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丫港股圈|兼具α与β的氢能源产业链投资逻辑
磷酸铁锂、三元电池经过十年的发展 , 已成为目前新能源汽车的主流 , 下游整车也已逐渐从政府补贴过渡到市场终端为主导 , 从商业发展及股票涨幅角度看 , 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渐成气候 。
就在以磷酸铁锂、三元电池作为搭配的新能源产业迈入成长阶段之际 , 2019-2020年 , 沉寂多年的氢能源产业链(氢燃料电池汽车)开始成为政策扶持的重点 , 迎来了曙光 。
一.氢能源产业链迟迟未爆发的前因后果
氢能源燃料电池的系统(密度、功率)及过大的储氢罐决定了其短期内最适用于商用车领域如大巴、物流车、重卡 。
氢能源产业链迟迟未爆发的原因有二 。
一是锂电池特点适用于乘用车 , 乘用车市场空间大 , 政策补贴关注的重点乘用车、锂电池 , 推动锂电池技术突破 , 成本下降快;
二、全球车企对于商用车氢燃料布局晚 , 技术迟迟未突破 。 制氢、储运氢、氢站、燃料电池系统等中上游的生产成本高 。
如2013年 , 我国第一辆氢燃料电池机车研究成功;建设氢站(日加氢能力500公斤、加注压力位35MPa , 不含土地费)成本为1200万元 , 是传统油站的成本的3倍 , 其中设备成本占70% 。
目前制氢三种技术路线:一是煤炭、天然气为代表的化石能源制作氢 , 二是以焦炉煤气、氯碱尾气、丙烷脱氢为代表的工业副产气制氢;三是电解水制氢 , 年制取氢气规模占比约3% 。
相比之下煤制氢技术路线成熟 , 可大规模稳定制备 , 是当前成本最低的制氢方式 , 制取氢气成本约8.85元/公斤 , 而工业副产综合制氢气成本约10-16元/公斤 , 电解水制造取决于电价 。
除了成本因素 , 我国煤炭资源丰富 , 制氢产能不成问题 。 目前现有工业制氢产能2500万吨/年 , 电解水制氢约200万吨 。
以上三种制氢模式的先天条件决定了区域制氢方式的不同 , 如电解水制氢方式适用于四川、广东等水电资源丰富的地方 , 化石能源制氢则适用于河北 。
那么对掌控上游煤资源的公司将是一个即将到来的风口 , 如过去包括现在都以“煤”业务为主要盈利的美锦能源开始以参股的方式布局制氢——整车这整个氢能源全产业链 。
储运氢这块没啥肉可谈 。
接下来到加氢基础设施这块 , 加氢站储存状态不同可分为气氢加氢站急液氢加氢站 , 来源不同可分为外供氢加氢站和站内制氢加氢站 。
从商业角度看 , 加氢站既可看作中石油“加油站”模式 , 也可看作充电桩模式 , 这或许隐含着过去国内炒“充电桩”概念的逻辑 。
截止至2020年1月 , 中国建成加氢站合计61座 , 全国在建和已建的加氢站有120多座 , 超过2020年全年100座加氢站数量的难度不大 , 并规划至2030年中国加氢站数量分布达到1000座 。
从各地的补贴政策看 , 虽然如今建设加氢站能购获得不低的国家补贴 , 国家也鼓励民企出资建造加氢站 , 但超1000万元的高昂建设成本是一道大门槛 , 具备持续建设实力的企业只有中石油、中石化这类巨无霸国企 , 从过往历史看 , 民企建造更多是一种陪跑 , 例如过去因发展初期而存在的民营加油站逐渐被“两桶油”收购 。
加氢站补贴政策(部分城市)
本文插图
来源:TrendBank
所以假若氢燃料电池汽车真正得到推广 , 前期建设加氢站的上市公司不排除存在短炒的机会 , 但越往后更多的是一地鸡毛 , 过去A股充电桩公司的股价走势已经充分阐明这一点 。
二.中游产业链隐藏的机会
中游产业链主要是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 , 电池系统核心由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和车载氢系统组成 。
其中电池发动机相当于燃油车发动机 , 其包括电堆、空压机等 , 主要功能是为燃料电池汽车提供动力来源 。
车载氢系统则是由高压储氢瓶和氢气调节系统等组成 , 主要功能是存储氢气 , 并为氢燃料电池发动机供应适当压力、足够流量的氢气(略过) 。分页标题
电池动力系统最核心的部分是电堆及空压机 , 其在燃料电池系统中的成本占比分别为49%、21% 。
电池堆又由两个必不可少的核心部件组成 , 双极板和膜电极 。
尤其膜电极是燃料电池电化学反应的核心组件 , 其又细分为催化剂、质子交换膜及扩散层 , 相当于燃料电池的心脏 , 占电堆成本的60-70% 。
降低中游产业成本 , 减少进口依赖 , 电堆国产化势在必行 。
以史为鉴 , 过去至今在国内新能汽车发展进程的最大赢家 , 真正赚到钱的不是一开始布局新能源产业链的比亚迪 , 而是专注于电池(中游)的宁德时代 。
目前膜电极仍高度依赖进口 , 制约我国氢燃料电池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 也是降成本的主要方向 。
在此不得不提提即将有东岳集团(00189.HK)分拆在科创板上市的子公司——东岳未来氢能材料有限公司 。
未来氢能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质子交换膜已通过 AFCC 技术鉴定 , 其DF260膜技术已经成熟 , 已建成5万平方米的量产产能 。
二代产线规划产能更是达到20万平米 , 且已建成年产50吨燃料电池离子膜所需要的全氟磺酸树脂生产装置 , 可满足 2.5 万辆电动汽车的离子膜所需
隐患的是 , 东岳集团的母公司新华联集团在2020年已经出现不少债券违约行为 , 另外东岳集团目前在售产品价格持续下降 , 现金流值得关注 。
本文插图
目前国内的电池堆主要从巴拉德动力系统公司、Hydrogenics采购 , 其中国鸿氢能、大洋电机、潍柴动力、上海重塑都是巴拉德的客户 , 担负电池系统国产化的燃料电池企业则是亿华通、新源动力等 。
氢能源产业链看似各个环节都被卡脖子 , 若换个角度看却像是星星之火 , 导火线个人认为是2020年9月21日出台的“以奖代补”政策 , 补贴上限为17亿 。
加快推动形成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国内循环 , 逐步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是政策的关键 。
【丫丫港股圈|兼具α与β的氢能源产业链投资逻辑】此次政策重点支持核心零部件国产化和技术突破 , 有积分奖励也有侧重 , 单车零部件积分最高可达2.05分 , 而单车推广积分在1.3-5.46分 。
本文插图
资料来源:《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通知》
另政策也重点强调推动燃料电池汽车在中远途、中重型商用车领域的产业化应用 , 重型货车给予了额外的积分奖励 。
这对在国产化进程领先又是市占率最大的亿华通而言是一场机遇 , 另其在招股书也表示下一步将开发适用于重卡领域的产品 。
凭借政策补贴金额(不退坡)的加持及指名重点发展发现 , 不难预料接下来的三年或许氢能源产业链的一次大跳跃 。
三.结语
截至2019年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销量为2737 辆 , 同比增长80% 。
从2019年氢能源白皮书可知 , 商用车领域 , 燃料电池商用车销量在2030年达到36万辆 , 占商用车总销量的7% , 乐观情景将达到72万辆 , 占商用车总销量13% 。
各省市也已响应出台2020-2025年氢燃料电池汽车数量的推广 , 所以接下来氢燃料电池汽车销量也将继续快速增长 。
回顾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历程 , 此次的氢能源产业链的机会不排除是α与β并存 , 但越往后越需精选个股 。
- 明星八卦|才华颜值兼具的戚薇,火辣性格惹人爱,却因一条鱼泪流满面
- 丫丫港股圈|眼科赛道就可以为所欲为?
- 一世迷离|还没开户别怕,艾德港股打新带你“上车”,金辉控股通过港交所聆讯
- 上市|一份失效的招股书 领地港股上市里的中小房企闯关
- 占近|不靠补贴和激励、顺风车市占近七成 嘀嗒出行突击港股IPO如何搅动网约车寡头市场?
- HK|港股科技终止5连升? 信义光能、福莱特双双跌下神坛泻10%
- 中关村在线|戴尔商用台式机OptiPlex 5080 颜值与性能兼具
- 格隆汇|| 雅迪控股(1585.HK)大涨7% 年内涨幅扩大至525%,港股异动
- 智通财经|思摩尔国际(06969)急升逾7%,港股异动︱电子烟概念随A股重获资金热捧
- 出行|嘀嗒出行提交港股IPO文件上半年营收为3.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