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可以说,唐朝在中国古代享有盛誉。此外,在289年的发展过程中,唐朝经济发展迅速,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也相当融洽。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是一个万民服务的繁荣国家。这一时期,唐太宗李世民甚至被少数民族称为“天可汗”。当时的吐蕃,南诏和回鹘,以及突厥斯坦等西域国家,都与大唐有着非常友好的交往,堪称历代效仿的典范。755年,时任范阳,河东,平陆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发动起义,拉开了当地割据势力与唐朝中央政权战争的序幕。安禄山和他的搭档史思明都是胡人。深知唐朝腐败,统治软弱的安禄山,早就有灭唐的想法。经过十几年的准备,安禄山对灭唐大有信心。一切准备就绪后,他以奉密旨讨伐杨国忠为由,毅然以15万雇佣兵反唐。之后,叛军如洪水般横扫河北,一路杀向洛阳。此时的唐朝,早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多年的腐朽统治,让唐军毫无还手之力,洛阳很快就落入盗贼之手。次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建立大燕政权。在此期间,唐军虽仍在抵抗,但面对敌人的猛烈攻势仍无能为力,紧接着潼关失守,叛军一路畅通无阻地逼近长安。然而,轻松的胜利却让叛军有些忘乎所以,激化了内部矛盾。757年,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杀害。后来,安庆绪继位。然而,人多势众的史思明不服从他的命令,安氏集团分崩离析。同年,唐军从河西,龙游,安西,北庭等地调集兵马十余万,又向回鹘借兵四千。肃宗任命其子为兵马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率领唐军进入长安,一举夺取城池。三镇使者为李宝臣,田成嗣,李怀贤。这三人都是安史之乱的投降将领。他们每个人都有强兵。他们表面上投降朝廷,实际上却我行我素,连赋税都不缴。此外,节度使一职也是父子先后或由部下设立的。唐朝中央政府只能默默承认,无权更改。经过唐军的努力平乱,没多久,这股势力就被消灭了,斩藩成功的日子指日可待。然而,在即将获胜之时,唐德宗对诸侯大臣的奖惩掌握得并不好,大臣的功过奖惩也不明确。最终,吕龙和承德镇节度使不满,再次勾结在一起,实施叛乱。同时,叛军还推举驻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为首领。李希烈自称“天下元帅”,变得妄自尊大,造反诸侯国。783年,曾被德宗派去镇压诸侯叛乱的靖远兵经长安哗变,长矛直指长安城。唐德宗只能投靠奉天。朱北在长安称帝,作为新主人。他的国号是“秦”,后来改为“汉”。873年,关东地区接连发生旱灾。农田没有收割。人民的生活极其困难。人们只能用树叶撞击,饥荒普遍存在。很苦。但此时的唐朝统治者不仅不体恤民情,反而催促百姓征税。人们被逼得走投无路。最终,农民起义军王献之率领数千农民揭幕起义。次年,王献之攻占部分州县,起义军由数千人上升到数万人。此时,黄巢率千人在山东起义,与王献之合作,组建了一支规模更大的农民起义军。王献之,黄巢率领起义军攻打数座城池,令唐朝政府十分惶恐。为了阻止起义军西进,唐政府派出重兵进驻潼关。但起义军并未前往潼关,而是避开重兵,南下攻打唐州,邓州等地,将唐军打得前仰后合。后来,王献之不幸被敌人杀害,黄巢则被推举为王,建立了统一的领导政权,带领部下继续战争。当起义军北伐受挫时,黄巢调整战线,挺进江南,先后拿下建州,福州等地。接下来,黄巢帅率军攻占广州城,俘虏了地方节度使。起义军在广州整编后,决定再次北伐。880年12月,起义军从洛阳打到潼关,到达长安城。唐婷得知这一消息后,一片混乱。宰相自杀,皇帝出逃,长安城交给起义大军。黄巢攻入长安后,建立农民政权,国号“大齐”。次年3月,唐熙宗调集军队围攻长安城,黄巢主动撤退。后来,黄巢察觉唐军入城后出现混乱,于是决定再次进攻长安。但最终起义军仍在唐军的反复围剿下,粮草极度匮乏。甚至,它只能用树皮养活自己,无力战斗。最终被唐骏全军覆没。901年,唐朝出现了两股势力,暗中密谋篡权夺位。这两股势力分别是宦官韩全海与李茂贞勾结,宰相崔寅与朱全忠勾结。这四个人心里各有自己的如意算盘。朱全忠想迁都洛阳,李茂贞想去凤翔。都有抱天子以使诸侯的思想。为了自救,李茂珍将自己的“搭档”韩全海和其他70多名太监一起杀死,与朱全忠达成和解,并将唐昭宗送给朱全忠。这样,昭宗才能回到长安。朱全忠还将藩镇割据的责任推给宦官,将他们杀害。大屠杀造成数百人死亡,唐朝宦官受到致命打击。叛兵是唐代割据的特点。所谓“帝长安,卫伏雅君”,张国刚在《唐代军区研究》一书中提到,军区动乱有四个特点:封闭,霸凌,抗暴,谋利。赵翼甚至说:“秦汉六朝以来,有乱无乱,唐中叶以后,方镇兵变将比。”黄巢农民起义把唐朝腐败的统治摆上了台面。众所周知,当时的唐朝实行均田制。相对而言,社会矛盾仍能得到缓解。虽然均田制不能与今天的土改相提并论,但至少贫苦农民还能分得一片属于自己的土地,可以耕种,生活。但唐玄宗在位时,废除了均田制,改为实行募兵制。也正是因为这种体制,官兵紧密团结在一起,军队与地方经济也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加之晚唐宦官势力逐渐扩大,宦官与地方使臣勾结,使得武装割据愈演愈烈,成为中央难以根除的顽疾。中央的腐败统治使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困难,这就催生了农民起义。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文章分类|历史奇闻文章字数|4041字,阅读约9分钟唐朝是继隋朝之后统一的中原王朝,共设21位皇帝,享国289年。可以说,当时的唐朝,经济发展环境相对稳定,基本上,很少有外敌入侵。分页标题#e#
文章图片
那么,就有一个问题,如此强大的唐朝为何最终灭亡?答案是“内乱”!唐中后期共经历了六次内乱,每次都消耗了大量的国力,最终将唐朝推向了灭亡。
文章图片
第一次内乱是唐玄宗年间的安史之乱。唐玄宗逃到四川,愤然随军杀死奸臣杨国忠,逼死了自己心爱的公主杨玉环。唐玄宗也被迫宣布退位,由太子唐肃宗继位。此时,长安已落入叛军之手。
文章图片
直到763年,持续了7年多的内乱才结束。内乱对唐朝的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全国家庭户数从890万户下降到190万户。人民生活极其悲惨,人口萧条,生活困苦,甚至出现了“以纸为衣”的悲惨面貌。杜甫甚至有诗说:寂寞天宝后,园庐惟藜蒿;我百余家,百废待兴。可以说,从安史之乱开始,唐朝就由盛而衰。
文章图片
第二次内乱是唐岱宗年间的“和硕三镇”。安史之乱后,唐朝幸存了下来。唐岱宗瓜分河北地区,也正是因为如此,前安史之乱的投降变成了中央任命的地方使臣,这也为后来的叛乱埋下了伏笔。在平定叛乱的过程中,中央政府对在内地掌权的各省巡抚加封“节度使”,使各藩镇格局更加严重。当时,唐朝共有42多个藩镇,其中以承德,渭波路龙镇最为强大,又称“和硕三镇”。不仅如此,这种局面还导致许多强大的缓冲地带纷纷效仿,群雄割据,盛气凌人。之后,和硕三镇的叛乱增加了周边藩镇的力量,而中央政权的力量则遭到破坏和瓜分。下属官员也对这一现象颇有微词,非常不满。藩镇的叛乱原本是由唐岱宗的军队平息的,但后来,唐宪宗被宦官杀害后,和硕三镇开始出现动乱。至此,藩镇割据一直延续到唐朝灭亡,朝廷再难攻克。
文章图片
第三次内乱发生在唐德宗时期的“四镇之乱”。781年,承德节度使李宝成死后,其子要求世袭,但遭到唐德宗的强烈反对,唐德宗决心彻底斩断诸侯国。后来,不甘心的李维岳与其他藩镇勾结起来,对抗中央的统治。不久,唐德宗派兵镇压,在四镇展开激战。784年初,唐德宗从奉天跑到凉州。后来,在李晟的帮助下,唐德宗杀死了叛军朱备等人,与其余叛军达成和解。这才平息了“四镇之乱”。
文章图片
第四次内乱是唐宪宗时期的武元吉之乱。814年,怀溪镇吴少阳之子吴元吉在其父去世后接任其职。吴元吉目中无人,目中无人。他凭借自己强大的势力,四处掠夺底盘,扩大统治区域。唐朝政府派兵讨吴。但由于唐军将领的无能,镇压了三年也没有效果。后来,他们在唐朝大将李肃的带领下,在一个雪夜,来到吴军巢穴偷袭,活捉了吴元吉,从而平定了淮西的叛乱。随着淮西之乱的平定,其余藩镇也屈从于唐朝政府的领导。只有紫青镇的李师道奋勇作战,最后被唐宪宗打败。武元吉之乱后,唐朝暂时恢复了统一。
文章图片
第五次内乱是唐熙宗时期的黄巢起义。884年5月,黄巢率领残存部下数千人来到山东。同年6月,迫于无奈的黄巢在撤退泰山时自杀,十年农民起义宣告结束。
文章图片
第六次内乱是朱全忠,又称“朱温灭唐”。经过几次内部暴动,特别是黄巢起义,唐朝已经名存实亡。唐朝周边藩镇之间的斗争从未停息。最后剩下的势力都相当强大。其中以河南宣武节度使朱全忠,山西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最为有力。经过一番奋战,朱全忠略胜一筹。唐熙宗死后,李业称帝,成为唐昭宗。当时的唐朝,宦官势力逐渐增强,战事不断升级,结党营私,聚敛权势。之后,在双方实力的较量中,朱全忠战胜了李茂珍。905年,朱全忠杀崔寅,逼赵宗迁都洛阳。同年8月,朱全忠杀死唐昭宗,立他13岁的儿子为傀儡皇帝。次年,朱氏杀裴叔,崔元等朝臣。907年,朱仲泉废伪帝,建后梁,定都开封。至此,唐朝灭亡殆尽。分页标题#e#
文章图片
可以说,中晚唐经历的六次内乱中,有五次都是由藩镇割据引起的。可见当时的缓冲区问题有多棘手。
文章图片
最后,不禁让人疑惑:如此顽固的“内乱症结”,唐朝为何无法根除?
文章图片
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当辉煌的朝代,其盛世至今仍历历在目。但最终还是摆脱不了垮台的命运。种种理由,无非是怨恨。参考资料:“资治通鉴·唐会要·旧唐书·新唐书”这里是《三不辞土故高》,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咱们后会有期。历史上生产资料,都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同样,历史上的劳动力,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力————邓小平
来源:(复意回觅)
【】网址:/a/2020/0918/kd523509.html
标题: 历史|历史上多数国家亡于外患,但这个国家却是亡于内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