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渣|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记东北大学特殊钢冶金研究所

说到高品质特殊钢和特种合金冶炼、凝固、加工及热处理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 以及相关产品、装备研发 , 东北大学特殊钢冶金研究所(以下简称为“特钢所”)在“圈子”内很有名气 , 国内近百家特钢、重型机械企业都与他们保持着合作关系 。近日 , 采访人员走进东北大学“钢铁楼” , 采访团队负责人姜周华及团队成员 , 讲述他们与特殊钢间的励志故事 。

电渣|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记东北大学特殊钢冶金研究所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姜周华(左一)和特殊钢冶金团队 。张文魁摄
读报名词电渣重熔技术:是对钢材进行二次或多次精炼 , 进一步去除其中的杂质和夹杂物 , 并使其成分和凝固组织均匀 , 从而得到用于高端装备关键部件制造的高品质特殊钢 。强力带头 攻克“卡脖子”难题
作为团队负责人 , 东北大学特殊钢冶金研究所所长姜周华教授是名副其实的强力火车头 。据了解 , 经过多年探索 , 姜周华提出的原创性电渣理论 , 形成了两项国际标准 , 成为我国获得“IEC906”国际标准奖的第一人 。这也意味着 , 我国电渣技术真正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以姜周华为第一完成人的“高品质特殊钢绿色高效电渣重熔关键技术” , 荣获了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
姜周华描述了我国钢铁产业的“金字塔”:“目前我国钢铁产能达到近10亿吨 , 普通钢材占九成多 , 特种钢包括不锈钢 , 年产量约7000万吨 , 而能够满足高端装备制造用的高品质尖端钢材 , 产能仅有200万吨左右 。”他始终瞄准尖端钢材冶炼 , 在电渣重熔技术上不断创新 。
2006年 , 姜周华团队受某钢铁企业委托 , 就用于大型水电、高压容器等特厚特殊钢板生产的特大型板坯电渣炉进行研发 。他在电渣重熔工艺和装备上大胆突破 , 从改变电极布置和结晶器运动方向到增加电极熔化速度智能控制技术 , 几经尝试但冶炼出来的轧制坯料中总是存在一些密集型的探伤缺陷 。
为什么原理没有问题 , 但结果却不如人意呢?姜周华几经周折 , 把视角转到当地的环境和气候上 , 终于解锁了答案 。原来是在潮湿的环境下 , 空气中水气分解出的氢元素造成了铸坯内部缺陷 。随后 , 在熔炼过程中进行了干燥空气保护处理后 , 终于炼制出达到标准的高质量钢板 。
2007年 , 姜周华团队已经可以冶炼出1000毫米厚度的电渣锭 , 轧制后成品钢板的最大厚度超过400毫米 , 是世界上最大规格和单重的电渣特厚板产品 。目前 , 电渣特厚板产品已应用于单机容量世界最大的百万千瓦水电机组——乌东德和白鹤滩特大型水电工程 。原本只能进口的水电特厚板 , 从此不再受制于人 。千锤百炼 铸就优质的团队
特钢所依托特殊钢先进冶金工艺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辽宁省特殊钢电冶金专业技术创新中心 , 近年来围绕国家重大需求 , 取得了大量具有原创性的科研成果 , 始终走在电渣技术、不锈钢冶金、洁净钢生产等领域的前沿 。
身兼团队负责人、老师等多重角色 , 姜周华对团队成员的选择 , 从“特别热爱、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坚持”出发 , 用他和学生们的话说 , 就是要“扒一层皮”才能在团队中站稳脚跟并有所建树 。
据了解 , 除姜周华之外 , 目前团队中有3名教授、5名副教授和4名讲师 , 以及在读的18名博士生和70余名硕士生 。
【电渣|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记东北大学特殊钢冶金研究所】“特别能战斗” , 是这个团队的底色 , 也是一切成绩的源泉 。无论刮风下雨还是酷暑严寒 , 电冶金中试车间每天都会进行一两炉试验 。
从特钢所走出的几百名硕士、博士 , 十分受钢铁、机械制造企业青睐 , 原因就是他们既是科研人员 , 又和一线工人一样 , 可以动手炼钢 , 可以维修设备 , 实验室中试车间的几十套设备 , 都是特钢所自己设计、研发出来的 。分页标题
李花兵教授是特钢所的副所长 , 他坦言 , “在高氮钢研发中 , 我遇到了很多瓶颈 。姜老师总是给我打气 , 鼓励我进行自主研发 , 他和我们一起研讨如何控制氮含量、温度、压力 。正是在大家的帮助下 , 现在高氮钢研发已经走过了实验室阶段 , 再经过权威部门检测 , 就可以进入产业化了 。”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采访人员 岳雨
沈阳日报社新媒体中心(沈阳网)编辑 王沛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