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菊|安徽乡村“能人”的致富经——“90后”与“60后”的脱贫故事

(中国减贫故事)安徽乡村“能人”的致富经——“90后”与“60后”的脱贫故事
【张志菊|安徽乡村“能人”的致富经——“90后”与“60后”的脱贫故事】中新社合肥10月5日电 题:安徽乡村“能人”的致富经——“90后”与“60后”的脱贫故事
中新社采访人员 吴兰
安徽是农业大省,也曾是脱贫攻坚任务较重的省份,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有188万户484万人 。近年来,该省坚持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帮扶、精准脱贫,通过产业脱贫、就业脱贫等“十大工程”,年均减少贫困人口逾80万人 。
“90后”张志菊:400元和6头猪起步的创业路
今年国庆假期,六安市舒城县山七镇村民张志菊很忙 。她喉咙有些沙哑地说:“羊进入产崽高峰期,自己除了忙着给小羊‘接生’外,店里土特产也受到回乡探亲者的青睐,所以还要照顾店里生意 。”
身着红色上衣和破洞牛仔裤的张志菊说:“别看我现在穿成这样,其实我在城里的那段时间可喜欢打扮了,每天都穿高跟鞋 。”
“我两个月大的时候,被养父从路边捡回家 。”张志菊说,“养父靠饲养鸡、鸭、猪换来的钱供我上学” 。2016年,张志菊的养父被诊断为癌症晚期,父女俩四处求医 。2018年养父去世后,张志菊身上只有400元(人民币)和18万元的债务 。后来,有同学家送她6头小猪,当时没有猪圈,她就自己挑沙石垒;没有饲养经验,就不停地琢磨 。“别看我现在对农活儿很在行,刚开始真的很难 。”她说,“‘第一桶金’就是从6头猪那赚到的 。当时猪肉以每公斤36元的价格卖出去时,感觉很奇妙,就又买了50头小猪 。”
在当地系列脱贫攻坚政策的帮助下,张志菊用两年时间建立了一个占地100亩的养殖基地,开了一个土特产专卖店 。再后来,她从自己养猪、养鸡、养羊脱贫致富,发展到带领乡亲一起搞种养殖奔小康 。
“我们这里最大的优势就是有土地、有优质的空气、有自己的双手 。”张志菊带头组建了志菊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茶叶、土鸡、猕猴桃、玉米等土特产 。目前,她搭建的平台年销售额约70万元 。
张志菊表示,下一步计划将周边的土地利用起来,发展种养殖循环农业,带动更多的农户增收 。
“60后”老纪:5万元贷款养鹅起家
纪道明是六安市舒城县梅山村村民,2003年,妻子发生交通事故昏迷17个月,在他悉心照料下奇迹般醒来,但只能卧床 。
为照顾妻子和年幼的孩子,纪道明在家周边打打临时工,2014年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
“从来没有想到能有这番事业 。”“60后”纪道明背着80多斤的玉米行走在坑洼不平的田间,如履平地 。此时,田间有他饲养的1000多只鹅正在自由觅食 。
他说:“我是靠5万元贷款养鹅起家的 。”2017年,在当地扶贫干部的帮助下,纪道明申请扶贫贷款5万元,在村里租3亩地建起黄牛和皖西大白鹅散养基地,当年养黄牛30头、白鹅200只、麻鸭200只 。当年8月,他与7家合作商签订产业扶贫合作协议,就扶贫捐助、种苗提供、技术指导、销售服务等达成合作意向,增强了他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信心 。
2017年,纪道明家收入5万元,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2018年,纪道明扩大了养殖规模,订购了1000只鹅苗 。一番苦干,当年增收7万多元;2019年纯收入达12万元 。
“虽然今年夏季受水灾影响,种植的小西瓜没卖出去,但整体收成问题不大 。”纪道明说,人朝高处走,使劲干,生活就会有奔头 。
在安徽乡村,像张志菊和纪道明这样的“能人”还有很多很多 。
2020年4月底,安徽省3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300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完)
【编辑:黄钰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