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研究生扩招规模如何做到适度?导师力量是关键

_原题为 研究生扩招规模如何做到适度?导师力量是关键
【研究生|研究生扩招规模如何做到适度?导师力量是关键】来论
近年来研究生规模逐步扩大 , 据媒体不完全统计发现 , 国内至少有7所高校明年有望实现硕士研究生扩招千人以上 。 从已经公布202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高校扩招情况看 , 有的学校扩招幅度达到70% , 甚是惊人 。 确定研究生扩招数量 , 必须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条件 , 进行科学论证 。 盲目扩招 , 不但会影响研究生招生质量 , 还会影响培养质量 , 出现事实上的研究生培养“放水”问题 。
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 , 关键在于发挥导师的作用 , 需要导师加强过程培养、过程管理 。 而要做到这一点 , 既需要以科学的考核评价指标 , 引导导师愿意花时间、精力在指导研究生上 , 也需要有合理的师生比 , 如果一名导师同时指导的硕士、博士生太多 , 教师就是把所有精力都用在指导学生身上 , 也无法对学生进行精细化的指导 。
大幅扩招就面临导师数量不够 , 以及导师指导任务加重的问题 。 当一名导师同时指导的研究生多达二三十人甚至更多时 , 对部分学生的无暇指导就是大概率事件 。 在这种情况下 , 就是落实导师的自主权 , 导师也没办法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 , 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 我国学术硕士培养和专业硕士培养 , 课程、培养模式区别并不大 , 很大一部分原因 , 就是导师没有精力为专业硕士培养探索不同的模式 。
千人注册研究生数是评价一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指标 。 我国当前的千人注册研究生数为2 , 而美国约为9 。 从千人注册研究生数看 , 我国研究生教育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 但是 , 不能片面追求千人注册研究生数 , 更要看重每个研究生是否“货真价实” , 不能为了规模而对研究生教育“注水” , “注水”的研究生教育 , 不但会影响整体教育的结构、定位 , 也会导致学历贬值 , 造成研究生就业难 。
比如 , 对于非全日制研究生 , 近年来就一直有用人单位歧视“非全”的报道 , 不少人认为 , “非全”的录取分数比全日制低 , 培养要求也比全日制低 , 没有培养特色 。 这是因为 , 我国把在职人员攻读硕士研究生纳入统一考试、招生管理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后 , 把非全日制的报考也开放给应届毕业生 , 这提高了在职人员报考的难度 , 同时 , 也增加了应届毕业生的考研机会 。 但是 , 这把本来针对在职人员的专业硕士培养项目 , 弄得定位模糊 , 像MBA、MPA等硕士研究生教育项目 , 应该面向已经工作的在职人员 , 结合工作经历进行进一步深造 。 基于此 , 教育部在去年发布的《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中提出 , “原则上招生单位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收在职定向就业人员” , 这就把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培养 , 回归到面向在职人员的定位上 。
发展研究生教育 , 必须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 要让研究生教育形成合理的结构并保障质量 , 应该把更多的自主权落实给各培养单位 , 由培养单位的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 , 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办学条件 , 尤其是教师队伍情况 , 调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并进行充分论证 , 确定招生规模 , 进行专业与课程的改革与调整 。□熊丙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