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言之历史画卷——读长篇小说《大河人家》札记
----无言之历史画卷——读长篇小说《大河人家》札记//----[北 京 联 盟 ]
《大河人家》
《大河人家》系赤耳先生发表在《中国作家》的大作 。 有友人荐读之 , 即得闲翻阅而被吸引 。 感觉有殊味 , 启我思索 , 随记之 。 只如徜徉梅花林中捡拾落花 。
(一)
小说要有好题目 , 《情僧录》到《石头记》 , 到《红楼梦》始佳 , 以其含蕴丰赡而意象醒豁;鲁迅之《呐喊》见战士风骨;孙犁之《荷花淀》显清丽文风;《金光大道》尽极端理想……《大河人家》是好题目 。 大河即黄河 , 民族摇篮 , 亦是北方生活的表征 。 大河奔流不息 , 曾惹孔夫子喟叹:逝者如斯、不舍昼夜 。 是沧桑的历史感 , 与小说中人物近百年的命运跌宕极为契合 。 人家自然是黄河子孙的生存群体 , 一去二三里 , 烟村四五家 , 是草根大众 , 或是你我 , 能不亲切 。 这两个有特色的意象相迭加 , 诗意绵绵 , 会启发读者无尽联想 , 首先会催生作家的灵感与创造 , 可视作是这部大作的文眼 。
(二)
这部小说的情节主要三家三代人近百年的人生际遇 , 柳、黄、白三家是姻亲 , 而有更多纠葛 , 虽叙街谈巷语之来 , 正合小说本旨 。 这种结构与广东作家欧阳山长篇小说《三家巷》略同 。 然细读之 , 却有很大不同 。 简言之 , 乃有城乡之别 , 南北方生活之异 , 更有时代不同 。 在叙事风格上 , 欧阳山是精雕细描的工笔画 , 赤耳先生则是素朴的写意画 。 而最根本的不同 , 是两代作家的意识不同 。 欧阳山的时代 , 讲的是阶级斗争 , 三家的关系是合 , 是决裂;赤耳先生讲的是人性的亲情 , 三家的关系是合 , 如大河东流 , 虽泥沙俱下 , 总是归于大海的 。 不妨从《大河人家》拈三个情节以观之:
其一 , 第一代人中的柳如海参加了共产党 , 以货郎面目做地下交通工作 。 他的姐夫白满贵则投身于国民党阵营 , 并且当了团长 。 一次柳如海被白满贵部下抓住了 , 俩人一见面 , 柳如海即破口大骂 。 白满贵并不恼 , 只想知道家里的情况 。 柳如海不讲 , 只是说:“你们把我放了才能证明你有良心 。 ”后来白满贵果然设法把他放走了 。 这是不是有关云长义放曹孟德的味道呢 。 而在解放战争后期 , 柳如海只身到白满贵的团部 , 劝他弃暗投明 。 但白满贵顾虑重重 , 还是去了台湾 。 但是人到暮年的白满贵最终还是寻到了儿女 , 回到了家乡 , 他站在黄河岸边 , 深情地说:“我日夜思念着这条母亲河啊 , 对着台湾海峡的海水 , 我都能闻到黄河水的味道……”黄河是有凝聚力的 , 溪流百转 , 总要归于大河 。 和解、融合是历史大势 , 柳如海、白满贵终是要走到一起 。 化干戈为玉帛 , 是中国文化的良知 。
其二 , 第一代人的黄天祥是柳如海的妹夫 , 他家境较好 , 祖辈在城里做小买卖起家 , 后来发展为黄家商号 , 在柳家湾有几百亩良田 , 十几孔窑洞 。 在解放战争的炮火中 , 他的家产被炸毁了 , 他决定远走他乡 。 他不能不管丈夫不在家的两家亲戚 , 就带领三家老幼一起逃难 。 一路艰辛 , 遇土匪抢走了柳如莲女儿白翠娥 , 遭沙暴儿子黄兴盛夭折 , 历经磨难才在黄河湾落脚 。 随即黄天祥又带领三家人结茅为庐 , 同用一口锅 , 同喝一壶水 , 相依为命 。 显见黄天祥为人忠厚老实 , 人性善良 。 不幸的是 , 因为以前家里有钱 , 按当时政策划成了地主成分 , 即与柳、白两家成了敌对关系 。 虽然在运动中难免受些冲击 , 但是村里乡亲都很尊重他 , 抬举他 , 视为德高望重的长辈 。 诸如说亲、代东一类喜事人们都愿找他办 。 他的儿子黄兴旺 , 也没受歧视 , 还担任了队里的会计 。 这种写法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写作态度 , 尊重历史和生活真实 。 中国传统文化重道德 , 讲中和之美 , 有和为贵之古训 , 正是合和的精神在中华民族融合壮大至今 。
其三 ,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构成 , 民族团结至为重要 。 《大河人家》表现的地域生活与蒙古族交集 。 蒙古族人民善良朴实 , 待人率真 。 黄天祥带逃难的三家人进入宝日陶亥地方时 , 已是饥肠辘辘 , 他们进入蒙古包 , 主人热情接待 , 炒米、奶茶、手把肉 , 让他们吃饱喝足 。 三家人定居下来后 , 柳保华、白鸡换、黄兴旺三兄弟出去乞讨 , 来到一个蒙古包 , 女娃格日乐接待他们 , 叙谈友好 , 送给他们一满袋炒米 , 大半袋酸奶酪 , 还有一件旧皮大衣和一块旧羊毛毯子 。 如此慷慨好施 , 尽显蒙古民族的豪迈与好客 。 后来柳保华认识了格日乐的父亲忽勒查大叔 , 结识了很多蒙古族朋友 , 还学会了蒙语和蒙古族长调 。 正像忽勒查大叔说的 , 蒙汉是一家 。 柳保华在与格日乐交往中 , 互相爱慕 , 产生爱情 , 还战胜了一个追求格日乐的蒙古族小伙子 。 这情节很有意味 , 体现了民族之间水乳交融的兄弟情 。 不幸的是格日乐生了两个女儿后 , 生第三胎时难产没有保住 , 柳保华很伤感 。 当他向蒙古族朋友巴格那倾诉时 , 巴格那就把第六胎生的男娃送给了柳保华 , 两人还结为兄弟 。 这个孩子就是柳家第三代人柳建国 。 他就是蒙汉一家的见证 。 民族间的亲和力绵厚深沉 , 更生动地表现了合和的时代精神 , 也可以说是表现了民族团结这一重大主题 。分页标题
聊举三例 , 不难看出《大河人家》是摆脱了极端的阶级斗争观念 , 真实地揭示了传统民族文化的中和美思想 , 表现了人性人情之美 , 写出了民族合和的大势 。
(三)
建国以来的小说 , 特别是长篇小说 , 很热衷于史诗性的追求 。 如柳青的《创业史》、浩然的《金光大道》、陈忠实的《白鹿原》等等 。 严肃的史诗必须有对历史生活的真实的把握和对真理性的评价 。 胡适曾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 是有警示意义 。 追求史诗性的作品极易陷入认知谬误 , 观念容易被实事所囿 。 面对历史应该无言 。 禅宗那般去直接参悟及物 , 不说 , 说即不着 。 小说家不能不说 , 乃是不说之说 , 即直面生活 , 塑造形象 , 意味包蕴其中 。 德国美学家伽达默尔曾写过一篇《无言的形象》 , 他认为:“论证性的说 , 实际上根本不是一种说的方式 , 因为它并不为所要表示的东西选择正确的词语 , 而是始于实用和熟悉的词语 , 始于其他时候别人已选用的词语 。 ”他是反对说教而主张艺术的创造性 。 从这一角度看 , 《大河人家》的叙事没有说教 , 只是白描地叙述生活的琐屑 , 没有史诗的宏大 , 叙事的张扬 , 却是以老老实实的笔墨 , 逼近和还原了历史的真实 。
如作品中写吃大锅饭的一节 。 柳保华接到紧急通知 , 到公社开三级干部会 。 会上布置两大任务:一是家家户户不许自己开火做饭了 , 全村人一起吃灶火 , 腾出时间搞大跃进 。 二是大炼钢铁 , 家家户户要把铁器都捐出来 , 锅碗瓢盆都要捐 。 会上柳保华想不通 , 有些疑惑挨了批评 。 散会路上他心里也很不踏实 。 回到村里开社员大会 , 柳保华传达了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 一大二公 , 村民都吃大食堂 。 开始时人们惊讶议论纷纷 , 随后就想象吃大食堂的好处 。 最后达成了共识:“自从共产党坐了天下 , 大事小事都是为老百姓打算 。 这回叫咱们吃大食堂 , 炼钢铁 , 上级肯定早谋划好了 , 咱照着去做肯定没错 , 肯定吃不了亏 。 ”这反映那个年代中国共产党受到的热爱和信赖之深之重 。 可惜历史却裁定那是一场胡折腾 。 柳保华当时庆幸自己认为棘手的任务顺利地贯彻了 。 可是好景不长 , 吃大锅饭了 , 历来节俭过日子的农民变得浪费了 , 而且重口难调 。 可悲的是 , 吃了不到四个月 , 几十石米吃光了 , 靠借也解决不了问题 。 柳保华无耐地说:“几百号人在一口锅里搅稠稀 , 自古少有啊 。 整天闹腾的鬼哭狼嚎的 , 不像过光景哩 。 闹不成 , 咱散球哇 。 ”对这段历史 , 今天虽然有所评述 , 但这部小说不涉评论 , 但我们却从中可以窥见农民对此事接受到拒斥的心路历程 , 亦可洞悉农民承袭的精神重负 。 这不啻是更深在的历史 , 虽然是无言 , 但内涵却很丰富 。
小说理论说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 。 性格鲜明的人物往往含有一定的历史容量 。 我们不妨解读一下有些负面形象的白鸡换 。 白鸡换这样的名字 , 在北方不鲜见 , 这是以前为使孩子好养活 , 起个贱名以避灾 , 以为名字贱阎王爷就不会注意 。 是崇昧的一种习俗 。 不过在小说中叫鸡换这名字即显得小气卑下 。 白鸡换本人并不在乎 , 他没什么文化 , 也没啥讲究 。 他的父亲白满贵扒高望上 , 抛妻儿再娶 , 属脑子活泛的人 。 白鸡换恨他的父亲 , 却继承了其自私自利的心性 。 他很聪明 , 为一己利益盘算的很精明 。 合作社在分配工作时 , 他主动提出要去放羊 , 柳保华碍于情面就答应了 。 其实白鸡换放羊为的是偷薅羊绒 , 挤羊奶 , 是为改善自家的生活 , 自私一点也可以理解 。 后来他入了党 , 做了队里的保管 , 私心膨胀起来 , 在吃大锅饭最困难的时候 , 他早晚不空手地往家里倒腾公家的粮食 , 被老婆巧仙发现后 , 才不得不送还回去 。 他看不起一直关爱他的柳保华 , 认为柳保华太老实 , 干不成大事 , 于是他又产生了权力欲望 , 卑鄙地给公社写告状信 , 黑了柳保华 , 他取而代之 。 一朝权在手 , 他就无法无天 , 无视规矩 , 不记账目 , 肆意倾吞公共财物 。 他撤换了会计黄兴旺 , 是以阶级斗争的名义 。 他公开巴结贿赂公社领导 , 做自己的靠山 。 靠着拉关系 , 他也为村里争取来不少实惠:要回了东梁地;率先分到了改良种牛、种羊;开回了拖拉机;建起了粮食磨坊;他胆子大 , 敢让社员开荒 , 有更多自留地 。 贪腐与能干集于一身 , 这似乎是今日贪官普遍特征 , 关键是自私贪婪的本性最终是害了自己 。 他因自家死了一只种羊 , 为了逃责 , 居然伪造现场 , 陷害柳保华 , 从而锒铛入狱 。 所幸是临终时能良心发现 , 忏悔自己的罪过 , 复归向善之心 。 这样一个农民的一生 , 他私欲的膨胀 , 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相联系着的 , 他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 文革的悲剧 。 白鸡换的堕落的历史是随了阶级斗争的绝对化 , 权力的放纵与腐败 , 一步步走向毁灭的 。 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 , 怎么教育是个问题 。
《大河人家》虽然无意史诗性表现 , 但在对人物命运和社会生活的白描中 , 活现了那段值得反思的历史 ,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 在无言的描述里 , 潜在着更复杂的历史感 , 这是这部小说成功之笔 。分页标题
(四)
这部小说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紧贴生活 , 有把泥土归于大地的意味 。 不拔高 , 不神化英雄人物 , 英雄也是凡人 , 无非是承受了更多的生命困扰 。
《大河人家》众多的人物中 , 柳如海有些气概 , 算个英雄人物罢 。 他自小就继承了家传的乐器 , 搭班子唱戏 , 显现了艺术才能 。 他不甘做一个艺人 , 就到城里边帮厨边学文化 , 受到南方来的共产党员的影响 , 他加入了共产党、担起货郎担 , 担起了交通员的任务 。 起初是几个月不回家 , 后来踪迹全无 , 他变的有些神秘了 。 甚至新中国成立了 , 还是找不到他 。 儿子柳保华到延安寻找 , 也只是得到不确定的信息 。 只有在白满贵的追忆中 , 才知道他的英雄事迹 。 为什么解放了还要隐身匿名呢?大概涉及更重要的秘密工作 。 这样的人物 , 身负重大责任 , 要抛妻弃子不问家庭、这是最大的牺牲 , 他没有痛苦吗?一定会有 。 但他几十年坚韧地承受着 , 如宗教的圣徒一般 。 无疑这是英雄的献身精神 。 他堪称英雄 , 小说中对他的描述却是极少的 。 这是作家聪明的地方 , 留有空白足以启发读者的想象 , 那些谍战片不是把从事地下工作的英雄表现的非常充分了吗?汪曾祺先生关于写作有一句很聪明的话:人家知道多的 , 就要少说 。
小说中的柳保华是贯穿小说情节的主要人物 , 他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 , 大约算不得英雄 , 但他是一个令人敬佩的人物 。 在他身上集中了中国农民传统的优良品格 。 他小小年纪就承担起家里生活重担 , 靠唱山曲、拉琴挣吃食 。 他为解决吃水难 , 带领白鸡换、黄兴旺一起打井 , 井子湾因之得名 。 在少年时就为村子做了这件大事 , 是一件壮举吧 。 他还和兄弟一起盖了草坯房 , 也算是生存的要事 。 脚踏实地、勤劳肯干应该是农民的本色 。 在他当了社长和书记后 , 虽然白鸡换说他笨、胆子小、干不成大事 , 但正说明他性格忠实厚道的一面 , 严守组织纪律 , 廉洁奉公 , 所以受到群众支持 。 其实 , 他是有远见卓识的 。 由于人们乱砍乱伐 , 不断开垦荒地 , 生态受到破坏 , 沙化很严重 , 他在旗委领导的启发下 , 依然减少耕地 , 禁止新开荒 , 不增加牲畜 , 使得井子的生态得到短暂恢复 。 在他被撤换后 , 白鸡换一番折腾 , 井子湾土地沙化 , 只好整体搬迁 。 这成为他的心结 , 一心要治沙 。 他知道靠一己之力不行 , 就动员儿子柳建国参与治理沙漠 。 在治沙遇到困难时 , 他开导柳建国和黄富国 , 让他们不要急 , 要有韧性 。 是老马识途 , 是有胸怀 , 是干大事的人 。 他的性格是沉稳踏实的 , 虽然曾经碍于情面照顾过白鸡换 , 也是人之常情 。 虽然在妻子格日乐遇难逝世后 , 他痛苦而变得消沉 , 给白鸡换提供了告黑状的材料 。 但这刻骨铭心的痛 , 正是他对妻子爱得深、爱的真挚的反映 , 是应该称道的 。 纵观柳保华的性格 , 中国传统的忠、孝、节、义集于一身 , 有理想、有担当 , 应该说是属于承接传统又有新思想的新农民形象 。
在新一代人物中 , 塑造着力较多的是柳保华的样子柳建国 。 他是新一代的有为青年 , 在改革开放的的大潮里的弄潮儿 。 他有蒙古族豪放真朴的血统 , 有柳保华家善良踏实的家教 。 他在湖边游戏掏回了一兜鸟蛋 , 让柳保华气得发抖 , 让他原原本本放回去 。 这在他幼小的心灵里产生了震动 , 埋下爱护生态的种子 。 他受黄富才影响 , 主动要求读书 。 他读书的公社中学离家六十里 , 想家了 , 请了假 , 半夜三更才走到家 , 睡一会 , 吃过饭又得返校 , 晚点名时他已经到了 。 这件小事可以见出他是有志气 , 也有毅力的孩子 。 高考时报蒙古族可以加分 , 但他选择报汉族 , 是感恩,是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有自信 。 他到很远的地方读大学 , 四年间寒暑假他都没回过家 , 他去粮库当搬运工 , 好减轻家里的负担 。 年纪轻轻就知道生活的艰辛 , 知遁心疼自己的父亲 , 可见其人性的光彩 。 有这样的人品 , 大学毕业前他加入了共产党 , 承续了柳家的红色家风 。 他可以留在大学任教 , 可还是选择回到了家乡 , 热爱故土 , 也眷恋亲人 , 是有肝胆的人 。 他在建筑公司工作了 , 第二年就任项目经理 , 一切都亲力亲为 , 解决一个个难题 , 得到工人和领导的好评 , 人气很高 。 因此在总公司转制改革之际 , 他提出了保护职工的方案 , 经过层层评议考察 , 成为了总公司的一把手 。 他把注意力放在了治沙上 , 在建筑总公司基础上成立了沙产业 , 并把全部精力倾注其上 。 这样和他的妻子丁香产生了分歧 , 闹到了离婚 , 柳建国不同意 。 丁香由于非法集资被立案 , 又遭到劫匪绑架 , 最后柳建国忍疼卖掉了辛苦创建的生物发电厂、绿色食品药品基地、旅游产业园等 , 以自己事业的出让 , 挽救了身陷囹圄的妻子 。 这是他的情、他的义 , 该为之喝声彩 。 在如今只向钱看的世风下 , 他不愧热血男儿 。
柳家这样的三代人构成了《大河人家》的主干 。 这三个人物形象分别具有传奇性、朴素性和开拓性 。 正曲折地表现了三个时代的生存特征 , 虽然各个历史时期人们的精神是不同的 。 但是大河子孙勤劳勇敢善良仗义的品格 , 一脉相承 。 确如黄河之水川流不息 , 这三个人写得熠熠生辉 , 丰富了中国文学的人物画廊 。分页标题
(五)
这部小说的结尾出人意外 ,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总是要以大团圆为结局 。 柳建国们正蓬蓬勃勃发展的沙产业突然败落了 , 那股向上的力量被阻遏了 。 这无疑是悲剧性的结局 , 令人不快 。 但是有一位专家说过 , 小说的结尾应该是新的情节的开始 。 《大河人家》如此结尾极富张力 , 他是教我们回过头去思 。 我们可以发现治沙是小说贯穿始终的话题 。 而且造成沙化日益严重的原因也不断地加以提示 。 三家人未到井儿村造房子 , 白鸡换发现在草地上挖出泥块晾干 , 就是非常好的土坯 。 正是这聪明之举破坏了生态 , 使原先的绿地消失了 。 同样 , 那些盲目的垦荒也造成大面积的沙化 。 今天看这是愚行 , 大自然因此对这样的愚行给予了惩罚 。 以往我们是这样做了 , 是无意识的错误 。 今天人类意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了 , 但是重要的是要从思想上对生态保护有高度重视 。 这样悲剧性的结尾 , 如背上击一猛掌 , 让重视这样的事业 。
虽然暂时受到挫折 , 柳保华、柳建国们是不会打退堂鼓的 。 他们一起到绿化的沙漠里去 , 唱一句:大河湾里是我家 。 表明他们不会放弃 , 是大河子孙不会放弃 。
(六)
这是一部朴素的乡土小说 。 以平实的叙述见长 , 其话语带有乡土气息 , 但明白晓畅 , 没有吊文袋之陋习 , 淳真如一潭老酒 , 可资品味 。 作家对内蒙古西部区的生活很熟悉 , 生活细节、风土人情都描述生动 , 生活气息很浓 。 读之如徜徉黄河岸边 , 听二胡、马头琴悠扬伴河水喧哗 , 不啻是一卷塞外风情画 。 (广东省委党校教授 斑斓)
《大河人家》简介
作品时间跨度七十余年 , 通过父辈逃荒、新建家园、呵护家园的情感与人生经历 , 纵情讴歌了新中国;通过下一辈求学、成长、治理沙漠的经历 , 反省沙化与人祸之间的内在联系 , 进而揭示自然界的沙漠治理固然急迫 , 人心的沙漠治理更加刻不容缓 。 文本中闪耀着朴实、善良、真诚和豁达的人性底色 , 是一部深具家国情怀的长篇小说 。
赤耳 , 本名郝泽军 , 男 ,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人 。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长期从事公安政法工作 , 同时辛勤笔耕 , 自2008年以来先后在国家级、省市级报刊上发表诗歌380余首、散文11篇、中短篇小说8部、长篇小说1部 , 出版文学作品《月亮的诉说》《太阳吟》2部 。 曾获第十届“《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特别奖 。
- 妖火历史观|王阳明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何可以和孔子孟子并称为儒家圣人?
- 英国英鸟|男子打扫已故祖母房间,墙壁裂缝处意外掏出猫木乃伊,约百年历史
- 冯学荣:假历史读多了,人真会变傻
- 科学|有哪些人可能是穿越回去改变历史的?穿越时空真的可以实现吗?
- 看动画电影《姜子牙》了解“和平演变”战略的祖师
- 发展|【中国梦 黄河情】大河奔流擘画绿色发展新画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调研记
- 隋唐宋元|历史上的程咬金,为何能躲过武则天诛杀功臣?他一点都不傻
- 历来现实|历史上,为什么那么多“幽灵船”总是喜欢登陆日本列岛?
- 网易体育|勒布朗赛点战罕见失利 输G5胜率仍是历史第一
- 得范历史|武则天82岁时被迫下台,失去权势后,为何无人敢找她秋后算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