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手势交流到驿站传信,古人把通讯玩出了新花样

无论你身处于那个时代 , 交流是每个人的必备技能 , 在远古时期亦然 。但古代的通讯技术与现在相比如云泥之别 , 但是他们依然可以保持联系 , 可见即使在没有网络的时代 , 古人们也能互相通信 。那么他们那个时期的通讯工具又有哪些呢?

|从手势交流到驿站传信,古人把通讯玩出了新花样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对于动物之间的交流往往简单而高效 , 例如我们最熟悉的蚂蚁和蜜蜂 , 它们之间就有非常独特高效的交流方式 。
蚂蚁通过利用味觉和嗅觉来识别对方是否是自己的“微信好友” , 而蜜蜂则在发现维持生活的物质资料(蜜源)后 , 便会向小伙伴偏偏起舞以开启定位系统 。
除了蚂蚁和蜜蜂之外 , 野猪也有独特的交流方式 。如野猪的尾巴总是如花卷一般转来转去 , 但是每当遇到危险时 , 尾巴便会"怒发冲冠" , 而竖直的尾巴则是一种危险的信号 。
正所谓"人有人言 , 兽有兽语" , 在原始时期 , 远古先民们没有交流工具 , 语言也还未成体系 , 所以他们和动物们的交流方式有些类似 , 他们多用手势比划交流 , 类似于现在的"手语" 。
除此运用手势外 , 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也是十分有效的有用的沟通方式 。
用声音来传播消息可谓是最方便快捷的方式 。
但是街坊邻里唠唠家常还可以 , 要是相互离个几百米 , 那嗓子还不得喊坏?可见 , 如发生紧急情况 , 单凭一个"大嗓门"那是远远不够的 , 这时古人们便想到了借用外物来发出更大的声响 , 鼓、号角便是最常见的工具 。

|从手势交流到驿站传信,古人把通讯玩出了新花样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1、击鼓
击鼓多用于战争 , 《曹刿论战》中就有提到"一鼓作气 , 再而衰 , 三而竭 。"
鼓声在战场上是一种最为常见的信号 , 它即预示着战争即将打响 , 也鼓舞着士气 , 激发战士们的血性 。
这些鼓的材质多由兽皮制作而成 , 制鼓人将兽皮蒙于框架及容器上方 , 制成后鼓声可达三四千米之远 , 十分响亮 。除了用于战争之外 , 鼓也常用于音乐、祭祀等 。
2、号角
"号角"在如今社会登场的机会并不多 , 只在少数民族地区 , 如苗族等地时常出现 。当游客们去苗寨游玩的时候留心观察 , 就能在苗族同胞中发现“号角”
"号角"是用野兽的角制成 , 它在东汉时期由少数民族传到中原 。
与鼓一样 , 号角由于发声浑厚响亮 , 多用于在战场 。在许多历史剧中 , 我们也经常看到指挥官用号角来发号施令以及助长士气 。
此后 , "号角"被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 为了适应人们的不同需求 , 在角的制作材质上、型号大大小上以及形状上都适时的做出相应的改变 。
鼓和号角与现在的扩音器有异曲同工之妙 , 相比于战场上专设一人来呐喊助威 , 鼓和号角的声音传播距离更远 , 这也更利于战场指挥 。
《墨子·号令篇》记载道:"昼则举烽 , 夜则举火 。"此文中的"烽"为"烟" , 火便是火 , 白天举火不太明显 , 于是人们多在白天点烟 , 晚上举火 。为此古人们也专门设立了"烽火台" , 用来传递消息 。为了更好的看清周围的情况 , 烽火台多建于高岗或者丘阜之上 。
“烽火”又被称为"狼烟" , 其中主要有两点:一是因为狼烟有时会掺杂狼的粪便 。二是因为复杂的政治原因 。

|从手势交流到驿站传信,古人把通讯玩出了新花样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狼”在北方边疆民族如突厥等有着极高的地位 , 所以唐朝统治者便以“狼”来代替突厥等北方边疆民族 , 每当有突厥来犯 , 将士们便会点上烽火 , 因此烽火也被称为狼烟 , 狼烟也被赋予了“警报器”的功能 。分页标题
宋代马之纯所作的《烽火台》写到:"此到西陵路五千 , 烽台列置若星连 。欲知万骑还千骑 , 只看三烟与两烟 。不用赤囊来塞下 , 可须羽檄报军前 。如何向日缘褒姒 , 无事蓬蓬火又燃 。"
由此可见烽火对于古代军情报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 一旦有敌军入侵 , 烽火台便会被点燃 , 使己方军队得以提高警惕 。
《开元天宝遗事》书中记载称:"张九龄少年时,家养群鸽 , 每与亲之书信来往 , 只以书系鸽足上 , 依所教之处 , 飞往投之 , 九龄目为飞奴 , 时人无不爱讶 。"
如今的一些古装片 , 只要细心观察总会看到用信鸽传信的片段 , 而鸽子能送信 , 则是利用鸽子归巢的特性 。
只要两地共同培养一只鸽子 , 它就能成为两地的"专属邮递员" , 同时鸽子天生自带GPS定位系统 , 它能利用地磁来定位 , 所以用鸽子来送信可谓是风雨无阻 , 精准送达 。

|从手势交流到驿站传信,古人把通讯玩出了新花样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对于信鸽的利用不只存在于古代 , 就如今而言 , 信鸽对于消息的传送也有很大的帮助 。如有信号不稳定或者处于偏远地区导致信息无法发送的时候 , 人们便会再次派出我们人类忠实的"信使"——信鸽出战 。
"鸿雁传信"相比"飞鸽传书"来说出镜率较低 , 但是也是一个传信好方法 。
"鸿雁传信"的故事起源于《汉书·苏武传》:"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 , 得雁足有系帛书 , 言武等在某泽中 。」使者大喜 , 如惠语以让单于 。单于视左右而惊 , 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鸿雁传信的原理其实和飞鸽传书相差无几 。
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军事情报的官员歇脚换马的地方 , 同时也是信件、传递公文的中转站 。
驿站传书最主要的工具为马 。如果遇上十分紧急的信件 , 信差便会用快马来传送 , 以此缩短信件的传送时间 , 因此一匹好马在当时及其珍贵 。
与现代的快递一样 , 古代信件的传送有时也通过人们的步行来进行投递 , 而驿站的运输形式与我们现在的快递服务行业也是十分相似 , 分为陆、水和陆水兼三种 。
虽然受到时代的限制 , 古代的邮驿无法和现在的运输技术相比 , 但是其组织的严密程度并不输于现代物流运输 。

|从手势交流到驿站传信,古人把通讯玩出了新花样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古人在运输信件的过程中也需要贴邮票 , 填写相关信息 , 进行"实名认证" , 在经过每一个站点时都需要备有相应的"通关文牒" , 如有特殊的过境任务还需派兵专门进行保护 。
驿站的驿长和驿卒对于信件的保护工作十分上心 , 历朝历代更是有专门的法律条文来规范货物的丢失后的责任划分 , 驿卒更是要风雨无阻的进行派送 , 如若耽误轻则丢饭碗重则丧命 。
同时驿站由官家保护 , 所以一般盗贼不敢劫持 , 何况一些重要信件官府还会派兵护送 。
除了前面几个通讯方式之外 , 古代的讯息传递方式还有诸如 , 把书信绑在弓箭或者飞镖上 , 以及利用孔明灯、风筝等方式传递 。

|从手势交流到驿站传信,古人把通讯玩出了新花样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但是这些通讯方式稳定性极弱 , 因外要借助外物 , 所以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 。风向、河流的情况等都很难预料 , 还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因为受到很多外力条件的制约 , 这些情况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较其他通讯方式来说少之又少 。
【|从手势交流到驿站传信,古人把通讯玩出了新花样】从原始时代最简单的手语交流到利用外物进行消息传送和信件交流 , 再到成为一套完整的"邮寄服务" , 通讯技术伴随着历史的演进不断得以丰富 , 更加适应时代的需求 。分页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