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STA看天下|这个适合拍悬疑片的朝代,又被马伯庸写出了好故事
_本文原题:这个适合拍悬疑片的朝代 , 又被马伯庸写出了好故事
写在前面:文末有抽奖送书活动 , 欢迎参与!
撰文 | 本刊采访人员 罗婞
编辑 | 沈佳音
“我喜欢明代 , 是因为它呈现出的一种复杂性 , 和我们现在有一种连接的感觉 。 ”
见到马伯庸 , 是在一个周六的上午 。 比起前几年 , 他瘦了不少 , 穿着一件简单的黑色T恤 , 面容有些疲惫 。
他的新书《两京十五日》于今年7月出版 , 8月中下旬 , 他开启了北京上海间奔波往返的“双城”生活 , 见媒体 , 见读者 。 这本书讲的是明朝太子朱瞻基在15日之内从南京回北京奔丧的传奇故事 , 其中夹杂着对迁都、漕河等历史问题的研究与思?考 。
当马伯庸开始谈话 , 他身上的疲惫感消失了大半 。 聊起自己的创作和对历史的兴趣 , 他条理清晰、滔滔不绝 , 又变回互联网上那个博学、风趣、健谈的“马亲王” 。
从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风起陇西》算起 , 这位以高产著称的作家至今已写了20多本书 , 主题跨度广泛 , 既有历史、悬疑 , 也有推理、科幻 。 和惊人写作速度相伴的 , 是他对不同知识领域广泛的兴趣 , 以及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 更让人惊叹的是 , 从热度和商业角度来看 , 身为创作者的马伯庸也一直很顺利 , 从网文圈一步步走到大众面前 。
除了“马亲王” , 马伯庸还有个广为人知的称呼 , “鬼才” 。 除了自带网感、擅长用梗、极具画面感的文字描写外 , 更多的是因为他天马行空的想象——不过脑洞背后也有史料支撑 。
这就是马伯庸作品一个最大的特点——“历史可能性写作” 。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 , “我发现在历史缝隙中有许多可能性可以挖掘 , 这些猜想未必是真的 , 但值得用想象去填补” 。 对此 , 豆瓣读者“常州秦某”有一个精妙的比喻: 在历史的缝隙间闪转腾挪 , 史料不足用考据 , 考据不足用脑补 , 在史料的表象之下勾勒出巨大的冰山 。
真实历史大势的缝隙之间填入无数亦真亦幻的细节 , 最终构成马伯庸笔下既古典又现代的世界 。 《风起陇西》如此 , 《长安十二时辰》如此 , 新作《两京十五日》亦如此 。
本文插图
马伯庸
我们与明朝 , 其实并不遥远
这两年 , 由于《古董局中局》和《长安十二时辰》的影视化 , 马伯庸“破圈” , 成了炙手可热的作家 。 但他偏偏自我降温 , 没有延续《长安十二时辰》同类型的写作 , 让自己“火上加火” , 而是写了本类似年鉴学派的历史科普作品《显微镜下的大明》 。
《长安十二时辰》火了之后 , 马伯庸感到的却是恐慌 。 “我担心会不会迷失其中 , 就停下来 , 后退一步 。 ”他告诉本刊 , 之所以写与《长安十二时辰》完全无关的《显微镜下的大明》 , 是为了“让自己冷静一下” 。
写作《显微镜下的大明》 , 是因为机缘巧合 。 马伯庸当时接触到一份比较罕见的徽州文书史料 , 本打算写一个几百字的介绍 , 结果最终成稿4万多字 。 这篇文章刊登后 , 同类资料越找越多 , 他想 , “那算了 , 出本书” 。
这本书就是《显微镜下的大明》 , 由六个大明民间底层的案子组成 , 以小见大 , 通过故事介绍了明朝基层的工作状态、管理制度 。 和之前能大开脑洞的历史可能性小说不同 , 这本历史纪实类作品让马伯庸写得非常辛苦 , 读文献、找专家、实地探访 。 这项大工程完成后 , 他琢磨着 , 搜集了这么多资料 , 单写一本历史科普类书籍 , 好像有点可惜?
这本书也让他“憋得很难受” 。 “因为是纪实 , 所以我不能编 , 必须按照史料的记载来写 , 有时候会失去很多戏剧性 。 按照现实发展 , 一件事可能写着写着就没了 , 我会想 , 如果这件事再发展下去 , 可能戏剧性更强、更好看 , 但没办法 , 我不能改 。 ” 分页标题
于是 , 他决定再写一部明代背景的小说 , 便有了《两京十五日》 。 这个近70万字的小说 , 灵感源头是《明史》一段不过46字的记载:“夏四月 , 以南京地屡震 , 命往居守 。 五月庚辰 , 仁宗不豫 , 玺书召还 。 六月辛丑 , 还至良乡 , 受遗诏 , 入宫发丧 。 庚戌 , 即皇帝位 。 ”
用马伯庸的话来说 , 明宣宗登基 , “在历史上不算最复杂 , 但绝对是最匆忙的一次” 。
明仁宗朱高炽在1424年8月登基 , 不久后就开始着手准备迁都回南京的事宜 , 不料 , 1425年 , 从2月到5月间 , 南京屡屡地震 , 次数高达30次 。 当时的太子、后来的明宣宗朱瞻基奉命南下 , 安抚民?心 。
本文插图
明宣宗 朱瞻基 (@视觉中国 图)
5月11日 , 仁宗病倒 , 中官海寿紧急出京召还太子 。 两京之间相隔两千两百余里路 , 在交通不甚发达的明朝 , 朱瞻基6月3日就抵达良乡接旨 , 一周后登基 。
至于朱高炽为何重病 , 朱瞻基如何回宫、路上的见闻经历 , 并无准确记载 , 众说纷纭 。 马伯庸通过史料推测 , 他可能是通过“水运” , 即京杭大运河回京 , 并大开脑洞 , 为太子设计了一场两京之间的“大冒险” 。
设定有险 , 也是根据《明史》中另一段记载做出的延伸:“未几 , 仁宗崩 , 宣宗自南京奔丧 。 高煦谋伏兵邀于路 , 仓卒不果 。 ”也就是说 , 太子的叔父朱高煦觊觎皇位 , 有谋反的意图 , 不过伏击太子的行动没有成功 。
马伯庸觉得 , 写作《两京》最难突破的地方 , 在于这个故事的结局已经固定 , 历史不能改变 , 要保证读者在知道结局的情况下仍然愿意一口气看完 , 得靠脑补和推理出的逃生桥段 , “一路上基本各种生死 , 每次他一定死里逃生 , 但桥段不能一样 , 每次遇险的方式、逃生的手段和细节也不一样” 。 因此 , 有媒体认为《两京》像明代的“公路片” 。
在完成两本与明朝有关的书籍后 , 马伯庸对于这个时代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
“明代是古典中国和近代中国的交接点 , 它呈现出维度非常多的复杂性 。 ”他告诉本刊采访人员 , “明代的皇权变得非常强大 , 科举选拔制度极其成熟 , 同时又具备了一些近代元素 , 比如资本主义萌芽 , 美洲的玉米、辣椒传入中国 , 出版业很发达 , 几乎和现在没有任何区别 , 产生近代和古典的碰撞 。我喜欢明代 , 是因为它呈现出的一种复杂性 , 和我们现在有一种连接的感觉 。 ”
本文插图
皇都积胜图局部 , 这幅长卷是明朝中、后期北京城繁盛景况的再现 。 (请将手机横置观看)(@视觉中国 图)
“我喜欢写小人物”
马伯庸有个写作原则:大事不虚 , 小事不拘 。
这个风格也延续到了《两京十五日》 。 有了《显微镜下的大明》和充分的史料奠基 , 《两京》中的官府架构 , 金陵、苏杭、济南的风土人情 , 人物嘴里的方言和俗语 , 依附漕河(即京杭大运河)而生的产业和人 , 这些基于考据而填入的细节 , 营造出一个让读者极具代入感的年代氛围 。
大事不虚 , 即故事大框架真 , 还原历史的细节也真 。
“我觉得写小说最重要的职责是把读者带入到你所创建的情境里来 。 ”马伯庸认为 , 写历史小说想让读者沉浸其中 , 就是靠细节 。
他以货币举例 , “你让他(人物)说自己花了多少钱 , 对读者来说是没有意义的 。 你必须说掏出多少两纹银 , 特定时代可能掏出一半宝钞、一半纹银 , 银子怎么交割 , 都要写清楚 。 包括找钱 , 以前是拿剪子从银子上剪一块下来称一称重量 , 够了重量之后才给你 。 ”这种对现代人而言已经很陌生的货币交易方式 , 描绘得越细致 , 越容易让读者信服 , 从而进入到作者笔下的时代 , “其实是个催眠的过程” 。分页标题
至于具体的情节、人物 , 则有虚有实 。 《两京十五日》中有四位主人公:太子朱瞻基、南京应天府捕吏吴定缘、南京行人司的小行人于谦 , 以及医女苏荆溪 。 后三人 , 是朱瞻基两京之行的旅伴 。
据历史记载 , “蟋蟀皇帝”朱瞻基酷爱斗蛐蛐 , 延续父亲的仁政思想 。 但至于他作为朱棣给予诸多偏爱的孙子 , 个人成长的心路历程 , 后人不得而知 , 但马伯庸却给出一种有趣的可能:是这趟两京之行改变了身负重任的宣宗 。
于谦 , 原型便是那首选入课本的诗歌《石灰吟》的作者:“千锤万凿出深山 , 烈火焚烧若等闲 。 粉骨碎身浑不怕 , 要留清白在人间 。 ”历史上 , 于谦虽是文人 , 但生性刚烈耿直 , 曾在汉王朱高煦起兵谋叛时随朱瞻基亲征 。 汉王投降后 , 于谦奉宣宗之命 , 声色俱厉地数落汉王罪行 , 吓得朱高煦趴在地上抬不起头 , 不停发抖 。
《两京》里 , 于谦和朱瞻基之间的相识和经历是虚构的 。 书里 , 宝船爆炸、太子意外死里逃生 , 捕吏吴定缘怀疑他是制造爆炸的凶手 , 将太子扭送到锦衣卫 , 在此碰上了于谦 。 虽然情节属于脑洞 , 但于谦忠诚、刚正不阿、爱讲儒道 , 甚至近乎木讷的性情 , 与史料记载相似 。 “我比较喜欢于谦 , 而且在这个角色上也是下了很大的工夫 , 于谦的历史地位太高了 , 写他的话就不能太过放开、太编排 。 ”马伯庸说 。
吴定缘和苏荆溪则是纯属虚构的人物 , 马伯庸在塑造他们的时候综合参考了不少民间小说 。
朱瞻基和吴定缘这两个主要角色 , 一实一虚 , 身份一高一低 , 设定颇具错位感 。 太子落难 , 遇上一个侦查推理能力极强 , 但却对什么都无所谓、每天烂醉如泥的小捕吏 , 在逃生过程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
马伯庸说 , 相比大人物 , 他更喜欢写小人物 ,“很多东西大人物看不到 , 对于社会的真实情况 , 大人物一定带着自己的立场、带着自己的偏见 , 而且有时候他得到的信息是扭曲的 。 ” 历史话题之外 , 马伯庸现在感兴趣的话题有法律领域和农村题材 , “很多问题只有深入农村基层才能得到解释” 。
这种偏好也带到了《两京》中 。 与背景设定在宫中的《长安十二时辰》不同 , 马伯庸这次将笔力集中在民间 。 朱瞻基原本将迁都、废漕视作理所当然 , 但在逃生的过程中 , 他一边体验民生疾苦 , 一边厘清了“自己究竟得罪了谁”——不仅是想篡位的叔父 , 还有为北境安全着想、反对迁都的大臣 , 依附漕河而生的商人和工人 。
《两京》中的反派 , 并非生性“坏” , 而是为了“利” 。 对于底层人物 , 譬如白莲教的描写 , 马伯庸展现出体恤和关怀 , 他笔下的教众 , 大多不过是“为了活下去”而抱团取暖的底层可怜人 。
难免有读者拿《两京》与大热的《长安》相比 。 在马伯庸自己眼里 , 这背后自己其实是成长了的:“一个是叙事技巧 , 一个是人物塑造 , 还有就是对于历史情怀的表现 。 《长安》表现得很浅、很隐晦;《两京》除了故事外 , 还有对京杭大运河的一些描述 , 以及京杭大运河对于明代政治经济影响的一些探讨 。 我觉得这是现在我想表现的 。 ”
历史小说的“现代精神”
《两京十五日》与《长安十二时辰》有着相似的快节奏:前者是15天内北上回京的“大冒险” , 后者是12小时内阻止长安毁灭的紧急行动 。 “历史可能性”外 , 两部作品的悬疑元素同样显眼:紧凑的叙事节奏 , 惊险、刺激、扣人心弦的剧情 , 如同电影画面一般的情节描写 。
《长安十二时辰》评论区里 , 有人称之为美剧《反恐24小时》的长安版 , 也有人说有“《达芬奇密码》的既视感”;有人看了《两京》后 , 给出“一部有着好莱坞内核的历史小说”这样的评价 , 还有人推测 , “这本书就是为了影视化而写的吧?”
分页标题
本文插图
【VISTA看天下|这个适合拍悬疑片的朝代,又被马伯庸写出了好故事】《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马伯庸的回应是:自己的作品不是和好莱坞相似 , 而是和所有成功小说、文学作品的叙事方式相似 。“就通俗小说而言 , 好的作品是有一定的冲突规律的 , 你没有必要去特意违背它 。 ”他解释道 , “这个东西不仅仅存在于好莱坞、中国或者日本 。 ”
至于市场和影视化方面的需求 , 对他写作的影响微乎其微 。 他的原则是“写爽了” , 之后作品进入市场 , 自然会吸引和自己志趣相投的读者 , “以我为主去筛选读者 , 而不是说我去迎合读者” 。
顶着鬼才的光环 , 马伯庸却一直说自己是努力型而非天赋型选手 。 从外企辞职 , 开始全职写作后 , 他仍然保持着“朝八晚五”的工作时间表 , 每天保持4000字的工作量 , 除此之外 , 就是看书、看剧 。 “当你的阅读量足够多的时候 , 你的脑洞开得就大 , 你的灵感爆发得就多 。 ”他总结道 。
在历史缝隙间闪转腾挪 , 马伯庸笔下古典世界的现代气息 , 并不仅仅体现在情节编排和叙事方式 , 还有人物塑造上 。 这种对现实的关照 , 也是能打动许多读者的地方 。
以朱瞻基和吴定缘这对在开头状态都十分消沉低落的“冤家”为例 , 朱瞻基的痛苦 , 在于身份地位高 , 但得不到大家认同;吴定缘的心结 , 在于“我是谁”的迷失 , 这也是他颓废的根源 。 “这两类人其实在现实中都有原型 , 不是特定某个人 , 而是一类人 , 我都见过 , 放在古代也很正常 。 ”马伯庸说 。
苏荆溪 , 则是一个十分特别的存在:聪慧、独立 , 有反叛精神——她复仇的对象 , 不仅有宫中权贵 , 还有整个殉葬制度 。 在马伯庸看来 , 她与自己之前创作的女主角不同 , 不是依附主角或者男性而存在 , 而是有自己的想法和立场 。 这在以事业为重的现代女性中很常见 。
“实际上我们现在写历史小说 , 它一定有现代理念和现代的价值观在里面 。 ”马伯庸说 , 苏荆溪这个角色确实不太有明代特点 , 反而很现代 , 这种创作中的现代性 , 是必要的 , “我们读《水浒传》 , 那些英雄杀个人 , 杀无辜百姓很正常 , 这些角色还是很光鲜亮丽 , 比如刘安杀妻 , 当时刘安见了刘备之后没什么可招待的 , 回头把自己老婆杀了 , 杀了之后把肉拿出来吃 。 你说现在如果一个作家写出这个事 , 还是带着一种褒奖的态度去写的话 , 你想会是什么结果?我们现在写任何东西都是按现在的审美和价值观 , 但是怎么样给处理得比较柔和 , 比较不露痕迹 , 每个作家的技法都不一样 。 ”
《两京》之后 , 马伯庸仍会继续探索不同题材的创作 。 他说自己是一个“喜新厌旧”的人 , 写《古董局中局》时研究了几年古董 , 烦了;他换了个题材 , 去写设定在唐朝的历史悬疑小说《长安十二时辰》 , 完成后 , 觉得天天写动作戏好累 , 开始写《显微镜下的大明》 , 写完后 , 发现考据文献也很累 , 又切换一个风格 。 “每一步都和之前不一样 , 我不喜欢固守在同一个方向上 。 ”
【有奖互动】
参与方式:在本文下留言评论 , 点赞前三名的朋友将获得一本精装版《两京十五日》
活动截止时间:10月15日 18:00
(注:书礼邮寄地址仅限大陆地区)
本文插图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本期新刊
「紫禁城六百年 皇权的密码 」
▼点击【 阅读原文】下载Vista看天下app
- 天下车库名车超市|别克GL8 电子电器定制改装 | 天下车库敬邀品鉴(音响改装)
- 喜剧西西|国庆中秋假期, 超过5万多游客来访, 永州这个地方立名了
- 心脑血管|喝醋能降血压?很多人都被这个传言骗了许多年
- 心理健康|喝酒后怎么快速解酒,看完这个再也不用担心喝醉!
- 长春日报|重磅!长春这个区将有大动作
- 神秘|这个未解之谜每年都会出现一次,游客们尖叫不已
- 儿童饮食|常给娃喝这个汤,它的含钙量高吸收率比钙片还好,半年长高5厘米
- 穿搭日记|湖北这个闻名的5A景区, 适合带着全家人一起来旅游, 你知道是哪吗
- 老蒋书房|茶会凉,人会变,心会寒,情会断(大实话)
- 烹饪|昆布卤秀珍菌――海的味道,山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