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浅谈羌族碉楼的结构特点和作用

【羌族|浅谈羌族碉楼的结构特点和作用】羌族碉楼的建筑技术是华夏文明一颗耀眼的明珠 , 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 。羌族碉楼被法国建筑学家称为“东方金字塔” 。
羌族碉楼古称“邛笼” , 是羌族人由游牧进入农耕定居后的居住形态 。羌族人居住区比比皆是的碉楼 , 似一把把长剑直插云霄 , 彰显着羌族人桀骜不驯的性格和羌族人的雄风 , 也映出了当年的刀光剑影 。

羌族|浅谈羌族碉楼的结构特点和作用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碉楼的主要建筑材料有石、泥、木、麻等 。羌人将麦秸秆、青稞秆和麻秆混合剁成寸长 , 按比例与黄泥搅拌成糊状 , 层层错缝 , 粘砌石料 。石墙内侧与地面垂直 , 外侧由下而上向内稍倾斜 , 形成金字塔式的造型 , 结构扎实 , 稳固牢靠 , 经久不坏 , 素有“百年碉不倒”之说 , 从侧面展示出匠人的技艺精湛、碉楼的复杂工艺和羌族的文化底蕴 。即使在冷兵器时代 , 用火炮轰也难以伤它筋骨 , 可谓“一碉当关 , 万人莫开” 。
碉楼是羌族人用来御敌、储存粮食柴草的建筑 , 一般多建于村寨住房旁 。碉楼的高度在10至30米之间 , 形状有四角、六角、八角几种形式 , 有的高达十三四层 。碉楼的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黄泥土 。墙基深1.35米 , 以石片砌成 。石墙内侧与地面垂直 , 外侧由下而上向内稍倾斜 。修建时不绘图、吊线、柱架支撑 , 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 。建筑稳固牢靠 , 经久不衰 。1988年在四川省北川县羌族乡永安村发现的一处明代古城堡遗址“永平堡” , 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仍保存完好 。

羌族|浅谈羌族碉楼的结构特点和作用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碉楼根据不同的位置 , 有不同的功用 , 共分为家碉、寨碉、阻击碉、烽火碉四种 。其作用分别如下:
1、家碉
家碉即民居 , 是最为普遍的 , 总体较低矮 , 多为三层或四层 。其中底层用于养畜 , 中层住人 , 高层堆物 。层高一丈 , 每层之间用横梁相隔 , 铺满木板 , 在楼梯口放置木梯 , 碉底层不助燃 , 保证建筑安全 。外面则用独木梯上下 , 在二层设小门方便进出 。自二层起四面开窗 , 内大外小的竖式条形窗 , 俗称“罗汉窗” , 以作通风、隙望和射击弓箭用 。一旦有战事爆发 , 即可发挥堡垒作用 。
2、寨碉
寨碉修建于寨旁高处或中央 , 用于住人、圈畜、存物、驻守 。登碉眺望 , 视野宽广 , 类似古代的烽火台 。房碉和村碉用于防御外敌入侵 , 可以远观敌情 , 指挥作战 , 一旦发生紧急情况 , 全寨人携带武器粮食退入村碉躲避并自卫 。
3、阻击碉
阻击碉一般建在雄奇险峻的山峰上或巍峨的关山口 , 与守护地成犄角之势 。一般碉身下大上小 , 笔挺如削 , 最高达13-14米 , 每层留有梯口 , 设立独木梯方便上下 。三、四层上每面留有条形瞭望孔 , 便于瞭望观察与传递消息 , 居高临下 , 以守代攻 。顶层为平台 , 大门开在二层 , 底层作圈厕 。

羌族|浅谈羌族碉楼的结构特点和作用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4、烽火碉
烽火碉一般建在大山高处 , 是寨与寨之间传递信号用的 , 这种碉一般坚固实用 , 结构严谨 。
碉楼修建时不绘图、吊线、柱架支撑 , 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 。建筑稳固牢靠 , 经久不衰 。羌族民间石匠农闲时常外出做工 。举世闻名的四川都江堰工程 , 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 仍在造福利民 , 其中就凝聚有古代羌人的血汗和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