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古代公立学校的起源与发展:这种模式下的毕业生都有哪些出路?
人非圣贤 , 并非生而知之 。在漫长的文明发展史中 , 人类薪火相传的主要方式 , 大抵为言传身教 。
而一个人自幼接受的教育 , 将会对他的个人未来 , 产生无比深远的影响 。所以在多数情况下 , 人类社会都非常注重教育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在原始社会时期 , 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教育 。这种教育大抵是口耳相传、敦敦教诲 。这是因为远古初民们没有文字 , 所以在发生大事时 , 只能凭借记忆重述给后人 , 由此可见“前浪”与“后浪”之间很难形成一个有价值的信息传递 。
(一)、部落早期教育
但是人类学习与进步的本能 , 又让他们被动地接受教育 。
当部落中的青壮年老去之后 , 他们开始靠年轻后辈赡养 。而这些老人便将自己宝贵的劳动知识、技能与经验传给后辈 。所以尊老之风 , 也是在这个时候养成的 。
当然 , 人们对于一些发明家则更为敬畏 。因为他们的不懈钻研 , 才使得人类生活变得越来越好 。所以在古籍中 , 往往有这些记载:
"燧人之世 , 天下多水 , 故教民以渔" , "钻木燧取火 , 教民熟食";
"神农因天之时 , 分地之利 , 制耒耜教民农作 , "神农耕而作陶";
"伏羲氏之世 , 天下多兽 , 故教民以猎" 。
由此可见 , 教育是延续人类文明的必要手段与基本保障 。它不仅提高了远古初民的生活质量 , 还促进了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 。
所以圣贤之功 , 便在于教化万民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二) 、商周学校萌芽
古史有载:"成均 , 五帝之学 。"可见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 , 学校的概念也随之出现 。这时候的学校 , 还有着"养老院"的功用 。
据"米廪 , 有虞氏之庠也"可知 , 舜在位时期 , 学校的名称叫做"庠" , 此地储备了一定粮食 , 用以供养教师 。
显然 , 这是养老之风的主要体现 。部落中的长者在年老之后 , 会进入"庠"中传授经验 。而作为回报 , 他们的衣食住行都由"公家"来报销 。
夏朝建立之后 , 学校便有了细分 。在不同古籍之中 , 出现了"庠"、"序"与"校"三种形式 。值得一提的是 , 这时候的学校教育 , 已经不再局限于传承最基本的知识与经验 , 而是教授更多东西 。
一是增加射艺 , 这就需要族中子弟从小锻炼 , 以加强他们的军事能力 。
二是传授礼制与规矩 , 让他们懂得一些基本的伦理纲常 。
到商代以后 , 学校教育有了具体的发展 。
学校成了官府设立的机构 , 而教师这个职位 , 也同样是"在编人员" 。他们负责教授贵族子弟们相应的知识 , 包括但不限于宗教、军事、文化、伦理等 。
(三)、两汉儒学当道
【诸子百家|古代公立学校的起源与发展:这种模式下的毕业生都有哪些出路?】西周时期 , 是礼乐制度最为昌盛的时代 , 官学正式成为当时教育的主流 。他们教授的文化与技能 , 则由孔子完全继承了过来 。
所谓文化课 , 就是孔子曾经汇编整理过的“五经” 。而技能课 , 则是他大力倡导的君子“六艺” 。也正是从这时起 , "识五经 , 通六艺"成了古代学子的标配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为何在诸子百家中 , 孔门儒学能大行于世?
一方面 , 儒学是西周官学的继承、发展与扬弃 。在"天子失官 , 学在四夷"的情况下 , 孔子自发承担了官学的教化功能 。它既注重通识教育 , 同时也要求门人遵守纲常伦理 。所以儒学学子很受古代统治者青睐 。分页标题
而另一方面 , 则是孔子的个人魅力 。在诸子百家之时 , 儒家成为显学 , 孔子本人便有弟子三千 。再加上他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 使得儒学在民间有了颇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
所以在两汉时期的学校中 , 儒学、经学是必修科目 。倘若一个学子 , 并非是世家出身 , 那么他便只能通过这种方式博取功名利禄 。
具体流程是:幼时参加家乡中的私人学馆 , 向老师学习基本的通识教育 。当然 , 哪怕是此时的蒙养教学 , 都是以儒学为基础的 。待到成年以后 , 如果想学习更进一步的知识 , 便需要前往太学 , 学习更加高级的经学 。
(四)、魏晋专科教育
魏晋时期的学校教育 , 虽然依旧以儒学为主 , 但不再独尊儒术 。曹魏明帝在位时 , 朝廷采纳大臣卫凯的建议 , 在官学中设置"律博士" , 用来专门教授刑律知识 。
晋武帝司马炎一统天下后 , 还设置了"书博士" , 以钟繇、胡昭两人的书法作品为准 , 当时人语云:"钟氏小巧 , 胡氏豪放 。"
由此可见 , 魏晋时期的教育方向 , 已经趋向多元化、全面化的发展 。从西晋后期开始 , 国家动荡不安 , 官学遭到打压 , 魏晋士族的家庭教育也因此兴起 。与此同时 , 玄学、史学以及一些科学知识 , 也开始被人提及 。
刘宋文帝在位时 , 开设四大学馆 , 分别为儒、史、玄、文四个主流科目 。不久之后 , 朝廷又增添医学科 。
可以看到 , 这是官学历史上首次出现分科教学 。尽管南朝存在时间不长 , 但这种分科教育的方式 , 对后世官学开办也产生了一定积极意义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五) 唐代考试制度
唐代设立的官学 , 对于专科的划分 , 更为具体详尽 。当时的主流科目有:律法、算术、书法、医学、工学、音乐、天文以及兽医学 。
此举不仅使得朝廷的储备人才源源不断 , 还让学子有了更多的选择 。就连海外之地 , 如日本、新罗等地 , 都派遣留学生来唐 , 学习各种先进的文化知识 。
有趣的是 , 唐代官学对于学子的选拔 , 也更加灵活与多变 。在当时 , 学校便设立了丰富的考试制度 , 主要有旬(一旬为十日)考、月考、季考与岁考 。学子只有完成相应的考核目标 , 才能继续升学 。
就算要参加科举考试 , 同样要求学子通过两门或三门考核 。在此期间 , 成绩太差的、习惯旷课的、品行不好的学子 , 学校都会直接将他们开除掉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六) 宋代分级学校
宋代以后的学校 , 在规章制度基本沿袭唐代上 , 也作出过一些变革 , 但总体方向不变 。值得称赞的是 , 在宋建立后 , 地区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
宋代的地方学校分为两级 , 一种是州府设立的州学或府学 , 另一种由县设立 , 自然称之为县学 。而且在地方学校中 , 一般都会有学生宿舍 。
显然 , 这是宋代重文抑武国策带来的成果 。但不可否认 , 宋人接受通识教育的普及程度 , 是非常可观的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上述可见 , 历代朝廷对于学校的建设 , 都是十分重视的 。正所谓"为政之要 , 惟在用人" , 只要国家能涌现出各类人才 , 并将它们放到合适地方 , 那还愁国家不兴盛吗?
在此情形之下 , 古代毕业生的首个出路 , 便是进入国家的官员体系内 。说白了 , 就是考"公务员" , 端上铁饭碗 。分页标题
比如东汉年间的经学博士 , 在通过考察之后 , 或是留任太学 , 继续教授弟子 , 或是进入仕途 , 在官场中大展拳脚 。
纵观各个朝代 , 大部分政府对于官员的福利 , 还是蛮不错的 。尤其是宋代 , 只要官员在任期内表现出色 , 不经常犯错 , 那他们在退休之后 , 国家还会给他们发全俸的退休金 , 而各种节假日的嘘寒问暖 , 也同样不会少 。
但随着全国教育的普及 , 导致学员数量激增 。这个时候 , 官场趋于饱和 , 这便意味着大批学子想要进入仕途 , 就需要自身有更强的竞争力 。当然 , 如果无法完成当官的愿望 , 这些毕业生还是有其他出路的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其一 , 朝廷解决就业 。比如汉灵帝 , 虽然做事有点荒唐 , 但对待人才还算不错 。《后汉书·灵帝纪》中说:"试太学生六十以上百余人 , 除郎中、太子舍人至王家郎、郡国文学吏 。"
在当时 , 有相当一部分太学生 , 都已经年满六十岁了 , 但依旧没有通过考试 。在这种情况下 , 朝廷会设立相应虚职 , 并赐予他们 。此举不仅宣扬了国家尊老的态度 , 更解决了这些学生的生活问题 。
其二 , 派往各地教学 。朝廷鼓励教育 , 这一点是基本国策 。但由于学子总数与日激增 , 他们只好采取分级处理 。通过考核且成绩优异者 , 有机会进入仕途 , 或是直接进入对口专业的职位 。
剩下一批学子 , 虽然他们自身没有太大竞争力 , 可毕竟读了很多年书 , 而且在一个领域钻研多年 。所以他们的专业能力 , 没多大问题 。
这个时候 , 朝廷会委派他们到次一级单位或地方上 , 让他们教授入门弟子知识 。如果教学工作比较突出 , 也有机会高升 。当然 , 这种情况更多出现在宋代及以后 , 因为那时候的教育更为普及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其三 , 留在校内任职 。早在秦汉时期 , 学子中表现优异者 , 便可以一步步晋升博士 , 然后留在学校内任教 。到了后世 , 随着学生人群的不断扩大 , 学校对于教师的要求 , 也不再像之前这样高了 。
部分较有实力的毕业生 , 可以担任教师 。一方面 , 他们的就业问题可以得到妥善解决 , 而另一方面 , 这些学子对于学校的熟悉程度 , 也能让他们更快地进入教师的状态 。直到现在 , 国内外不少高校依旧会吸收一批学子留校任职 。
话虽如此 , 朝廷也不见得能妥善安排好每个学子 。一些没有实力也没有特点的学生 , 在这个时候也只能自谋出路 。
到了这种情况 , 也不外乎两种可能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一种是凭借自己的一技之长 , 做个小买卖 。当然 , 这在多数读书人看来 , 这样有损脸面 。
而另一种情况 , 则是回到家乡开设学馆 。自两汉以来 , 就有很多未能进入仕途的儒生选择了回乡教授弟子 。所以说 , 这些毕业生也在蒙养教学中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用 。
- 君王皇帝|堪称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全的美女榜单,能认识全的算你本事
- 诸子百家|信不信由你:孔子作谶语,刘邦得天下
- |一个时辰是几个小时
- 朱元璋|朱元璋:中国古代“第一屠夫”
- 俊男美女|古代九大才女,你曾为哪一位所倾服?
- 书法字画,诸子百家|只会写一手漂亮字,还称不上书法家!
- 书法字画|古人是怎么锻炼的?以敦煌壁画为例,开启古代体育文化之旅
- 建筑|合成树脂瓦,从现代通往古代的桥梁
- 项目|关于调整部分公立医院基本医疗服务 项目价格的通知
-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侧面解读古代帝王的生死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