消耗 。
而当今的情况 , 物质财富短时间内大幅度增长不可能 , 而精神愉悦上 , 遗世独立和桀骜不驯的气质显然不能填补普罗大众的精神和情感空白 , 在这点上五条人显然更是大众的“菜” 。
那么重塑到底抓住了大众的哪一点呢?在我看来 , 最重要的既不是“高级感” , 也不是“先进性”——承认这些的前提首先在于线性发展观——而是稳定性 。
本文插图
正如重塑乐队的logo体现着三角形的稳定性一样 , 稳定性来源于结构 , 也来源于数年如一日认真的排练和苛刻的艺术观 。 华东追求现场表演严丝合缝一丝不苟的“复刻”的理想状态 , 使得重塑成为表演质量最为稳定的乐队 。
本文插图
而这正给参差多元的审美选择下无所适从的普罗大众一个稳定的支点 。 五条人是能提供惊喜和可能性的那个选择 , 而重塑则是抛却所有随机性最为稳定的那个选择 。 这种带有正向反馈性质的音乐载体给了观众重要的心理支撑 , 在一堆相似或者相异的选择中 , 重塑是最不错的那一个 。 这正是当下人们所能取得的审美共识 。
从这个角度 , 五条人和重塑其实是缺一不可的 。 五条人是朱砂痣 , 重塑就是白月光 。 而此次乐夏的进程让观众终于不再局限于二选一的难题——选择即意味着失去 , 可以两个都要 , 过去意识不到 , 现在他们终于意识到了 。
- 日本在8000米深的海底钻探,挖出37米长东西,究竟有什么目的?
- 日本在8000米深的海底钻探,挖出37米长的东西,究竟有什么目的?
- 男主城府极深的高干文,长冬/久宠终成婚强烈推荐
- 总决赛|爱豆们对周深的一致期望冠军不重要,能进总决赛就已经赢了
- 曹璞|被淘汰两次的五条人,不出意外将再次被捞回“乐夏”舞台
- 乐夏|马东亲口确认今年乐夏停办,主要原因是这俩
- 乐队|“野孩子”犯规后,乐夏对“超级斩”展现出了满满的恶意
- 不倒翁|音乐里的百灵鸟,生活中的不倒翁,优质偶像周深的励志人生
- 《山河令》演唱会的“双实名制”启示录
- 被问《跑男》中套路最深的是谁?听到baby的回答,小看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