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斩蛇起义”的刘邦,在芒砀山斩杀的那条白蛇究竟有多大?
刘邦从小就不喜欢读书 , 不过以他的家庭出身 , 恐怕家里也没什么钱供他上学 。所以 , 刘邦到了四十多岁还没什么出息 , 整天就是跟着一帮狐朋狗友到处瞎混 , 不从事田间劳作 , 也不积攒家业 , 经常惹是生非 。他最喜欢干的事就是喝酒泡妞 , 史记中说他:“好酒及色”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不过 , 刘邦这人还算聪明 , 虽然没什么大出息 , 但是在老家一带混得还不错 , 当了一个泗水亭长 , 负责治安缉盗一类的工作 。而且还有一帮弟兄跟着他 , 虽然也大都是些没怎么读过书的人 , 但后来他们个个都成了刘邦的得力干将 , 诸如樊哙、卢绾、周勃等 。
当岳父吕太公第一次见刘邦的时候 , 就觉得刘邦面相非凡 , 日后必贵不可言 , 便决定把贤惠漂亮的女儿吕雉嫁给他 。刘邦欣喜万分 , 不假思索的答应了 , 没想到打了半辈子的光棍 , 人到中年还能娶到老婆 。就这样 , 身为农村大龄青年的刘邦终于娶到老婆了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有一次 , 刘邦在街上真巧碰上了秦始皇出巡 , 看着声势浩大的队伍 , 前呼后拥的卫兵 , 以及豪华气派的仪仗 。刘邦羡慕不已 , 不禁的感叹道:“大丈夫就应该这样啊!”
后来 , 秦始皇昭告天下征集徭役到骊山修建皇陵 , 刘邦以亭长的身份押送沛县的徭役 。可是一路上逃的逃 , 死的死 , 再加上因各种原因耽误了时间 , 按照秦律规定 , 若是延误了徭役送达骊山的时间 , 必定重罪 , 再加上人数越来越少 , 因此就算到达了骊山 , 也是死罪难逃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所以 , 刘邦对着大伙说:“如今那么多人逃走了 , 我送其大家入咸阳也是死 , 不送也是死!与其这样 , 不如大家就此散了 , 各自逃命去吧!”剩下的人觉得刘邦是个明理仗义的人 , 就跟着他一起躲进芒砀山里 。
当刘邦带着大伙走在芒砀山中的时候 , 突然队伍中的一人惊恐的叫了起来:“吓…吓…吓死我了!”
众人纷纷看着他 , 问他怎么回事 。那人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前面有一条…大白蛇…挡在路中间 , 我们还是赶快绕道走吧!”
【楚汉|“斩蛇起义”的刘邦,在芒砀山斩杀的那条白蛇究竟有多大?】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正巧刘邦喝了不少酒 , 酒劲还没散去 , 顿时拔剑而起 , 大声喝道:“男子汉大丈夫顶天立地 , 岂能被区区一条蛇吓住?大家往后退 , 看我怎么斩杀它!”话一说完 , 刘邦就持着剑孤身一个人冲到了前面 。果不其然 , 一条白蛇懒洋洋的躺在路中间 , 挡住了去路 。刘邦挥起手中的剑朝白蛇砍去 , 瞬间一条巨大的白蛇被砍成了两段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不一会儿 , 刘邦醉得倒下睡着了 。当后面的人赶到斩蛇的地方时 , 看见一个老太太在路边放声啼哭 。大家就询问原因 , 老太太痛哭着说:“我的儿子白帝之子 , 变成蛇横在路上 , 被赤帝之子杀了” 。大家都觉得这老太太在胡说八道 , 想打她 , 可是老太太突然间就不见了 。
当刘邦醒过来的时候 , 大家把这情况一五一十的告诉了他 。刘邦心里很高兴 , 顿生自豪感 , 跟随他的人也越来越敬畏他 , 这就是刘邦的斩蛇起义 。分页标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一个四十多岁还在打光棍的穷小子 , 就这样瞬间成为了赤帝之子 , 角色转换确实有点快 , 不过秦汉时期的人们大都相信这一套 , 他们认为刘邦是受天命斩杀白帝之子白蛇的 , 所以跟着刘邦心里顿时觉得有希望了 。随着刘邦斩蛇之事的传开 , 刘邦的威望逐渐立了起来 , 投奔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虽然刘邦斩白蛇这件事 , 在我们今天看来有点夸张离谱 , 或许刘邦只是斩杀一条很小的蛇 , 然后包装演绎成斩杀了一条巨蛇 , 并把自己塑造成赤帝之子 。为何刘邦要费尽心思这样做呢?
其实很简单 , 刘邦之前的皇帝要么是贵族正统出身 , 要么是有着极好的社会声望 。而刘邦出身低微 , 而且祖上都是一穷二白的农民 , 这样一个人突然成为了全天下身份最尊贵的皇帝 , 难免让人心存邪念 。若天下人人都如此 , 那还怎么安定人心 , 统治天下?所以 , 刘邦为了显示自己的正统性 , 就只好做了些包装 , 提高自己的身份!
- 诸子百家|信不信由你:孔子作谶语,刘邦得天下
- 楚汉,君王皇帝|非嫡非长的刘彻被汉景帝立为太子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权力斗争?
- 楚汉|"时将乱矣,天下英雄无过曹操",东汉戏精曹操的狡猾套路
- 楚汉|《二十四孝》记载中唯一的皇帝——孝文帝
- 楚汉|真仁还是假义?透过历史,让我们一看东汉陶谦的真面目
- 楚汉|灭掉袁氏家族后,曹操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大本营搬到邺城?
- 楚汉|揭秘东汉最能忍的完美皇后邓綏:高情商打造华丽人生
- 楚汉|项羽乌江自刎后,他手下的“五虎将”结局如何?
- 楚汉|刘邦提出再封六国,为什么张良断然拒绝?
- 楚汉|历史上谋朝篡位的人那么多,为什么我们只对司马氏篡位耿耿于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