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课本里的中秋:涂抹出中秋佳节最鲜明的底色


_本文原题:课本里的中秋

课本|课本里的中秋:涂抹出中秋佳节最鲜明的底色
本文插图
嫦娥奔月(中国画)任率英

课本|课本里的中秋:涂抹出中秋佳节最鲜明的底色
本文插图
下仲秋赏月(农民画)吕言、吕金昱

课本|课本里的中秋:涂抹出中秋佳节最鲜明的底色
本文插图
月中桂兔图(中国画·局部)蒋溥(清代)故宫博物院藏

课本|课本里的中秋:涂抹出中秋佳节最鲜明的底色
本文插图
十五夜望月(书法)刘照剑

课本|课本里的中秋:涂抹出中秋佳节最鲜明的底色
本文插图
月下把杯图(中国画)马远(传)(南宋)天津博物馆藏

课本|课本里的中秋:涂抹出中秋佳节最鲜明的底色
本文插图
《中秋节》(课本内页)资料图片

课本|课本里的中秋:涂抹出中秋佳节最鲜明的底色
本文插图
松间明月长如此(中国画)丰子恺
【课本里的中国】
丹桂飘香日 , 人间月正圆 。 在这秋风送爽之际、花好月圆之时 , 我们又一次迎来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中秋 。 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 , 自唐宋后逐渐盛行 , 其深厚的文化韵味、多彩的节日习俗、丰富的精神内涵经千年演进而历久弥新 。
翻阅课本里的中秋诗篇 , 一幅清风明月、把盏品茗、赏月观潮的中秋月夜画卷跃然眼前 。 这画里 , 思乡念故的深情、阖家团聚的欢喜、追求幸福的期许 , 涂抹出中秋佳节最鲜明的底色 , 凝聚成中华儿女延续千年的情感认同 , 持续为中华民族砥砺向前积蓄深沉而持久的精神力量 。
“海上生明月 , 天涯共此时 。 ”(张九龄《望月怀远》 , 苏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中秋明月的清辉遍洒锦绣河山 , 倾泻成中国人心间那一抹挥之不去的皎洁 。 在这满目声色的陶醉之中 , 古人编织出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 。 “嫦娥吃了仙药 , 突然飘飘悠悠地飞了起来 。 她飞出了窗子 , 飞过了洒满银辉的郊野 , 越飞越高 。 碧蓝碧蓝的夜空挂着一轮明月 , 嫦娥一直朝着月亮飞去 。 ”(《嫦娥奔月》 ,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嫦娥应悔偷灵药 , 碧海青天夜夜心 。 ”(李商隐《嫦娥》 ,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诗人想象着遥远天际的孤寒 , 以此反衬人间团聚的温情 。
佳节良辰 , 月华如水 , 与家人围桌而坐 , 举杯邀月 , 月移影动 , 别有一番趣味 。 赏月 , 成为中秋节流传甚广的活动 。 “中秋赏月的历史非常悠久 。 据古书记载 , 我国周朝就有拜月的活动 , 是一种祈求丰收的仪式 。 后来 , 皇帝也在这一天拜月 , 表达自己的愿望 。 赏月的风俗也渐渐形成了 , 一直流传到现在 。 ”(《中秋节》 , 语文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在浙江一带 , 中秋观潮可谓又一盛事 。 由于天体引力和地球自转的离心作用 , 加之杭州湾喇叭口的特殊地形 , 中秋节前后的钱塘江涌潮自古就是天下奇观 。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 , 逐渐拉长 , 变粗 , 横贯江面 。 再近些 , 只见白浪翻滚 , 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 浪潮越来越近 ,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 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 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 ”(赵宗成、朱明元《观潮》 ,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从古人的祭月祈福到文人雅士的赏月观潮 , 再到市井人家的吃月饼、赏桂花 , 团圆和美之期盼、思亲念故之情愫始终浸润其间 。 团圆 , 成为中秋佳节最浓烈的情感特征 , 古往今来被反复吟唱 。分页标题
“中庭地白树栖鸦 , 冷露无声湿桂花 。 今夜月明人尽望 , 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诗人王建中秋望月 , 月明人远、思深情长 , 别离思聚的情意萦绕心头 , 久久难散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不知天上宫阙 , 今夕是何年 。 我欲乘风归去 , 又恐琼楼玉宇 , 高处不胜寒 。 起舞弄清影 , 何似在人间 。 转朱阁 , 低绮户 , 照无眠 。 不应有恨 , 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 , 月有阴晴圆缺 , 此事古难全 。 但愿人长久 , 千里共婵娟 。 ”(苏轼《水调歌头》 ,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词人苏轼望月怀人 , 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亲人的思念之意在潇洒旷达的文风和行云流水的语言里一览无余 , “但愿人长久 , 千里共婵娟”成为期盼中秋团圆的千古绝唱 。
“我的思念是圆的/八月中秋的月亮/也是最亮最圆的/无论山多高、海多宽/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在这样的夜晚/会想起什么?/我的思念是圆的/西瓜、苹果都是圆的/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思念亲人的人/望着空中的明月/谁能把月饼咽下?”(艾青《我的思念是圆的》 ,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诗人艾青借中秋之月表现对祖国命运的关怀、对人民幸福的期待 , 团团圆圆的美好寄望体现出中国人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 。
这些诗词如明月一般朗照古今 , 在浅唱低吟中尽显中秋之美 。 皓月当空 , 人们或惬意赏玩长天月色 , 或把酒言欢其乐融融 , 或倚栏无眠遥寄相思 , 这是中秋给予每一位中华儿女无尽的文化观照 。
中秋月圆之际 , 也有不少仁人志士由小家联想到大家 , 于山河动荡之时 , 抒发对祖国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忧思 。
“一轮秋影转金波 , 飞镜又重磨 。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 , 欺人奈何?”(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174年中秋夜 , 南宋词人辛弃疾对月抒怀 , 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故土的政治理想 。
“小住京华 , 早又是中秋佳节 。 为篱下黄花开遍 , 秋容如拭 。 四面歌残终破楚 , 八年风味徒思浙 。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 , 殊未屑!”(秋瑾《满江红》 ,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903年中秋节 , 秋瑾寄居京城 , 眼见祖国被列强欺凌处于内忧外患之中 , 她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 , 投身革命献身救国事业 , 挥笔写下“身不得 , 男儿列 , 心却比 , 男儿烈”(《满江红》)的豪情壮志 。
【课本|课本里的中秋:涂抹出中秋佳节最鲜明的底色】正是一代代中华儿女为家国团圆的接续奋斗 , 才有今日中国之山河安康 。 在这神州月圆的时刻 , 我们更要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幸福 , “乘风好去 , 长空万里 , 直下看山河”(《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继续披荆斩棘、奋勇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