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孔有德为何两次被满清封王,原来他送了皇太极一样重要东西

孔有德生于万历年间 , 辽东盖州卫人 , 祖籍山东 。
孔有德是矿工出身 , 虽不识字 , 但“长于弓马” 。所以当辽东一带被后金占领后 , 他便应征入伍 , 投在明将毛文龙的麾下 。
由于孔有德“骁勇善斗 , 临阵先登 , 为诸将冠” , 因此得到毛文龙的器重 , 不仅将他收为养孙 , 还将他提拔为参将 。

清朝|孔有德为何两次被满清封王,原来他送了皇太极一样重要东西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孔有德剧照)
对毛文龙的知遇之恩 , 孔有德感激零涕 , 每次抗击后金 , 孔有德更是冲锋在前 , 勇猛不可挡 。由于有他这样的猛将 , 后金数战不能胜 , 因此毛文龙的军队以能克后金而闻名 。
然而 , 天有不测风云 , 由于毛文龙居功自傲 , 又对军队颇为放纵 , 因此不光引得地方百姓怨声载道 , 明廷对他还颇有猜忌 。最后毛文龙 , 死在了辽东督师袁崇焕的手中 。
孔有德认为毛文龙“无罪横受屠酷” , 是明廷凉薄的表现 , 因此内心不服 。不服 , 孔有德便率军哗变 , 带领耿仲明等人 , 投到登莱巡抚孙元化的麾下 。
1631年 , 后金攻打大凌河 , 明将祖大寿誓死守城 。眼看城中粮草告急 , 孙元化派孔有德率军前往增援 。
孔有德在行军路上先遇飓风 , 不得前进 , 只得返回从吴桥绕行 , 结果吴桥所驻的山东兵和辽东兵一向不睦 , 不让他们入城 。再加上风雪交加 , 孔有德率领的军队吃尽苦头 。
其中有个兵偷吃了富户的鸡 , 遭到富户家的控诉 。为了整肃军纪 , 孔有德便将犯事的士兵施“贯耳游行”的刑法 , 结果引发军队哗变 。
孔有德孔子不了局势 , 在下属的劝说下 , 干脆发动兵变 , 自封元帅 , 又率领军队攻回登州 , 擒获孙元化 , 逼迫他称王 。但孙元化不愿称王 , 孔有德也就放他出城 。自此 , 孔有德便占据了登州 , 割据一方 。

清朝|孔有德为何两次被满清封王,原来他送了皇太极一样重要东西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毛文龙剧照)
随后 , 孔有德攻打莱州 , 结果莱州城久攻不下 。
明廷虽数次对孔有德招抚 , 但孔有德一意孤行 。明廷不敢掉以轻心 , 只得对他严加抗击 , 不久不光莱州解围 , 还将被他占据的登州一并收复 。孔有德仓皇之间 , 率领上万残军 , 及众多红夷大炮和战船向后金上书乞降 。
皇太极收到孔有德的乞降书后 , 极为重视 。
一方面 , 皇太极早就想取代明朝统一天下;另一方面后金之所以和明军作战时伤亡惨重 , 就是因为明军手中有红夷大炮 。后金大汗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中 , 就被红夷大炮击中 , 重伤不治而亡 。
所以 , 当孔有德在乞降信中说他有“甲兵数万 , 轻舟百余,大炮火器俱全”时 , 皇太极如何不激动呢!
于是 , 皇太极不仅立刻让济尔哈朗和阿济格率兵前往鸭绿江接应孔有德 , 还亲自率诸贝勒出盛京十里迎接 , 又以女真人最隆重的“抱见礼”对待孔有德 。
孔有德也为表示忠心 , 不仅在来盛京的路上便将头发剃去 , 还带来一些善作火炮的工匠 。
这下 , 皇太极武力大增 。再加上孔有德对明廷内部知晓颇多 , 因此在与明廷作战时 , 孔有德不仅冲锋在前 , 还屡上奇策 , 深得皇太极器重 。不仅得封大元帅 , 还自成一军 。
除此外 , 孔有德还迫使明朝的藩国朝鲜归顺后金 , 导致明朝失去盟友 , 只能孤军作战 。

清朝|孔有德为何两次被满清封王,原来他送了皇太极一样重要东西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皇太极剧照)
由于孔有德为后金攻打明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 皇太极在登基称帝后 , 便将他封为恭顺王 。分页标题
皇太极之所以厚待孔有德 , 除了孔有德能征善战 , 还有个原因 , 就是让明将看到他对降将的厚遇 。并且 , 他还让孔有德对明将多有劝进 , 以达到有更多的明将为他所用 。
清军入关后 , 孔有德不仅积极参与围剿李自成和张献忠 , 还对各地抗清斗争血腥镇压 。
为了攻打南明政权 , 清廷将孔有德改封为定南王 , 让他率军2万驻守广西 。
封官进爵 , 又深得清廷重视的孔有德为报君恩 , 在对南明武装力量进攻时 , 更是勇不可当 。很快 , 他便将广西几乎全境拿下 。南明重臣张同敞和靖江王朱亨歅等人被他俘虏后 , 更是被他残忍处死 。
在孔有德看来 , 此时他是朝廷重臣 , 又是一方藩王 , 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
为了显摆 , 孔有德不忘专门去了一趟山东曲阜 , 想以孔子后裔祭拜孔庙孔林 。
不曾想 , 他的汉奸行为 , 早就让孔氏宗人认为他有辱孔家门楣 。所以当孔有德表示想要入孔庙祭拜时 , 孔氏宗人紧闭大门 , 并对他大声叱骂 。另外 , 由于孔氏家族不承认他 , 所以孔家家谱里面也没有他的名字 。
【清朝|孔有德为何两次被满清封王,原来他送了皇太极一样重要东西】(参考史料:《清史稿》《明史·孔有德传》《明季稗史初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