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玻利瓦尔文丨AshuraSJ@bigfun社区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方舟里的玻利瓦尔是一个戏份并不太多的阵营;出身该势力的干员有杜宾、米格鲁、格雷伊和刻俄柏——全部是佩洛族(原型为犬类;卡缇也是佩洛族,但其出身为莱塔尼亚)。从“玻利瓦尔”名字就可以看出,这个势力的现实原型应该是拉丁美洲中部及北部诸国;如果将范围进一步细化,对应的是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厄瓜多尔、巴拿马、秘鲁及玻利维亚等地。玻利瓦尔这个名字,来源于政治家、革命家、思想家、军事家及拉丁美洲独立运动领袖——西蒙·玻利瓦尔(Simón Bolívar,1783-1830;全名为“西蒙·何塞·安东尼奥·德·拉·桑迪西玛·特里尼达·玻利瓦尔·伊·庞特·帕拉西奥斯·伊·布兰科”)。作为19世纪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的先驱,玻利瓦尔在拉丁美洲享有极高的声誉,被称为“南美洲的解放者”、“委内瑞拉国父”,其影响力直到当下仍有留存。西蒙·玻利瓦尔
文章图片
玻利瓦尔出身高贵,于1783年7月24日诞生于西班牙帝国新格拉纳达总督辖区加拉加斯市(今委内瑞拉首都加拉加斯)的一个带有西班牙人血统的贵族家庭,他的姓氏来自西班牙巴斯克地区的西奥尔特萨-玻利瓦尔。作为一个家里有矿(这是真的:玻利瓦尔的家业除了房产、制糖厂、呢绒商店、种植园之外,还有超过千余人的奴隶,甚至还有金矿)、前途大好的克里奥尔人(通常指出生于美洲而双亲是西班牙/葡萄牙人的白种人,即俗称的“拉美土生白人”;“克里奥尔”意为“混合”,克里奥尔语杂糅了法、西、葡、英等多种语言的词汇,使用非洲句法,如今被视为一门包含多种分支的独立语言),玻利瓦尔本能够继承优渥家产,成为西班牙帝国海外领土上的一名庄园主;但他最后走向了帝国立场的对立面——这其中既有其家境变迁的因素,更多也许是因为玻利瓦尔天生带有叛逆、执拗的性格特质。当双亲分别于1786和1792年去世后,玻利瓦尔成为了一名孤儿。他和兄弟姐妹们一同在亲戚家中生活,但玻利瓦尔一根筋的叛逆性格十分不讨人喜欢,为此他被家人送往军校接受军事训练。此后,玻利瓦尔辗转于多位老师门下,学习古典文学、语言学、数学、地理等知识;1799年,玻利瓦尔利用父母留下的遗产自费前往欧洲游学,并于1802年来到了法国。在这里,玻利瓦尔遇到了一生的偶像——拿破仑·波拿巴,后来甚至成为了拿破仑的随从官,参与了拿破仑的加冕典礼。当时的南美大陆暗流涌动,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大小起义层出不穷。早在1797年,玻利瓦尔以士官生身份加入阿拉瓜山谷的白人志愿营,目的就是为了镇压委内瑞拉的一场反抗西班牙的起义。随着战事的进行和见识的增长,玻利瓦尔逐渐萌生出反抗西班牙的想法;而就在1808年,玻利瓦尔迎来了一个契机:拿破仑入侵西班牙,并将其胞弟约瑟夫·波拿巴任命为西班牙政府首脑,以解除西班牙皇室实权的手段削弱了其对美洲殖民地的控制。玻利瓦尔遂利用此契机,开始秘密筹划推翻西班牙总督殖民统治的行动;不过他并未参与1810年4月19日的驱逐委内瑞拉西班牙总督事件,但在其后被选为执政委员会成员,并于当年6月被派往英国伦敦以寻求英国对委内瑞拉革命施以援手。停驻伦敦期间,玻利瓦尔等人会见了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先驱——弗朗西斯科·德·米兰达,并邀请米兰达回到委内瑞拉巩固革命政权。同年12月,玻利瓦尔和米兰达回国,着手筹划委内瑞拉的独立;次年7月,委内瑞拉革命议会通过独立宣言,委内瑞拉宣告独立,成立委内瑞拉第一共和国——不过就在1812年,由于地震、教会作妖以及西班牙殖民者的反扑等各种因素,米兰达不得不与西班牙人议和,第一共和国昙花一现,最终灭亡。分页标题#e#
文章图片
弗朗西斯科·德·米兰达(Francisco de Miranda,1750-1816),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先驱,和玻利瓦尔等人共同建立了委内瑞拉第一共和国,并担任委内瑞拉共和国军队最高统帅。在玻利瓦尔驻守的卡贝略港(这里是反抗军的军火来源)被西班牙人攻陷后,米兰达迫于形势而与西班牙人议和,却被玻利瓦尔等人视为背叛而加以军事审判,最后导致米兰达被西班牙人捕获并死于狱中不得不开始流亡生活的玻利瓦尔并没有灰心丧气——对于一个锲而不舍的人而言,逆境不会磨灭他的斗志,只会使其越挫越勇——他很快就设法重回到革命队伍中,并于1812年12月15日发表了著名的《卡塔赫纳宣言》。这份宣言对第一共和国灭亡的原因教训进行了总结,并结合当前局势对推翻西班牙殖民统治的战略进行了调整,号召动员广大被压迫的人民奋起反抗。同年的圣诞前夕,玻利瓦尔主动出击,在马格达莱纳河战役中大获全胜,此后一路势如破竹,于次年的8月解放了委内瑞拉首都加拉加斯,建立委内瑞拉第二共和国——不过此时的第二共和国仅仅占据了玻利瓦尔的西半部分(东半边是以圣地亚哥·马里尼奥为最高统帅的爱国军)。好景不长(考虑到拉丁美洲的魔幻程度,这样的转折在后文中还会出现多次),1814年拿破仑倒台被反法同盟流放到厄尔巴岛后,西班牙王室重新掌握权力,派出军队援助海外的殖民地。雪上加霜的是,由于第二共和国忽视了改善亚诺斯牧民生活条件这件事,导致亚诺斯牧民这支战斗力较强的骑兵部队反过来掀共和国的摊子;此外,第二共和国提出的释奴做法遭到克里奥尔贵族的拒绝,贵族们加强了对奴隶的镇压,反而激起了接连不断的奴隶起义。一连串的变故最终导致了第二共和国如昙花一现——1814年7月10日,西班牙殖民军攻进第二共和国的首都加拉加斯,第二共和国宣告灭亡。
文章图片
纵使二度流亡也没能使玻利瓦尔丧失信心。他于当年9月7日发布《告同胞书》(《卡鲁帕诺宣言》),在宣言中分析第二共和国的失败原因,并表示只要不停下来道路就会不断延伸,自己绝对不会停下(指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经历艰难的漂泊、四处写信、求助之后,玻利瓦尔于1815年9月6日发表了那封著名的《牙买加来信》,信中阐述了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产生的原因、当前独立运动的形势、此前的失败教训,并预测了拉丁美洲的未来,提出建立一个名为“哥伦比亚”的联合国家(也就是后来的大哥伦比亚共和国)。在那之后,玻利瓦尔得到了海地解放者亚历山大·佩蒂翁的支持与帮助,招募爱国军、游击队、亚诺斯牧民等各方势力,发动反攻,最终于1817年10月28日攻入安戈斯图拉,建立委内瑞拉第三共和国(1819年正式宣告成立);玻利瓦尔亦因战功而被授予“最高元首”的称号。在亚诺斯牧民成为助力后,玻利瓦尔于1819年8月重返新格拉纳达,并于12月17日在安戈斯图拉召开国民议会,宣布解散委内瑞拉第三共和国、成立大哥伦比亚共和国;将殖民者彻底驱逐之后的1821年,在玻利瓦尔的倡议之下,新格拉纳达和委内瑞拉正式组成联盟,联合为大哥伦比亚共和国。
文章图片
1822年7月26日,玻利瓦尔与南美洲南部的解放者、担任秘鲁护国公的何塞·弗朗西斯科·德·圣马丁·马托拉斯(1778-1850)在瓜亚基尔会晤。然而这场南北双雄的会晤最终黯淡收场,二人几乎没能实现任何具有实质性的认同,仅仅在之后由玻利瓦尔领导南方军队继续抗争。这次会晤之后,圣马丁更是直接辞去了一切职务,远走欧洲,留下无尽的谜团到了这里,玻利瓦尔的毕生夙愿应该算是实现了——才怪。作为魔幻现实主义的发源地,拉丁美洲自然不会让玻利瓦尔这样的理想主义者如愿以偿。起初,国民议会规定大哥伦比亚由昆迪纳马卡、委内瑞拉和圭多三部分组成,各自的首领均出任大哥伦比亚共和国的副总统;但实际上由于各种现实因素的影响,实际上共和国的正副总统只有玻利瓦尔及其副手弗朗西斯科·德保拉·桑坦德尔二人;而由于玻利瓦尔自身羡慕西式自由民主独立,却又顽固地坚信西班牙殖民过的美洲是“无知、暴政和邪恶的三重轭”、认为“(社会)应当掌握在有力的手中”这样的矛盾性,导致共和国名义上是“民主共和”,实际上却带有极为浓厚的中央集权专权气息;此外,构成共和国的三大部分彼此矛盾不断——尤其是委内瑞拉,这部分长期被西班牙所殖民,深受自由主义的影响,因而对共和国的中央集权制十分排斥;包括玻利瓦尔昔日的同僚、亚诺斯牧民军的统帅、委内瑞拉地方领导人何塞·安东尼奥·派斯·埃雷拉,也开始公开反对主张中央集权的共和国宪法。分页标题#e#
文章图片
何塞·安东尼奥·派斯·埃雷拉(José Antonio Páez Herrera,1790-1873),玻利瓦尔的同志,但在后来领导委内瑞拉分裂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派斯的独大是拉丁美洲近代历史上非常典型的现象,具体会在下文进行阐述到1826年的时候,委内瑞拉已经濒临退出大哥伦比亚共和国的边缘,更是在派斯将军的率领下爆发了反对政府的动乱。虽然玻利瓦尔在其后与委内瑞拉独立派达成了妥协,但人们都很清楚一时的妥协根本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而且玻利瓦尔与派斯达成了一致,却又和自己的副手桑坦德尔彻底决裂。1828年,矛盾进一步激化,在重新制宪的奥卡尼亚国民大会上,议员分化为支持中央集权制的玻利瓦尔派和支持联邦制的桑坦德尔派,最终双方不欢而散。这次失败的制宪会议刺激了玻利瓦尔,导致他于8月27日颁布了一部独裁组织法,宣布废除副总统、自己担任独裁者——这件事最终导致了当年9月份发生的刺杀玻利瓦尔未遂的“九月密谋”,以及联邦派之后的叛乱。其后在与秘鲁的战争、派斯于1829年背信弃义分裂大哥伦比亚等一系列阴谋与背叛的袭击下,心力交瘁的玻利瓦尔痛苦地发出了“美洲没有信义”的感叹,于1830年心如死灰地辞去大哥伦比亚总统一职。同年,大哥伦比亚共和国正式解散,心灰意冷的玻利瓦尔意欲远走欧洲,却最终于当年的12月17日因肺结核而在一个小种植园里去世,享年47岁。第二年(1831),哥伦比亚及巴拿马地区改名新格拉纳达共和国,彻底抹去了玻利瓦尔曾经畅想过的理想国家的最后一点痕迹。
文章图片
1830年12月17日,玻利瓦尔因肺结核去世。临终前,他的医生惊讶地发现这位“解放者”身上的衬衫早已破旧的不成样子,玻利瓦尔的一名追随者连忙拿出自己的一件干净衬衫给他换上——这位曾经一度家财万贯、衣食不愁的理想主义者,为自己的“理想国”耗尽了心力,最后穿着别人的衬衫离开了这个世界。
文章图片
玻利瓦尔雕像,位于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的玻利瓦尔广场玻利瓦尔是一个悲剧的理想主义者,他和他构想的国家几乎在同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这并不代表他的影响力就此断绝。他的名字,连带着他的政治 遗产,在后世被出于各种目的而使用:1976年,委内瑞拉提出了一个“向拉丁美洲一体化的倡导者、全洲性和世界国际组织的建立方案的拟定者——西蒙·玻利瓦尔致敬”的倡议,被联合国大会一直通过;1986年,美洲国家组织常设理事会将每年的7月24日(玻利瓦尔的生日)定为“西蒙·玻利瓦尔日”。而委内瑞拉前总统乌戈·拉斐尔·查韦斯·弗里亚斯(Hugo Rafael Chávez Frías,1954-2013)更是玻利瓦尔的狂热脑残粉,各种事都要安个玻利瓦尔的名头——其中最著名的,大概就是在1999年将委内瑞拉的全称改为“委内瑞拉玻利瓦尔共和国”,以及在2012年“西蒙·玻利瓦尔日”公布了玻利瓦尔的复原造型;此外,该国的货币名称即为“玻利瓦尔”、国礼为“玻利瓦尔剑”(的复制品),2014年中国国家主席访问委内瑞拉的时候还获赠了一把。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2012年7月24日,时任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向人们展示电脑复原的玻利瓦尔画像说了这么多,可以看出玻利瓦尔身后的影响力之大;但是这进一步凸显出了一种讽刺之感——在生前被称为“解放者”的玻利瓦尔,最终在政治上以失败告终;这样一个政治上的失败者的名字,却被后世被无数政客不分场合的加以利用,倒是十分具有魔幻现实主义的特点。方舟中以“玻利瓦尔”来对这个阵营进行命名,不单只是对这位伟人的尊重,更多的也是映射了原型地区的混乱动荡现状。在本次的“午间逸话”中,杜宾提到玻利瓦尔有三股势力,分别是由莱塔尼亚扶持的傀儡政府、议会分化的自治政府和反抗军。一方面,这一点对应大哥伦比亚共和国成立后的三个组成部分:昆迪纳马卡、委内瑞拉和圭多;而在另一方面,这一点也隐含了殖民者离开美洲前的局势——另外两部分放在后面再提,这里先对“莱塔尼亚扶持的傀儡政府”相关内容进行一下解释。分页标题#e#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毫无疑问,“莱塔尼亚掌握的傀儡政府”单就性质上而言指的是西班牙殖民政府。西班牙王室将本国的中央集权制度大部分都搬到了殖民地,将自己在美洲的殖民地划分为新西班牙、秘鲁、新格拉纳达和拉普拉塔四大区域,每个区域由一名总督(另一个直截了当的翻译是“副王”)管辖。每个总督区的总督到达管辖区时,都会举办与宗主国君主近乎同等规格的欢迎仪式,并修建规模宏大的总督府;在总督之下,还会设立检审法院管辖的区、省二级行政规划,以及省以下的独立性较强的市镇。就整个结构而言,殖民地本身已经与宗主国的结构相差不大。
文章图片
西班牙殖民帝国示意图。红色区域即为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至于为什么是“莱塔尼亚”这个阵营,一定程度上可能与西班牙本身的王朝更迭有关:“莱塔尼亚”这个名字在现实中是奥匈帝国的领土,而统治奥匈帝国的是起源自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在1700年以前,西班牙的统治者是与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同出一宗的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换句话说,西班牙以前曾是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土(虽然在1700年以后是波旁王朝的地盘)。为什么在方舟世界里,哥伦比亚和玻利瓦尔之间会发生冲突?这就得明确一下“哥伦比亚”名称的由来和具体的指代事物。想必很多玩家都知道,“哥伦比亚”在游戏里指的是美国。不过游戏内作为美国代称的“哥伦比亚”,其实并不是一个美国或北美独有的名词;历史上存在的大哥伦比亚、乃至如今的独立国家哥伦比亚,都使用过Columbia这个词。这个词本身是在“Columbus”这个词后加上“-ia”的后缀组成,意思是“哥伦布的土地”——老流氓哥伦布的事迹想必大家应该并不陌生,他发现的“新大陆”被认为是指“美洲”,而非“美国”,因而“哥伦比亚”实际上指的也是整个美洲(更何况哥伦布到达的地区和北美大陆基本没关系——这也是为什么西班牙的殖民范围主要分布在南美洲)。美国使用“哥伦比亚”这个称呼,还是在18世纪殖民地时期就有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创作于1798年的歌曲《万岁,哥伦比亚》(Hail Columbia),但是这倒也并不能算是美国独占的称呼;游戏内以这个称呼来命名以美国为原型的阵营,则与美国的领土扩张有一定的渊源。
文章图片
《HailColumbia》美利坚合众国作为一个融合了多国人口、形成独特民族文化的国家,因其特殊的被殖民经历,从诞生之初就有着强烈的领土意识——不仅表现在强烈的保有现有领土的观念,还有极强的对外扩张倾向。这种倾向虽然直到19世纪后期才逐渐上头,但在此前其实就一直有所体现,从法国手中夺取路易斯安那、与西班牙交战夺取佛罗里达、西进运动等,都是这种扩张倾向的具体案例;而一个代表性的集中体现美国外交、领土主张的文件(或者思想),就是于1823年由时任美国总统詹姆斯·门罗提出的“门罗宣言”。
文章图片
詹姆斯·门罗(James Monroe,1758-1831),美国第5任总统。由其演讲而凝练出的“门罗主义”,至今仍然是美国对拉美政策的重要参考在历史教材上,很多有关美洲历史的部分都会提到一句话——“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America for the Americans)。这句话被视为是美洲殖民地人民意图推翻殖民统治、追求自由的呼声;实际上,这句话就出自门罗在1823年发表的国情咨文演讲。当时,拉丁美洲各地的独立浪潮声势愈烈,西班牙殖民帝国日渐呈现出日薄西山之势,其统辖的墨西哥、秘鲁、委内瑞拉、阿根廷等地都先后独立;彼时欧洲其他势力也不老实,“神圣同盟”企图在拉美独立运动里插一杠,俄国意欲扩张其北美西北海岸的殖民势力,英国则出于在拉美的巨大商业利益,谋划着在中南美地区扩张势力范围——各个国家摆明了趁你病要你命,都想着痛打西班牙这只落水狗。1823年,英国外交大臣乔治·坎宁偷偷找到了美国总统詹姆斯·门罗,提出英美两国结盟背刺西班牙,联合发表宣言干预拉美事务,从而把欧陆“神圣同盟”隔开。门罗在得知消息后召开秘密会议,邀请前总统托马斯·杰斐逊(第3任总统)、詹姆斯·麦迪逊(第4任总统)出席。两位前总统都表示赞同于英国佬一同行动,但时任国务卿约翰·昆西·亚当斯(也就是后来的第6任总统)反对这一做法,主张单独行动以避免欧洲势力干涉美洲事务;分页标题#e#
文章图片
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1743-1826),美国第3任总统,与本杰明·富兰克林、开国总统乔治·华盛顿合称为“美利坚开国三杰”。杰斐逊将前任总统华盛顿制定的“孤立主义”方针发扬光大,进一步确立了此后延续数个世纪的单边主义外交政策
文章图片
詹姆斯·麦迪逊(James Madison,1751-1836),美国第4任总统,被尊为“美国宪法之父”。他在任期间提出的“美国必须控制整个北美洲大陆”被后世称为“命定扩张论”或“昭昭天命”(Manifest Destiny),被认为是美国在北美大陆对外扩张政策的基础
文章图片
约翰·昆西·亚当斯(John Quincy Adams,1767-1848),美国第六任总统。在担任门罗的国务卿时期,亚当斯设法从西班牙手中拿到了佛罗里达,并在继任总统后发展了门罗总统的“门罗主义”;同时他也是唯一一位当选美国众议员的卸任总统最终,门罗在斟酌之后选择了亚当斯的方案,单独承认了拉美诸国的独立国家地位,并于当年对国会发表的国情咨文中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决不允许欧洲列强干涉西半球的事务”、“要把欧洲列强的势力从美洲大陆赶出去,不允许它们对我们各国事务进行干涉”、“在已经获得,并维持自由独立情况下的美洲大陆各国,今后不得被任何欧洲列强当做将来的殖民对象”等观点。这些观点经过提炼后,可得出“反对欧洲各国在西半球开展殖民活动”、“要求欧洲各国不得干涉美洲事务”和“美国保证不干涉包括殖民地在内的欧洲国家事务”这三大点,即著名的“门罗主义”。就当时来看,门罗主义对拉美各国而言无疑是一剂强心剂;但随着时间一长,门罗主义被赋上了其他的含义,美利坚的狐狸尾巴就藏不住了——这个巨大的陷阱,就隐藏在“门罗主义”中最具代表性的那句“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America for the Americans)里:在英语中,“America”既有“美洲”之意,又有“美国”之意;而在美式英语的常用语境里,“America”指的只是“美国”——换句话说,门罗的这句话在“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之外,还有一层理解,就是“美洲是美国人的美洲”——我想这么说,各位应该就懂的差不多了。显而易见,美国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文字游戏;很快的,“门罗主义”就迎来了它的实践机会。19世纪末,美国已发展进入到帝国主义扩张阶段,彼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急需大量的生产原料;但当美国摩拳擦掌准备在世界上干一票大的时,却发现世界上能占的地都被各大殖民国家瓜分的差不多了;那些个殖民大头拳头一个个比砂锅还大,美国自己上去也是挨揍(具体结果可以参照1812年发生于美英两国之间的第二次独立战争,龙虾兵们于1814年8月24日直接攻入了美国首都华盛顿,把总统府一把火烧了,史称“华盛顿大火”。现在的“白宫”这个称呼,就是被毁的总统府在重新刷了一层白漆以后才出现的)。失望之余,美国突然想起来附近还有个半死不活的西班牙占了几块地盘(古巴、波多黎各、菲律宾),感到亦可赛艇的美国遂打算拿已经成为蛀牙的西班牙下手;恰好西班牙作死,在作为古巴支柱产业的糖业方面课重税,逼得古巴人民揭竿而起,西班牙殖民者则对反抗者施以苛烈的镇压。这么一来,美国媒体(大家都知道美国媒体是个什么德行,白的能说成黑的,煤球都能洗白)在报纸上大肆报道西班牙的“不人道行为”balabala,最后再来点不知是真是假的威胁行为(时任代理海军部长西奥多·罗斯福表示“这是西班牙人最严重的背信弃义”),美国就顺理成章的在1898年4月25日对西班牙宣战了(是不是很眼熟?)。分页标题#e#
文章图片
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1858-1919),美西战争时期任代理海军部长。这位老炮儿后来成为了美国第26任总统,头像被雕刻在四总统山上。哦对了,他还有个远房侄子,叫富兰克林·罗斯福——就是后来实行“罗斯福新政”的那位轮椅总统美国的宣战可以说是预谋已久,而西班牙做梦都想不到美国这是在玩真的。当时已是明日黄花的西班牙哪里是美利坚的对手,不到半年就被打成了西班,不得不在同年的8月12日请求停战议和。美西双方于12月10日在法国巴黎签订和约(20世纪以前资本主义国家的很多和约都喜欢在巴黎签订,大概这就是法国吧.jpg),后者宣布放弃古巴殖民地,承认古巴独立,并将关岛和波多黎各这两处殖民地割让给美国;此外还以$2000W为代价,将菲律宾群岛的主权转让给美国(这个价格看上去不大,但考虑到菲律宾群岛30W平方公里的面积,其实西班牙这笔并不算太亏——要知道俄国在1867年把151.9W平方公里的阿拉斯加卖给美国,只收了$750W,和“统统20块”没什么区别)。
文章图片
当然了,古巴独立只是一个幌子,实际上只是换个殖民者而已:1900年,时任总统威廉·麦金莱(William Mckinley,1843-1901)命令古巴议会以美国宪法为范本,起草新的古巴宪 法;次年,美国政府通过给军队拨款的《普拉特修正案》,要求古巴永远不能与第三国签署条约,同时必须使古巴政府的债务保持在政府正常收入所能偿还的能力范围之内;此外必须承认美国为了“保护古巴独立和维系民主自由”而行使的干涉古巴的权力,并提出要求古巴出售或租借土地给美国用于开矿或建立军事基地——非常标准的不平等条约。而后古巴又陷入了与美国扶持的傀儡政府的斗争,直到那两个男人的出现才最终扭转了古巴的殖民地状况,将其建立为一个独立的国家——不过那是20世纪中期的事了。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对,就是这两个男人在与西班牙的交锋中尝到甜头之后,美国自然将“门罗主义”奉若至宝。1904年,已经成为美国总统的西奥多·罗斯福对“门罗主义”进行了引申,即“大名鼎鼎”的“罗斯福推论”。“罗斯福推论”的内容并不算多,其核心就是对“门罗主义”进行进一步的扩大解读,提出“美国可以根据自己的逻辑、以任意方式干涉拉丁美洲事务”。这一推论充分体现出美利坚身为太平洋警察的良好自我认知,之后一直作为美国对拉美事务的外交方针被沿用;虽然在20世纪30年代被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一度叫停,改以与美洲各国和睦相处的“睦邻政策”,但在富兰克林·罗斯福之后这份推论又死灰复燃。根据不完全统计,美国自1846年起已有30余次介入拉丁美洲事务的军事行动,此外有记录的暗地或间接行为则有47次——还没包括那些没被披露的小动作(当然,这里面有1/3应该是针对卡斯特罗这个幸运EX的)。考虑到美利坚十处敲锣九处有它的旺盛精力,当前世界上的主要变故基本都能和它扯上关系,拉美当前一团乱麻的政治局势自然也少不了这位大爷;游戏里哥伦比亚和玻利瓦尔之间断断续续的摩擦,就是对这些或明或暗的政治手段的影射。讲完了傀儡政府,再来谈谈自治政府和反抗军。不同于前面提到的殖民问题,这两部分对应的是玻利瓦尔自身发展中的政治问题;这些政治因素或直接或间接的对社会各方面带来大小不一的影响,最终导致了游戏中玻利瓦尔动荡不安的社会现状。关于这部分内容,我们先把视野扩大到游戏中玻利瓦尔所指代的拉丁美洲各国。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玻利维亚在宣布独立后的74年里爆发60次革命;委内瑞拉在1830年以后的70年间爆发50次起义;哥伦比亚从1830年开始的70年内打了27次内战(2017年该国宣布停止最新的一次内战,而当时这场内战已持续52年);厄瓜多尔在1831-1845这14年间换了13个政府,几乎一年倒一个——这还没算稍微远一点的墨西哥:墨西哥在1821-1850年间一共换了50次政权,1824-1844年间发生了250次或成或败的军事政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从美国总统约翰·昆西·亚当斯说过的一段话中可以窥见一二:“我衷心祝愿他们的事业。但我过去看不到、现在还丝毫看不到他们将建立自由政府制度的前景……在他们所有尚处于萌芽状态的原则中充满着内部的纷争。”亚当斯准确的预测了拉美未来将会被内部纷争所撕裂的局势,同时也暴露出拉美政治从最初就存在的一个问题:政治和军事相互掣肘,最后相互反噬。早在玻利瓦尔还在为貌合神离的大哥伦比亚共和国劳心劳神之时,他就感叹“拉丁美洲是难以统治的……(革命果实)必然会落入一伙放荡不羁的暴徒手中;随后就再次落到那些不同肤色和种族、而且出身低微的暴君统治之下……(最终)返回一种原始的混乱”——与其说是一语成谶,不如说玻利瓦尔是对他生前就已存在的痼疾无可奈何:玻利瓦尔本人坚信中央集权是将松散的拉美各区域联系起来的唯一手段,而他的副手桑坦德尔却是坚定不移的联邦制拥趸,军事实力强大、在委内瑞拉影响力极大的佩斯则一直吵着要实行邦联制。玻利瓦尔在世时尚且能以崇高的个人威望来将这些问题压下去;但当他一离世,问题重重的大哥伦比亚就于顷刻间土崩瓦解。失去玻利瓦尔的拉美进入到一个混乱不堪的动荡时代,即“考迪罗”时代。“考迪罗”出自西班牙语Caudillo,原意为“首领”、“头领”,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拉美特有的大地主、军阀、教会这政军教三位一体的独裁者及制度的独有代称。“考迪罗”得势的原因,在于最初的拉美独立运动中他们出力良多,凭借着雄厚的资产组建了规模较大的军队,从而使其在独立进程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在独立后成为新政权的大佬——通俗来理解,就是地头蛇凭借着钱拿到了枪杆子,从而在开会时能一言不合就拔枪。前文提到的桑坦德尔和佩斯,就是这种“考迪罗”的典例;他们在自己统治范围内有极大的利益需求,而一旦中央集权制度实行后就必然会极大损伤其个人利益,因此他们才竭尽全力拆玻利瓦尔的台。其实严格来说,“考迪罗”也是西班牙殖民统治下产生的畸形产物:西班牙在拉美的殖民统治建立在封建庄园式的经济制度上,这种封闭性极强的庄园经济使得各庄园主几乎关上门就是土皇帝,在本质上与封建主没什么区别;西班牙在殖民地的原料掠夺全部交由军队来完成,长期的军人统治在拉美人民心中逐渐留下“这是正常的行为”的印象,在思想上为日后“考迪罗”的形成做好了铺垫;殖民者不可能全部从本国派遣军队前往殖民地,势必会在当地招募大量的本土军官,而有钱有权的庄园主就成为他们优先招募的对象。这样一来,地主们就拿到了枪杆子,在动乱之时得以割据一方,成为兴风作浪的军阀“考迪罗”。这样的“考迪罗”在后来的拉美各国屡见不鲜,而他们的存在意味着拉美政治压根就不可能正常化:在军事上面占据优势的军阀“考迪罗”凭借着枪杆子,或是自己推翻政府上台建立军政府,或是躲在背后暗中操纵政坛、主导政府的废立;而一旦出现了一个新的能够推翻现有“考迪罗”的势力,这个势力又会在权力的驱动下转化为新的“考迪罗”,继续延续那个死循环。虽然在20世纪以后,民主浪潮的兴起使得“考迪罗”逐渐隐匿并少被提起,但这种制度却成为了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始终笼罩在拉美各国——仿照西方的政治制度就是个笑话,军队头子不爽了直接发动兵变,政府那帮穷酸文人、手下的兵士根本一文不值;推翻政府后,军队要么自己上位、要么又当又立扶持一个新政府——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才是最重要的。分页标题#e#
文章图片
结合现实状况而言,这几乎是一个根本无法破解的死局,就如同“向前走”剧情里杜宾说的那样,“反抗军和政府都是一样的”。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没有稳定的政治条件,自然也就无法建立一个安稳的社会;肉食者们忙着争 权夺利,谁还会管布衣者生活得好不好?——这一点在其他玻利瓦尔出身干员身上也有所体现:干员格雷伊出生于玻利瓦尔某城。格雷伊的父亲为当地工人;母亲于当地福利院工作,且身体状况不佳。格雷伊的双亲收入不高,家境勉强温饱。(格雷伊档案资料一)由于生活贫困,且居住地区时常缺电,格雷伊曾尝试收集冶炼厂附近废弃的源石碎块,将他们残余的能量集中在法杖上,当成临时的电灯。(格雷伊档案资料二)这可不是什么虚构的情节——2019年3月,委内瑞拉电力系统出现故障(委内瑞拉官方的说法是“遭受电磁攻击”和“水电站遭到国内反对派蓄意破坏”),全国23个州有18个全部停电,72小时后仍未恢复,导致委内瑞拉全国数次停工停学;同年6月,阿根廷和乌拉圭边境的电力供应交互系统发生故障,导致两国大规模停电,超过4800万人受到影响,甚至在其后还波及到了巴拉圭、巴西南部以及智利的部分城市。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2019年6月南美五国大规模停电后的外媒报道首先先不论真假不明(但十有八九是真)的“某国发动电磁攻击”这一说法,几个加在一起占了南美洲面积1/3的国家竟然会出现极大面积的断电事故,而且还无法在第一时间进行恢复,这就很明显的暴露出了问题——居民的日常用电保障都如此缺乏,那也就不要对其他方面有太多指望了;而人是会选择环境的,环境不行,居民就会主动去寻找更好的生活环境——你看,加勒比海和墨西哥湾对面不就是么?长此以往,以各种方式迁往美国的拉美裔移民不断增多,成为美国社会人口的重要构成部分。截止至2019年1月,美国的人口结构中有62.1%为非拉美裔白人,紧随其后的就是占17.4%的拉美裔、13.2%的非洲裔和5.4%的亚裔——游戏中成为各位博士公招噩梦之一的干员米格鲁,其家庭由玻利瓦尔移民至哥伦比亚,对应的就是这个现象。
文章图片
种种光怪陆离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现象,导致了拉丁美洲各国成为一块令人迷惑的区域——你很难相信有些事竟然会发生在21世纪的今天。而这所有的一切,反过来又成为了文学创作的灵感来源,使得魔幻现实主义在这片土地独特而又茁壮地发展,让拉美文学成为世界文学中的一朵奇葩——到目前为止,拉丁美洲一共出现了7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其中巴勃罗·聂鲁达、加西亚·马尔克斯都是人们并不陌生的名字。
文章图片
巴勃罗·聂鲁达(PabloNeruda,1904-1973),智利诗人,代表作《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诗歌总集》
文章图片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 José de la Concordia García Márquez,1927-2014),哥伦比亚作家,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霍乱时期的爱情》、《百年孤独》、《迷宫中的将军》有人采访马尔克斯提到,他的读者总是对他书中的奇幻故事感到趣味盎然,却并不知道这些事出自现实。马尔克斯则感叹道:“那一定是他们的理性主义妨碍他们看到这些……拉丁美洲的日常生活告诉我们,现实中充满了奇特的事物”、“看上去是魔幻的东西,实际上是拉丁美洲现实的特征。我们每前进一步,都会遇到对属于其他文化的读者来说似乎是神奇的事情,而对我们来讲则是每天的现实”——离奇魔幻的社会现实反映到文艺作品里,最终又以一种离谱但又不脱离现实的方式展现了这片土地的现状;这一点,在方舟里的玻利瓦尔也是有所体现的。分页标题#e#
文章图片
马尔克斯在自己的作品《迷宫中的将军》中,将玻利瓦尔这位南美解放者描述为一个在苦痛中挣扎的普通中年男子:这位伟人曾经把数以万计的人从殖民者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却在生前饱受孤独、失望、痛苦和回忆的折磨;理想的幻灭带来难以言表的沮丧绝望,疾病和噩梦如影子般缠绕着他。往日的荣光随如烟岁月一同消散而去,留给他的仅仅只有令人心碎的黯淡现实。玻利瓦尔原本意欲继续往前摸索行走,却发现自己如同被树根紧紧缠绕一般,再也无法挣脱开来——这片土地上的所有人都无法逃离被它束缚的命运,即使自认走的再远,也不过是在一个错综复杂的迷宫里摸瞎打转。这一点,和杜宾所经历的过往是一致的。在玻利瓦尔这片混乱的土地,理想主义者的热情终究会被各种方式磨灭,他们终究会失望离开;但是命运和现实并没有妥协之说,如同一个轮回一般,这片土地上的人最终还是会回到这里。只是,有的人再回来时已经失去了理想,继续在迷宫里打转;有些人则在和现实死磕、遍体鳞伤以后,仍然没有忘记以前的自己,纵使外表再如何坚硬,内心始终炽热如火。——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来源:(逸仙谈历史)
【】网址:/a/2020/0922/kd529497.html
标题: 设定|「明日方舟·考据向」阵营设定浅析·迷宫中的瞎子 玻利瓦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