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8年花了10多亿,广东这处矿山治理陷入两难



中国网|8年花了10多亿,广东这处矿山治理陷入两难
本文插图
大宝山已进行生态修复和即将进行生态修复的不同片区泾渭分明(8月4日无人机照片) 。 本报采访人员邓华摄
大宝山矿新山片区 , 横跨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与翁源县 , 三十余年的无序采矿 , 给这里留下了难以承受的生态破坏恶果 。
长达8年的艰难修复 , 高达10多亿元的治理费用 , 昔日满目苍夷的大地伤疤 , 终于逐渐“愈合” 。 然而 , 大宝山矿又面临新的难题:矿山修复如何平衡经济账和环保账 。
大宝山 , 山如其名 , 是广东省北部一座大型资源型矿山 , 褐铁、铜、硫等资源丰富 。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 , 周边长达三十余年的无序开采 , 导致地质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
与大宝山矿一尺之隔的新山片区 , 情况更加严重 , 民间非法滥采遗留下的尾矿渣 , 以及选矿废水经横石水河汇入北江 , 给下游清远、佛山、广州等地数千万人的饮水安全带来隐患 。
大宝山周边区域环境污染问题 , 引起中央、广东省层面的重视 。 2013年 , 广东省政府要求对大宝山矿区周边环境问题进行综合整治 。 原先就参与开采的省属国有企业——广东省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扛起这一责任 。
采访人员近日调研发现 , 大宝山矿区及周边区域 , 历史遗留问题已初步解决 。 矿区污染物得到有效收集 , 生态修复初见成效 , 下游河流水质改善明显 。
然而 , 部分环境隐患亟待重视 。 当年非法滥采遗留的上百条矿窿 , 大部分一到雨天 , 仍源源不断产生大量酸性废水 。
大大小小的环境问题治理 , 都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投入 。 “大宝山矿区周边环境治理 , 8年已累积花了10多亿元治理费 , 政府与企业大约三七开 。 ”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坦言 , 近几年行业不景气 , 企业负债率高 , 也不知道未来环保经费投入是否可持续 。
村干部舀上一瓶“黄水” , 去省里反映情况
大宝山矿位于广东省韶关南部深山 , 远看与南岭山脉诸峰并无二致 , 山脉延绵、森林繁茂 。
乘坐越野车 , 越过山脊 , 挺进翁源县铁龙镇新山片区深处 , 却是另一番景象 。 山脚下 , 约两个足球场大的“湖泊”旁 , 几条船正在清淤 , 一旁平整的土地上堆放着黄色的渣土 。
“这其实是一个污染性极强的巨型酸性废水收集库” , 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员工林文敬 , 指着“湖泊”说 , 这个几十米深的暗红色库区 , 不仅是过去大量采矿选矿废水的排放地 , 也是山体水土流失冲刷下来的泥沙收集库 。
“目前 , 酸水坑的水量仍在不停地增长 , 成为周围生态的威胁 。 ”林文敬说 。
循着水流的来源 , 往山上走 , 还能见到废弃的民间滥采矿窿 。 “金灿灿”的黄水 , 正从一洞口约火车头大小的矿窿里流出 , 汇聚成一股十多米的“小黄河” , 尽头则是因水土流失形成的高达数十米的陡坡悬崖 。
这是历史无序采矿留下的伤痛 。 上世纪80年代初 , 在“大矿大开、小矿小开、有水快流”的背景下 , 大宝山矿及周边出现大量无序、非法的民间滥采活动 。 最猖獗时 , 这类矿窿达到119条之多 , 选矿厂8个 , 洗矿点20多处 。 它们纵横交错像一座迷宫 , 工人潜入大山深处“掘金” 。
【中国网|8年花了10多亿,广东这处矿山治理陷入两难】白天 , 上百台挖掘机、运输车在矿区来回穿梭 , 到了晚上 , 矿区依旧灯火通明、一派繁忙 。 鼎盛时 , 上万人在这儿采矿、选矿、洗矿 。
2001年 ,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前往大宝山矿区实地调研发现 , 非法选矿厂、洗矿点不断增加 , 大多生产设施简陋 , 经营管理粗放 , 几乎没有污染治理举措 。 生产性废水随意外排 。 废渣大量堆积在矿区山坡、水沟及库坝上 。 外排废水中悬浮物、铜、铅、锌等多项指标严重超标 , 对曲江、翁源水系造成严重污染 。
一部分非法滥采者发了横财 , 环境破坏的恶果却由当地村民默默承受 。 常住人口400多的凉桥村 , 是离矿区最近的一个村庄 。 今年45岁的村民张清娴当年嫁过来时就发现 , 在这里种庄稼格外难 。 其他地方水稻亩产上千斤 , 在这里2亩地也才收400多斤 。 不仅水稻难种 , 花生等其他作物也几乎不挂果 。
更难的是吃水问题 , 守着一条横石水河 , 全家人却从不敢喝河里的水 。 “黄水混着泥巴 , 冲厕所都嫌脏 。 ”张清娴说 , 几十年来 , 家里喝水是靠一根细管 , 从高山深处引接而来 。
民意的沸腾在2005年达到顶点 。 有关大宝山附近的上坝村成“癌症村”的新闻铺天盖地 , 村民人心惶惶 。 隔壁凉桥村村支书何保芬 , 只能宽慰大家 , “不要怕 , 我家也在这里 。 ”
然而 , 时隔多年 , 回顾当年的经历 , 何保芬坦言 , 当时自己心里也没底 。 最难的时候 , 她干脆从河里装上一瓶“黄水” , 用手帕包着一抔被污染的黄土 , 同周边几个村的干部 , 一起上省里反映情况 。
村民的担忧不无道理 。 由于当地矿产开发长期存在废土废石露天存放、废水直接地表排放等问题 , 环境不断恶化 。 2000年初进行的监测显示 , 新山片区被污染土壤含铝超国家标准44倍 , 含镉超标12倍 。分页标题
非亲历者 , 不能体会矿山修复之难
2012年 , 广东省开展“三打两建”行动 , 大宝山矿区周边非法滥采得以控制 , 但遗留下来的酸性水、重金属污染等后遗症显现 。
为解决大宝山矿区及周边环境污染问题 , 2013年 , 按照广东省政府批示要求 , 有关部门开始对矿区及周边地区进行环境综合整治 。
非亲历者 , 不能体会矿山修复之难 。
与大宝山相邻的铁龙镇新山片区历史遗留矿山 , 是遭受破坏最严重的区域 。 如今 , 站在一期已修复的25公顷土地上 , 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环保部副部长陈涛感慨道:“别小看这片绿色 。 这是无数次试验失败后的成功 , 也是矿山的希望 。 ”
矿山修复 , 要跟土“较劲” 。 由于遗留矿山里存在大量酸性废水 , 导致植物根系很难生长 。 “一年绿两年黄三年死光光” , 是矿山生态修复的魔咒 。
陈涛和同事前往外地矿山考察 , 但无经验可循 。 最多的时候 , 17家公司在大宝山进行矿山修复试验 。 “看各家本事 , 哪家技术强 , 种的树苗能存活 , 能固水土 , 就选哪家 。 ”
广东桃林生态环境有限公司承担大宝山新山片区复绿 , 该公司总经理吴建强说 , 现在的技术是通过调控微生物群与控制产酸的微生物类群 , 重建一个人工或半人工的生态系统 , 用以稳定重金属 , 降低重金属迁移 。 施工成本也由原来的300元/平方米 , 降低至100元/平方米 。
“天天盯着天气看 。 要赶在下大雨前完成树苗种养 , 否则土质疏松 , 一下雨 , 种下的苗就要全亏了 。 ”吴建强说 。
如今 , 新山片区一期25公顷治理修复项目已完工 , 植被长势良好——乔木、灌木、草木、蕨类等30多种植物品种稳定存活 , 覆盖面积达到95%以上 。 二三四期共64公顷土地 , 也于今年3月份动工 , 预计2021年底前完成 。
复绿之外 , 矿山修复 , 重点在治水 。 矿区污染控制 , 枯水期没事 , 丰水期难办 。 陈涛介绍说 , 过去一下雨 , 矿窿酸水横流 , 加之雨水冲刷形成的泥土 , 汇入到拦泥水库 , 给下游污水处理带来巨大压力 。
“当地降雨丰富 , 每年有7个月的时间 , 较难控制污染 。 ”陈涛告诉采访人员 。
村民曾翘首以盼的污水处理厂 , 分别在2011年与2015年 , 完成一二期投产运行 。 如今 , 污水处理厂的总处理能力 , 达到每天6万立方米 , 极大减少了废水中的污染物 。
陈涛说 , 为了解决雨水流进李屋拦泥库 , 增加库内汇水面积的难题 , 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又投资6000万元 , 建设完成清污分流工程 , 每年减少约800万立方米清洁地表水汇入库内 , 从而减轻下游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 。
当地环境监测数据显示 , 自2017年以来 , 下游横石水河水质由原来的劣V类水 , 稳定达标Ⅲ类水标准 。
矿区污染物得到有效收集 , 生态复绿初见成效 。 而对大宝山矿生态修复者们来说 , 环保治理依旧是进行时 。 已废弃的矿窿 , 经雨水冲刷 , 带出酸水涌出 , 成为持续的污染源头 。 下游李屋拦泥库内的巨型酸水坑 , 依旧是个巨大的环境“包袱” 。
据林文敬介绍 , 1978年建成使用、库容约为1000万立方米的李屋拦泥库 , 早已达到库容极限 。 2005年加高扩容 , 但雨季带来的大量泥沙 , 又造成清腾出的库容再被填满 , 从而无法有效蓄水调洪 , “一旦废水外溢 , 将严重影响下游水生态安全 。 ”
如何建立环保投入机制是难题
据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 我国矿山生态修复历史欠账多、问题积累多、现实矛盾多 , 且面临“旧账”未还、又欠“新账”的问题 。
遥感调查监测数据显示 , 截至2018年底 , 全国矿山开采占用损毁土地约5400多万亩 。 其中 , 正在开采的矿山占用约2000多万亩 , 历史遗留矿山占用约3400多万亩 。
大宝山矿区生态修复之难、成本之高 , 是我国矿山生态修复的一个缩影 。 如何探索实践有效的矿山生态修复之路 , 仍值得思考 。
以大宝山矿为例 , 目前 , 最大的制约瓶颈是资金问题 。 广东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巫建平介绍 , 大宝山矿区及周边区域环境治理 , 投入已达10多亿元 , 企业投入至少占七成 。 在高负债情况下 , 企业坚持投入环保资金 。 “然而 , 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 , 如何兼顾经济效益 , 依旧困扰着我们 。 ”巫建平说 。
“不治理 , 环保达不到要求 , 企业可能直接被关停 。 但治理起来 , 成本又高于企业能承受的范围 。 ”陈涛说 , 以污水处理为例 , 污水处理费平均3元一吨 , 高峰时每天仅污水处理费就高达18万元 , 持续的治污投入给企业带来负担 。
有生态修复专家指出 , 目前 ,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财政 , 对矿区生态修复投入不足 , 市场化机制又尚未完全建立 , 缺乏激励社会资本投入的有效政策 , 资金问题已成为制约矿山生态修复的瓶颈 。
此外 , 有些废弃矿山在生态红线内 , 即使治理好了 , 也难产生收益 。 “投入资金修复矿区 , 但治理好了也无法开发建设 , 只能作为绿地景观加以保护 , 无法产生经济效益 。 ”陈涛说 。分页标题
矿区修复 , 技术上也面临难题 。 各地矿山修复 , 环境不同、条件各异 , 大多是摸着石头过河 , 成效至少也要几年后才能检验 。
此外 , 矿山修复、土壤修复行业鱼龙混杂 , 有些短期内见成效 , 时间一长 , 又回到老样子 。
除了财力支持外 , 部分专家建议采取“院地共治”模式 , 组织引导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 , 为地方治理修复矿区污染提供技术支持 。 同时 , 加强技术攻关 , 形成从源头到末端的污染综合防治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