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末我国的科研水平跟西方的差距已比50年代大
据我国老一代科学家们回忆 , 70年代末期我国的科研水平跟西方国家科研水平的差距比50年代时大——我是从下面这篇文章中得知这一点的 。标题:父亲手稿里的1956年《12年科学规划》;转自《中华读书报》2017年9月27日那一期的第07版 , 那一期《中华读书报》的电子版的具体地址是:http://epaper.gmw.cn/zhdsb/html/2017-09/27/nbs.D110000zhdsb_01.htm 。 该报是《光明日报》与“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联合主办的一份报纸 。 作者:庞旸摘要:据科学家们回忆 , 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科学技术水平 , 至少在一些学科上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并不是很大 。 如胡亚东先生在《九十自述》中说:“那时候从科学的水平来说 , 大家感觉到我们比世界并不是低得很多 。 当然从领域来说我们比较少 , 譬如这化学发展领域有50个 , 我们也就在10个领域里面做点工作 , 但这10个领域的工作也不见得差 , 所以做那规划的时候我们并不觉得很困难 。 ”应当说这得益于接收了原中央研究院的老底子 , 以及建国之初大批留学海外的科学人才回国 。 (楼主附注:“中央研究院”就是民国时代的“中科院”兼“中国社科院”)……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政治运动的干扰 , 到70年代晚期我国与世界的差距是怎样的呢?还是引用胡先生的话:“1980年开全国科学大会 , 咱们国家与世界的差距要比1956年搞第一次科学规划的时候大得多了 。 为什么呢?因为20世纪科学发展得非常快 , 这时候你要错一点 , 就比你前边倒退10年 。 所以我们这10年过去了 , 人家好多新的领域我们听都没听过 , 什么分子轨道 , 对称守恒原则 , 什么光化学 , 分子反应动力学 , 咱们根本连听说都没听说过 。 人家都是这几年做的 。 ……”(楼主附注:1980年3月15日至23日 ,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 中国科协代主席周培源向大会作了《同心同德 , 鼓足干劲 , 为实现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而奋斗》的工作报告 , 《报告》提出全国科学家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在科学技术问题上当好党和政府的参谋和顾问;会议一致通过《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章程》和协会的组织通则)
当年为纪念那次科学大会的召开而发行的纪念邮票 。 (票面的右下角就有那次大会的“全名”)
庞真手稿父亲去世大半年了 。 他亲切的形象 , 仍会时时浮上我的心头乃至梦中 。 前两天 , 不经意间 , 竟与父亲的余泽在网上邂逅 。那天 , 我正用电脑整理旧文稿 , 意外发现“孔夫子旧书网”正在拍卖父亲的手稿 。 拍品介绍:“庞真(1925— , 张稼夫秘书 , 文革下放宁夏五七干校)手稿《1956年张稼夫行程日记》五页 , 提到张稼夫、张宗佑、郭沫若、范长江等去怀仁堂开会 , 毛泽东、刘少奇、周总理等出席” 。 从只标父亲生年未标卒年 , 可知这个拍卖是在父亲生前就开始了的 , 而此时实际上已经结束——父亲的手稿被一位叫“力为”的买家拍得 , 时间是2017年4月18日 , 距我发现它整四个月 。我在电脑上将手稿照片放大 , 仔细地阅读 。 读罢 , 我感觉 , 对于中国现代科学史来说 , 这是一份难得的、有价值的历史文件 。 它详细、逼真地记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 , 中国科学界的一件大事——12年科学规划的产生过程 。当时 , 我父亲是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书记张稼夫的秘书 , 记录张先生每日的行程及工作内容是他的职责所在 。 父亲有记笔记的习惯 , 而这份手稿 , 时间从1956年1月2日到3月17日 , 跨度3个半月 , 但不是逐日记录 , 而是“跳着记” 。 可见它不是一般的工作日记 , 而是有选择地记录了中国科学院最高领导层和科学家们酝酿、研讨12年科学规划的过程 。 尤其令人瞩目的是 , 记录了郭沫若、张稼夫、范长江、张劲夫等科学界领导 , 以及严济慈、童第周、吴有训、尹赞勋等科学家多次去中南海怀仁堂 , 当面向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陈云、陈毅、李富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报告 , 并聆听他们对科学工作指导意见的情形 。上个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 , 我国科学界从国家层面曾做过三次大的科学规划 ,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第一次 , 1956年的《12年科学规划》 。 它的制定 , 使“中国科学技术事业不仅有了一个发展纲领 , 而且以保障这一发展纲领的实施为依据 , 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备的科学技术体制 , 并由此对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而我的父亲 , 以他当时的特殊身份 , 做了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参与者和见证人 。我还注意到两个巧合 , 一是 , 父亲写作这一手稿的时间 , 正是他的大女儿我来到这个世界的时间;二是 , 力为先生拍到这份手稿那天 , 4月18日 , 正是父亲92岁的生日——他老人家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一个生日 。 生生死死 , 都与这份手稿有了某种联系 。 不知只是时间上的巧合 , 还是冥冥中确有某种命运的关联?还有一个巧合 , 是我刚刚帮科普出版社整理了化学家胡亚东先生的“九十自述” 。 胡先生当年参加过《12年科学规划》及后来几次科学规划的制定 , 并作为中科院化学所所长 , 践行了这些规划在化学领域的具体实施 。 结合胡先生几十年的亲身经历 , 再来看父亲1956年的手稿 , 使我对一些问题有了特别的体会 。第一 , 上个世纪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 , 最高领导层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还是非常重视的 。父亲记道:1月21日下午 , 由郭沫若院长带领各学部负责人 , 到中南海怀仁堂报告科学工作 , 出席的有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陈云、陈毅、李富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 , 及“各部各省负责人共1400人” , 父亲感慨:“料不到人民政府看科学如此重要”;1月31日 , 科学院领导又到怀仁堂听李富春副总理报告“远景科学规划” , 目的是“要实现社会主义社会 , 要提高生产力必须掌握现代科学 , 最新技术 , 必须(在重要科目上)赶上国际水平” 。 这是从国家层面上向科学界提出的目标 。胡亚东先生在《九十自述》中说:“由国家主持做一个科学发展12年规划 , 是全世界第一 , 只有在计划经济下才能干这事 。 ”“因为国家是一个新的国家 , 没有科学不行 , 不论从文化方面也好 , 从将来的国力也好 , 工业也好 , 国防也好 , 这是个基础 。 ”第二 ,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 父亲记道:2月16日三学部在西郊宾馆汇报 , 范长江(时任国务院二办副主任)传达周恩来和李富春的指示 , 提出“此次12年远景规划要求目的为生产服务 , 为国防服务 , 为科学发展本身 , 三者须兼顾” , 并说:“我们已有基础的学科 , 如数学、力学 , 也要发展 , 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与此同时 , 重申了1月28日提出的规划的四个要求 , 即1.国家必要建立的空白科门 , 如电子学;2.综合性问题 , 如长江、黄河、柴达木综合考察;3.国民经济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 如农业上所需要的化学肥料;4.各产业部门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由此可见 , 这次科学规划虽然提出“三者兼顾”“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 但天平还是向实际问题倾斜的 。建国之初百废待兴 , 科学向技术、向生产实际倾斜 , 也是题中之义 。 关于这一点 , 胡亚东先生的《九十自述》也提供了佐证 。 据他回忆 , 当时有科学家向周总理反映基础科学不足的问题 , 周总理指示说 , 你们这科学规划怎么都是技术的 , 应该有一个基础科学方面的 。 最后就加了一项 , 第56项 , 叫自然和基础科学 , 所以基础科学(在规划中)只占五十六分之一 。第三 , 追赶世界先进水平 。从父亲手稿中 , 可看出当时的领导层企望尽快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迫切心情 , 多次提到“12年内组织好全国研究机构 , 7年补起重要空白 , 12年要接近国际水平(1月12日)” 。 为此在人才配制上也做了具体安排 , 不仅调地方工业部长张劲夫来担任副院长 , 主持全院工作(2月20日) , 而且“国务院赞同到1967年分配给院三万名大学生 , 其中一万是最优秀的大学毕业生 。 要争取留学生和调动技术人员统有优先权 。 (1月12日)”分页标题据科学家们回忆 , 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科学技术水平 , 至少在一些学科上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并不是很大 。 如胡亚东先生在《九十自述》中说:“那时候从科学的水平来说 , 大家感觉到我们比世界并不是低得很多 。 当然从领域来说我们比较少 , 譬如这化学发展领域有50个 , 我们也就在10个领域里面做点工作 , 但这10个领域的工作也不见得差 , 所以做那规划的时候我们并不觉得很困难 。 ”应当说这得益于接收了原中央研究院的老底子 , 以及建国之初大批留学海外的科学人才回国 。 (楼主附注:“中央研究院”就是民国时代的“中科院”兼“中国社科院”)也许正因为此 , 当时领导人说起追赶世界先进水平来 , 还是有几分底气的 。 正如胡先生所说 , “12年规划实际上就是一个追赶的计划” 。 但非常遗憾的是 , 这个规划并未能按照既定轨道顺利实施 。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政治运动的干扰 , 到文革结束后我国与世界的差距是怎样的呢?还是引用胡先生的话:“1980年开全国科学大会 , 咱们国家与世界的差距要比1956年搞第一次科学规划的时候大得多了 。 为什么呢?因为20世纪科学发展得非常快 , 这时候你要错一点 , 就比你前边倒退10年 。 所以我们这10年过去了 , 人家好多新的领域我们听都没听过 , 什么分子轨道 , 对称守恒原则 , 什么光化学 , 分子反应动力学 , 咱们根本连听说都没听说过 。 人家都是这几年做的 。 这时候科学已经到了那个地步 , 堆积出来的东西越堆越多 , 越用越好啊 。 ”
当年出版的那次大会的“文件集”——文件汇编 。第四 , 当时人们的精神面貌 。 这就是一个比较个人化的感觉了 , 但一滴水也能折射出江海之貌 。 从父亲手稿中 , 我读出了50年代人们那种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 。 上至国务院、科学院的领导人 , 下至各学科科学家及我父亲这个年轻秘书 , 都在为一个新生共和国的科学事业废寝忘食地工作 , 充满了热情、希望甚至有一种叫做“忠诚”的东西 。 那时我父亲正当31岁 , 而立之年 , 他深知12年科学规划对我国科学发展的重大意义 , 相较之下个人、小家庭的分量就显得很轻了 。1月到3月 , 我在母腹中孕育 , 已近瓜熟蒂落 , 但父亲没有一天是在家中或医院陪伴母亲 , 每天从早到晚都在西郊宾馆、西苑大旅社和中南海怀仁堂等地开会、奔忙 。 3月12日我出生当天 , 父亲手稿中记着:“上午9点 , 至西郊宾馆 。 近日科学规划委员会工作者已大部集中 。 ”“9点 , 和武衡同志谈 。 10点 , 在楼上生物地学组 , 对新来的工作人员作了报告 。 午后 , 武衡召集了学部谈 , 苏联科学院16位院士将到京 , 应作准备 。 5点回 。 ”那天父亲下午5点才下班 , 从西郊回到府右街家中或北大医院产科病房 , 最快也有6点多钟了 。我问母亲 , 您是怎么生的我?母亲说 , 肚子痛了 , 自己拿个小包去医院 , 生时也是一个人 , 出院时抱着你 , 自己叫辆三轮就回来了 。不可思议!在今天 , 这样的父亲会被看成对妻女不负责任 。 而在当时 , 这种工作状态是普遍的 。 那时提倡的是一种大公无私 , 公而忘私的精神 , 而父亲和他的同事们正是自觉遵循着这种精神 。接下来的13日、14日、16日、17日 , 手稿中都有记录 。 父亲天天忙 , 忙得不可开交——苏联总顾问拉扎林科做解释发言 , 科学规划委员会开成立大会 , 讨论学部草拟和学术秘书处所总结的53个重要项目 , 等等 。 这一切都是那么重要 , 从中自然看不到一点刚分娩的妻子和新生女儿的影子 。写下这些 , 我对父亲毫无抱怨之意 , 相反是一种敬佩 , 敬佩他为了心中崇高的事业和理想 , 甘于奉献和牺牲 。从父亲的手稿中 , 我还发现自己过去并不是那么了解父亲 。 我不够了解30岁的他是怎样忘我工作的;不够了解一直被我看作“外行领导内行”的他 , 实际上也具体参与了科学工作(比如1月21日在怀仁堂 , 3月12日在西郊宾馆 , 代表生物地学组做业务报告);不够了解正式学历只读到完小的他 , 在文字上是那样有才华 。 过去我虽然也读过他写的东西 , 但似都不如这份手稿写得这样简洁、明晰 , 还时时出现“亦到”“即至”“至院”“座为之满”之类的文辞 。 难怪后来父亲随张稼夫调到国务院二办(文教办公室)后 , 独立主持计划组的工作 , 被文办的同事称为“笔杆子” 。我叹息 , 不能在父亲生前充分了解他的这些长处 , 也感慨:低调而不事张扬的人 , 常会令人在不经意间 , 越来越多地发现他的优点;而那些生前爱搞个人崇拜的人则相反 , 他的缺点和问题会在身后越来越多地被人发现 。读父亲的手稿不禁令我联想到后来发生的一切 , 不由不发出这样的喟叹:如果沿着1956年那种势头发展下来 , 以当时人们那样的干劲 , 我们国家的科学事业不是早就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了吗 , 至少不会相差得那么远 。 遗憾的是历史开了个大玩笑 。 正像胡先生所描述的 , 到1980年第三次科学规划时 , 已经被世界科学界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手稿中提到的人物 , 据我所知 , 范长江、张稼夫、杜润生及我父亲等 , 都在文革中程度不同地受到冲击 , 下放“五七干校”劳动改造 。 范长江1970年惨死在河南确山“五七干校”一口枯井里 。对于我和我的家庭来说 , 父亲是弥足珍贵、无比重要的 , 但在科学乃至社会发展的长河中 , 他也只不过是一滴水、一朵小小的浪花;这几页手稿 , 在浩如烟海的科学史资料中 , 也许无足轻重不足挂齿 , 但我相信 , 正像滚滚洪流是由无数滴水和浪花组成的一样 , 无数小人物的辛勤劳动真诚奉献 , 才是历史得以向前发展的动力 。分页标题
- 金圆说世界|5000KW发动机有了,CH47已落伍,我国为何不仿制支奴干
- 节目中|真人秀玩不好,怎么混娱乐圈?70年代老牌偶像给小鲜肉上了一课
- 期货市场|前三季度我国期货市场成交同比增长超四成
- 减贫|减贫超5000万!我国即将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目标
- 新华网|前三季度我国期货市场成交同比增长超四成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 居委会大爷|我国武器研制最强国企2021校园招聘最认可的24所大学, 5所不是211
- 政略战略战术|仅仅10天,我国购美国百万吨大豆!为什么美国大豆这么受欢迎?
- 快了棒棒糖|看到我国发展后,现后悔还敢提要求?,6000华人为绿卡而效忠美国
- 没人敢|1958年毛主席定下一规矩, 我国现在还在执行, 没人敢违反
- 迷途的羔羊|我国“最好的”3所产业类大学, 前两所都是985院校, 第三有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