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太阳系的八大行星 , 形成年代稍微有一点前后之分 。 大体来说 , 木星最先形成 , 土星紧随其后 , 天王星和海王星接着步上它俩后尘 。 传统上认为内侧岩石行星的形成 , 都要经历一个从星子-行星胚胎-行星的过程 , 最后的“装配”要花上几千万年 , 比如地球就是如此 , 它经历的最后一次碰撞(也就是形成月球的那一次)发生在太阳系的T0时间之后5000万-1.5亿年 。
本文图片
在这么一个图景下 , 火星的形成比地球稍早 , 但比巨行星们还是要晚一些 。
本文图片
【火星|火星哥哥“个头小”?或许是因为“早产”的原因】不过近年来 , 地球的这位“小个子哥哥”生日又被向前推了一些 , 它有可能不仅仅是出生早 , 而是“早产”:有不少迹象表明 , 可能火星并没有经历从行星胚胎到行星的这个“装配”过程 , 它压根就没有按部就班地生长 , 而是一个过早就停止生长的行星胚胎 。
我们之前曾介绍过 , 当雪线外的物质迅速聚拢 , 堆塑起最早的气体巨行星的时候 , 雪线内的固体颗粒也长成了最早的星子 。 从星子到行星胚胎的生长过程并不是匀速推进的 , 它始终断断续续 , 整体来说又可以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 。
本文图片
第一个阶段非常迅速 , 可以称之为“狂飙”阶段 , 因为相同或相近的轨道上星子数量很多 , 彼此碰撞机会不少 , 可以始终保持高速成长 。 跟宇宙间的大部分事件一样 , 星子的生长也遵循马太效应 , 一旦某些星子因为种种原因长得比其他个体更大一点 , 它就会保持更大的增长速度 , 最终的体量远远超出同侪 , 成为最早的行星胚胎 。
本文图片
在行星胚胎出现之后 , 星子的生长就大大放缓 , 进入第二个阶段 , 可以称之为“寡头”阶段 。 行星胚胎的引力足以扰动周围的星子 , 让小星子们只能一个个吸附到它身上 , 成为它成长的原料 , 而不能互相碰撞长大 。 这样 , 轨道上就只有行星胚胎能够继续长大 , 并最终清空自己的轨道 , 来到月球-火星的大小 。 接下来 , 就是行星胚胎们互相碰撞 , 其中某一个成为成长的主体 , 也就是行星的前身 , 并最终走向形成行星的过程 。
本文图片
在判定行星年龄的时候 , 一个重要的线索是铪元素Hf和钨元素W的同位素组成 。 铪有一种早已衰变完毕、在太阳系里彻底消失的同位素铪-182 , 这种同位素的半衰期只有890万年 , 它的衰变产物就是钨的稳定同位素钨-182 。 890万年的半衰期让铪成为了太阳系诞生之后6000万年内的“时钟” , 告诉了我们岩石行星形成早期的行为 , 最主要的一点 , 就是星核和星幔的分异 。
因为铪这种元素跟硅酸盐岩石比较亲密 , 在行星内部分层的时候 , 它倾向于跟硅酸盐岩石一起 , 留在地幔里;
而钨这种元素跟铁、镍比较亲密 , 在行星内部分层的时候 , 它倾向于下沉到星核中 。
本文图片
所以 , 如果行星的分层是在铪元素全部衰变完毕之后才完成的 , 那星幔里就不会有由铪衰变而来的钨-182 , 星核形成得越早 , 星幔里钨-182的比例就越高 。分页标题#e#
这个比例的高低是跟谁比呢?
跟代表太阳系古老状态的碳质球粒陨石比 。
所以对球粒陨石里的钨同位素研究结果 , 直接影响对行星年龄的估算 。
之前曾经有一段时间 , 研究认为碳质球粒陨石里的钨-182含量跟地幔一致 , 那这就意味着地球的核是在太阳系诞生之后6000万年才形成的 , 地球真的是个弟弟 。 后来进一步的研究调低了碳质球粒陨石里的钨-182含量数据 , 地球的诞生时间也就大大提前到了太阳系诞生之后3000万年 。 对火星来说 , 从火星陨石推测出来的火星幔里的钨-182含量比地球还要高得多 , 火星核的形成比起地核 , 还要早大约2000万年 。
本文图片
火星陨石还提供了另外一条线索 , 那就是从行星化学数据来看 , 火星的吸积相对均匀 , 而地球则并非如此 。 这从侧面说明了 , 火星的物质来源可能是单一的行星胚胎 , 而地球则更可能由来自不同位置的行星胚胎合并而来 。 火星省掉的这个“装配”步骤正好也是岩石行星形成过程中耗时最长的阶段 , 所以它的“抢先”出生 , 也就并不奇怪了 。
来源:(中国军工)
【】网址:/a/2020/0925/kd535525.html
标题:火星|火星哥哥“个头小”?或许是因为“早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