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低压U+高性能独显,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对于“低压U+高性能独显”这种配置的笔电 , 笔者一直是情有独钟 , 我人生中第一台真正意义上属于自己的笔记本电脑——Acer宏碁V5-572G , 就正是这样的配置搭配 , 在刚上高中时我购入了这台笔电并陪伴了我整个高中生活 , 它拥有英特尔第三代酷睿i5-3337U低压处理器、GTX 750M独立显卡以及15.6英寸的屏幕(虽然分辨率只有1366*768) , 在学习、娱乐、游戏等多方面都有着不错的体验 , 并且相对当时的游戏本来说 , 它已经足够便携 , 放到双肩背中随身携带 , 带到教室以及图书馆中使用完全没有问题 。

英特尔|低压U+高性能独显,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Acer宏碁 V5-572G
对于一台笔电来说 , 搭载“低压U+高性能独显”的笔电实际上是位于“轻薄本”与“游戏本”中间的一个品类 , 是一个“折中”的选择 , 重量要比普通的游戏本轻 , 又具备了比轻薄本更高的性能 , 理应符合大部分用户的需求 。在英特尔第八代酷睿时期 , 市面上还存在着几款主流价位的“低压U+高性能独显”产品 , 可来到第十代后 , 这类产品几乎绝迹 , 那么这类看似完美的笔电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呢?
1、温故知新
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低压U+高性能独显”笔电的历史 , 这种配置的笔电广泛存在于英特尔三、四、五、六代酷睿时期 , 例如我前文提到的Acer V5-572G , 还有惠普的ENVY 14/15、华硕的灵耀U系列等等 , 大名鼎鼎的Alienware在其当时的13寸游戏本产品中也配置了低压U+高性能独显这样的配置 , 比如Alienware 13R2 , 搭载了i7-6500U处理器与GTX 960M显卡 。

英特尔|低压U+高性能独显,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Alienware 13R2
时间来到第八代酷睿 , 性能上的突飞猛进却没有完全打开市场 , 成为了“低压U+高性能独显”的“绝唱” , 在这个时期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产品要属华硕的顽石YX570 , 从它拥有Intel与AMD两个版本、搭载非Max-Q版的GTX1050、全新设计的外观都不难看出 , 华硕对这款产品是信心十足 , 此外 , 神舟、雷神、小米等等厂商借着8代酷睿都推出了不少主流价位这样的产品 。

英特尔|低压U+高性能独显,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华硕YX570
目前处于十代酷睿的末期 , 我们再来看看市场中这类产品还剩下什么:
微星尊爵Prestige 14/Prestige 15

英特尔|低压U+高性能独显,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微星尊爵Prestige 14

英特尔|低压U+高性能独显,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微星尊爵Prestige 15
雷蛇灵刃潜行竞技板

英特尔|低压U+高性能独显,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雷蛇灵刃潜行竞技板
微软Surface Book 3

英特尔|低压U+高性能独显,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Surface Book 3
它们无一例外都属于当下笔电市场的高端小众产品 , 价格最便宜的微星尊爵Prestige 14也近万元(目前还能买到8代酷睿的小米Pro GTX版 , 价格5000左右) 。分页标题
2、Nvidia产品线的扩展
MX显卡以及Max-Q的出现无疑大大挤压了“低压U+高性能独显”产品的生存空间 。

英特尔|低压U+高性能独显,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Nvidia GeForce MX150
我们先来说说MX显卡 , 在英伟达各代产品中 , MX都属于入门级别的独立显卡 , 自2017年MX150的出现 , MX显卡就广泛应用在了轻薄本中 , 由于功耗的优势 , 厂家无需更换模具 , 直接将MX显卡塞到同型号的轻薄本中即可 , 相同的便携度下 , 性能提高了不少 , 也大大缩减了厂商的研发成本 。虽然MX显卡在性能上不如同时代更高级别的显卡 , 但玩下英雄联盟总没什么问题吧 。

英特尔|低压U+高性能独显,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Max-Q技术
其次便是Max-Q显卡的出现 , 自英伟达10代显卡开始 , 每个型号中都加入了Max-Q版本 。该版本的显卡仅在牺牲一小部分性能的情况下 , 大幅度降低功耗 , 使得笔电机身内的散热压力下降 。Max-Q版本显卡的出现使得厂商在设计游戏本时可以重点把控产品的重量与尺寸 , 目前2KG、20MM以下的游戏本产品已经很常见了 。
3、中庸不再是优势
前文已经提到过“低压U+高性能独立显卡”产品的出现是汲取了“轻薄本”和“游戏本”各自的优势 , 但这几年来硬件快速发展 , 这些优势慢慢被抹平:如果更注重轻薄 , 选择低压U+MX显卡 , 也能有一定的性能;如果更注重性能 , 选择标压U+Max-Q显卡 , 便携度也没差 , 那么为什么还要去选择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机器呢 , 存在于正中间的“低压U+高性能独显”好像就没那么有必要了 。

英特尔|低压U+高性能独显,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ROG幻14:R9-4900HS+RTX 2060 Max-Q 1.7KG
当各方面的优势不再是优势 , 细分出的市场越来越多 , 消费者可以更有针对性的消费 , 厂商也就不愿在花费金钱、花费功夫去研发这类产品 , 这个定位尴尬的产品类型也就走向了没落 。
4、先天略有不足
低压处理器没有直连CPU的PCIe通道 , PCIe设备需要连接在PCH上 , 而低压处理器中又没有独立的PCH , 是集成的PCH , 通道只有12~16个 , 各种PCIe设备诸如NVMe固态、雷电三、Wi-Fi、蓝牙、显卡都连接在集成的PCH上 , 使得带宽不足 , 对显卡性能有一定的损耗 , 且该损耗随着显卡性能的增强而增多 ,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仅存的“低压U+高性能独显”产品基本都使用的是GTX 1650这种显卡 , 它的性能损耗在5%左右 。
在重量上 , “低压U+高性能独显”与游戏本的差距已经不大 , 13英寸雷蛇灵刃潜行竞技板1.39KG , 微星尊爵P14 1.29KG , P15 1.6KG , Surface Book 3 13.5寸版本 1.65KG左右、15英寸版本1.9KG左右 。

英特尔|低压U+高性能独显,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微星尊爵P14
损失一点点的性能、重量的优势减弱 , 这两点不足好似是压倒“低压U+高性能独显”的最后一根稻草 。
5、总结:依旧是有趣的选择
虽然厂商濒临放弃 , 虽然优势已经被逐渐抹平 , 但从目前来看 , “低压U+高性能独立显卡”依旧是有趣的选择 。目前市面上的几款产品 , 从做工、设计来看都是顶级水准 , 个性十足 , 鲜有“撞机”情况发生;其性能、电池容量、便携程度也相当适合“移动游戏办公”人群 , 当然 , 这是在预算充足的前提下 。分页标题

英特尔|低压U+高性能独显,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Surface Book3 二合一的标杆
【英特尔|低压U+高性能独显,到底哪里出了问题】“低压U+高性能独显”在现在看来更像是“土豪的玩具” , 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它是“可以买 , 但没必要”的产品 。确实 , 这类笔电陷入了困境 , 但是谁又能真正说得清市场的发展方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