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深圳特区40年|3万人变2千万 他们是成就深圳的人
从1980年设立特区时不到3万人口 , 到如今实际管理人口超过2000万 , 成为我国最大移民城市 , 这里吸引了无数人 。
【深圳|深圳特区40年|3万人变2千万 他们是成就深圳的人】40年来 , 从满地黄土到高楼林立 , 这座城发展速度惊人且设施便捷、治理精细 , 几乎浓缩了国人对“发达”城市的所有想象 。
这里像梦想“滋生”的温床 , 城市上空充满着触手可及的“成功泡泡” , 仿佛只要努力踮踮脚就能够着 。
不怕失误 , 不怕特立独行 , 不怕大胆突破 , 就怕没有想法、懒于试错、疲于奋斗 。
与其说这里圆了许多人的梦想 , 不如说是敢闯敢拼、勤劳智慧的人们塑造了锐意创新、彰显个性、追求卓越、宽容失败的城市个性和风貌 。
这里 , 是深圳 。他们 , 是成就深圳的每一个人 。
拓荒者
登上前往广州的火车时 , 杜先芳并不知道等待自己的是什么 。
那是1983年的春天 。18岁的杜先芳和几十个同事一起 , 从湖北荆门出发 , 前往一个“刚被圈出来的地方” 。彼时 , 距离深圳建市不过4年、设立经济特区不到3年 , 万丈高楼还处在“平地起”的阶段 。
他们是中建三局的建筑工人 。辗转到达目的地 , 意料中的尘土扑面而来 。“地方很小 , 路很窄 , 破败得完全没有城市的样子 。”这是杜先芳对深圳的第一印象 。
他们随后被分到国贸工地 , 由于人手短缺 , 这支一半都是姑娘的粉刷工队伍全被改成了钢筋工 。“每天我们去加工厂清点钢材 , 然后运到操作平台 , 再进行绑扎 。”杜先芳说 , 刚开始一个劲跟着师傅干活 , 并不知道自己在参与建设中国第一高楼 。
很快 , 标准层开始使用滑模施工 , 这是浇筑混凝土阶段省时省材料的办法 。杜先芳在龙门架下方的狭小空间内绑扎钢筋 。每半小时滑模提升20厘米 , 在此期间不仅钢筋工要完成绑扎 , 混凝土也要紧接着打入其中 。
不断沿着凝固混凝土表面向上滑动 , 滑模让施工效率得以提升 , 但过程不能停顿 。“很多时候要么暴晒要么淋雨 , 大热天时踩在钢板上直跳脚 , 下雨就直接把手套摘了 , 靠一双肉手‘对抗’钢筋 。”杜先芳说 , “下班时衣服上都是锈 , 最开心的是每天能吃到小蛋糕、喝汽水 。”
他们住在工地旁用毛竹搭成的简易工棚里 , 除了床几乎没有其他家具 , 被大家戏称为“竹园宾馆” 。这是早年深圳建设者的集体记忆 。比杜先芳更早来深圳的铁路工黄海清回忆:“实在没地方住 , 只能用竹子搭 , 夏天高温也没电风扇 。”
起初 , 一条通向广州的单轨铁路、一段连接香港的木桥成了深圳与外界少有的联系 。在几近荒芜的土地上 , 黄海清指挥着30多辆运输车不停往返、运送材料 。各地建设者、工程兵蜂拥而至 , 慢慢打通城市血脉 。单轨变双轨、木桥变新桥 , 直到建成贯通内外、纵横交错的路网 。
工作和生活简单朴素且艰苦 , 这群刚离开家乡的年轻人无暇思考太多 , 但杜先芳还是被“卷”进了一场历史奇迹——随着滑模施工技术使用逐渐熟练 , 楼层建设速度不断加快 , 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速度 。
“滑模一直不停 , 我们也不停 , 就想赶紧干完 。”她说 , “那时候年轻 , 浑身都有劲 , 三天只睡几个小时都没事 , 很多时候眯一会儿就得接着干活 。”分页标题
1985年底 , 国贸大厦宣告竣工 , 历时37个月 , 以160米的高度摘得全国第一高楼桂冠 。此后 , “三天一层楼”成为深圳速度的象征 , 神话与奇迹打开了深圳敢闯敢拼的大门 。
7年后 , 邓小平登上国贸大厦53层旋转餐厅 , 在此发表了南方谈话中的重要内容 。
国贸大厦建成后 , 短短几年 , 深圳已开始显现商业发展的“端倪” 。年轻的高楼和街道翻涌着充满机会的“波浪” , 吸引着五湖四海跃跃欲试的人们 。
张庆杰凭着发小一句“要不要去闯闯” , 就带着一辆二八自行车从老家汕头来到深圳 。已经建起部分楼房的罗湖区经济发展小有规模 , 夜晚依然热闹 , 让他感到新奇又兴奋 。
“感觉遍地都是可以做的生意 。”张庆杰决定先利用手头的自行车和不多的本金卖水果 。每天一大早 , 他骑车到30公里外的蛇口码头进货 , 再骑回罗湖 。折腾两三个月后 , 他又看中了日用品和服装市场 。“最开始只租得起别人店门口那一小块旮旯 , 拿纸箱子摞起来放几条裤子卖 , 后来慢慢好起来了 。”他说 , “那时候只要你敢试 , 做生意难度并不大 。”
在摸爬滚打中走进了上世纪90年代 , 张庆杰已经开了几十家小型商场 , 主营服装和电器 。员工数量急剧增长 , 管理上的难题随之而来 。“当时我从老家带了两三百个老乡过来 , 为了激发大家的热情 , 就搞了激励机制 。”他说 , 通过每个月拿出30%的利润奖励老员工 , 收效甚好 。
不久 , 张庆杰的生意版图拓展到还未开发的南山区 。本想开个百货商场的他 , 发现周围并没有居民 , 倒是有些没盖好的楼房 , 索性他直接转行做家居建材 。“我把很多家居品牌集合在我的店里 , 像一个超市 , 满足大家不同的需求 。”“招式”正确的张庆杰从此跟着深圳城市发展路径“开疆辟土” , 哪里盖房 , 店就开到哪里 , 慢慢建起自己的“商业大厦” 。
如今 , 深圳已不再是名字中“圳”所描述的田间水沟 , 曾经星罗棋布的鱼塘和村庄被宽阔道路和高大建筑替换 。许多和深圳一起“起高楼”的拓荒者选择在这里安家 , 让自己的人生和这座城市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
已经退休的杜先芳每到国贸大厦总会想起当年的峥嵘岁月 , “我常跟女儿自豪地说 , 看 , 这一块就是老妈建的 。”
奋进者
程一木1991年来到华强北时 , 这一带还是工业区模样 。站在华强北路口向北望去 , 厂房遍布 , 唯独他工作所在的赛格电子市场还有些热闹 。他完全没想到 , 这条主干道900多米长的街区 , 之后会商铺林立、人潮涌动 , 成为中国最大的电子市场 。
“发迹”于上世纪90年代 , 华强北像有一股魔力 , 任何新式的电子产品一到这里 , 相关配件、组装、销售迅速聚集 , 再在全国市场铺展开来 。深圳宽松的市场经济环境 , 加上电子产品市场尚属“蓝海” , 似乎每一个元器件都在抛出橄榄枝 , 只要“入场” , 收益显现 。商户们马不停蹄寻找商机、配套产业链、打开市场 , 一步步将华强北推向行业顶端 。
陈海升1994年就在华强北租了店铺 , 卖录像机、VCD、传真机 。“以前很多人来深圳出差 , 都要带一个电器回去 , 每天出货量很大 , 早上还没开门就有人排队了 。”他说 , “那时候生意简单 , 只要胆子大就有机会 。”分页标题
但机会带来的“红利”并未持续太久 , 店铺越来越多 , 竞争自然更加激烈 , 陈海升开始寻找新的出路 。他开了一家传真机组装厂 , 但由于缺乏核心技术 , 品质一直不过关 , 两年后工厂宣布倒闭 。
回到华强北的陈海升决定进军上游 , 做电子元器件 。“以前一个电子产品可以卖两三千块 , 元器件一个才不到一分钱 。”但无奈转行的陈海升很快发现 , “这个市场是真的大 , 元器件是刚需 , 所有电子产品不可或缺 , 就像人依赖大米一样 。”
有开工厂经验的陈海升意识到品质和品牌的重要性 。“我们最初的产品是含铅的 , 但接触国外加工厂后 , 他们告诉我以后欧盟的标准是无铅 , 我就痛下决心把含铅的产品一次性处理掉了 。”他认为 , 选择含铅和无铅的区别 , 在于想做生意还是事业 。
“一条道走到黑”的陈海升随后见证了小灵通、手机、电脑等在华强北的“高光”时刻 。手机市场的鼎盛将华强北推到了浪尖 , 高峰时各个大厦80%都被手机商占据 。
涂皓就是其中之一 。“起初租柜台 , 一个月能卖2000台左右 , 一年后租下店面 , 月出货量就破万了 。”华强北山寨手机“疯长” , 几乎垄断了全国市场 。“极盛”过后 , 迎来大跌 , 但他早有准备 。
“之前我出差就发现 , 没有自己的品牌是不行的 , 但大品牌已经占领了国内市场 , 想要突破很难 。”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南美洲 。续航能力强、价格实惠、能收看电视 , 涂皓很快抓住了当地消费者的喜好 。
“早期南美人喜欢全键盘 , 因为他们习惯按键打字 。我就按照他们的喜好设计外观 , 再装上天线 , 一拉出来就能看球赛 。”靠着对市场敏锐的洞察和华强北完整的产业链 , 涂皓逐渐在南美打开市场 。随着手机更新换代 , 他也开始开发平板电脑、蓝牙音箱等产品 。去年 , 他的公司销售额达到3亿美元 。
涂皓把自己的成功转型归结为“市场推动” 。早期的华强北的确赋予了太多人机会 , 面对“从天而降”的市场机遇 , 只要靠勤奋进取 , 就能带来收获 。但随着时间推移 , 华强北的成功秘诀加入了品牌思维、研发创新、营销方法、战略规划等更高要求 。
“充满机会”是当时深圳每一寸土地散发出的“气息” , 但通往成功的道路向来不只有一条 , 千千万万奋进者在各自赛道上施展拳脚、各显神通 。
当“陈海升们”在华强北“搅动风云”时 , 贺鹏麟在汽车修理厂当学徒 。一开始 , 他只能跟在师傅后面有样学样 , 并不知道每天拿在手里的各种汽车部件是什么原理 。但好学的贺鹏麟还是找来了书籍 , 晚上在车间把放下来的部件解开 , 对照着一一摸透 。
“比如发动机没力到底是点火系统还是喷油系统故障 , 根据原理两三个步骤就能找到故障点 。但如果不懂的话 , 就只能一个个部件换 , 这是非常浪费的 。”一心钻研修车的贺鹏麟只想尽快提高技术 , 因为“当上师傅工资能涨不少” 。
想法单纯的他在第七年迎来机遇 。“有个司机看我活儿不错 , 懂电路和维修 , 就介绍我去一家科技公司做GPS安装 。”贺鹏麟说 , 一开始产品装到车上可能产生故障 , 他就负责解决电子设备和车辆的兼容性问题 , “很有成就感” 。有一次去甘肃出差 , 车上电台一启动就带动雨刮 , 他凭借经验加了一个滤波电路 , 果真解决问题 。分页标题
他很喜欢向研发团队的大学毕业生请教 , “以前遇到问题要去图书馆翻书 , 现在问一句就能知道是咋回事了 。”
之后他又去了一家生产汽车故障诊断仪的公司 , 主要辅助工程师进行产品开发 。丰富的实战经验让他成为修理厂和工程师之间的“桥梁” 。“修理厂修不好的车就找我 , 全是疑难杂症 , 我就凭经验辅助工程师找到‘症结’所在 。”这段时间成了贺鹏麟修理技术进步最快的时候 。
2005年 , 贺鹏麟参加深圳市汽车维修技师职业技能竞赛 , 获得汽车维修电工第一名 , 直接取得高级技师证书 。技术带来的荣誉接踵而至 , 2012年 , 贺鹏麟成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 。“没想到高中文化的我能得到这份殊荣 。”他说 , 是城市包容宽松的氛围和机遇成就了自己 。
这些年 , 贺鹏麟一直在研发盲区主动刹车系统 , 希望解决大型渣土车盲区事故多发问题 。“渣土车走的地方通常比较复杂 , 传感器应该选择什么样的 , 业内也没什么参照 。我们2018年春天在小轿车上基本测试成功了 , 但换到大车上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经过多次实验 , 他们终于定制出适用于近距离感应的雷达 , 在驾驶室右侧下方、前方保险杠两侧安装传感器 , 感应大型车辆起步和右转弯时盲区出现的人和电动车 , 自动刹车 , 避免事故 。
贺鹏麟认为 , 这就是他在这座城市“奋进的目的和自我实现” , “因为这保护的是每个家庭的平安” 。
颠覆者
“世界是三维的 , 以后所有终端都能通过三维看懂世界 。”创业初期 , 黄源浩说这话时 , 没多少人相信 。
光学测量博士出身的黄源浩曾用10年时间 , 辗转国际七个研究所 , 研究多个细分领域 。“我从2002年就开始研究三维成像和测量 , 并且我认为将来一定会走进寻常百姓家 。”基于这个信念 , 2013年 , 他在深圳创立奥比中光科技有限公司 , 专攻3D传感技术 。
这是一家提供3D视觉传感器硬件和解决方案的公司 , 但起步阶段只有20人 , 其中五人负责研究芯片 。
在深圳留学生创业大厦一个26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 , 穿着防尘服、戴着护目镜的黄源浩在办公桌上摆弄测量仪、记录板 , 从零开始打造自己的三维世界 。“芯片、模组……每一个核心部件的研发 , 我们都是在这个空间里完成的 。”他说 , 最开始每年投入数千万 , 但产品和收入都是零 , 最艰难的时候账上的钱只够维持三四个月 。
但复杂技术向来需要时间、努力和耐心浇灌 。而黄源浩 , 还有更敏锐的市场眼光 。2015年 , 他就判断在不久的将来 , 手机也会采用3D摄像头 。其中 , 结构光方案的3D摄像头因在一米内近距离测量表现良好 , 是实现刷脸支付、解锁等功能的上佳选择 。
他们果断做出了结构光方案和原型演示产品 , 但国内手机厂商有些犹豫 , “毕竟国内外还没有手机用这种摄像头” 。转机发生在2017年9月 , 随着全球第一个搭载3D结构光摄像头的手机推出 , 短短20天内 , 国内就有3家厂商向他们抛出橄榄枝 。
根据自身规模 , 他们决定用所有资源和一家厂商合作 , 以保证质量 。“客户的要求不是跟风国外技术 , 而是超越 , 这就要求我们的芯片更高效、功耗和成本更低、唤醒时间更短 。”黄源浩说 , 这样的要求基本上“触及物理极限” 。分页标题
在手机摄像头领域试水成功后 , 他开始在智慧零售、智能制造、AR/VR、智能安防、智慧交通、工业测量等领域拓展 , 服务全球客户超过2000家 。
在资源、产业链和人才大量集聚的深圳 , 创新变现仿佛触手可及 , 但多年来 , 支撑公司前行的还是底层技术不断革新 。目前 , 黄源浩团队已经在3D视觉感知主流技术进行了自主研发布局 , 成为全球少有在结构光、双目、iTOF、dTOF、面阵激光雷达5种3D视觉技术全面布局的企业 。
“在消费端看起来颠覆式创新的产品 , 背后的技术演进都是渐进的 。”黄源浩认为 , 自己不是颠覆式创新者 , 但他想成为领先全球技术的颠覆者 。
有同样想法的还有王建涛 。他是中广核核电运营有限公司发电机检修主任工程师 。1996年中专毕业后 , 他进入大亚湾核电站维修核燃料装卸系统 。最开始连设备上的英文都看不懂的王建涛 , 在工作的第10个年头 , 干了一件大事 。
2006年 , 他被调去维修发电机 。一上岗就发现 , 维修发电机定子线棒是个辛苦又容易出错的活儿 。定子线棒内部结构复杂程度堪比人体血管 , 检修至关重要 。
“以前测量它的绝缘状况前 , 需要把内部水分完全吹干 。”王建涛说 , “我刚参加大修的那次 , 已经过了10天 , 还偶尔能吹出点水 。天天加班加点 , 也想了很多办法 , 最后折腾差不多半个月才测量合格 。”
那次之后 , 他开始琢磨专用工具替代人工吹扫 。最开始自己画图、买设备、加工模型 , 搞了10年电气的他尚能应付 , 但随后的编程直接让他开始了漫长学习 。
接下来是怎样快速把水从定子线棒中全部吹出来 , “我一直在想是不是压力不够高 , 但太高直接威胁安全 , 抽真空又很慢……”想不出办法的王建涛决定做个透明模型来观察 。
他让同事用透明塑料做好线棒仿真模型 , 灌上水 , 装上进、出气控制阀 。反复尝试自然吹、突然打开进气阀和突然打开出气阀三种方法 。奇迹出现在突然打开出气阀时——“那时整个筒已充满了差不多3个大气压的压缩空气 , 出气阀突然打开 , 模型内就像一下子炸开了一样 , 气体和水混合翻滚着一起跑了出来!”
开明的领导立刻请国内顶尖专家做了评审 , 并决定在下次检修中试用 。当王建涛按下触摸屏上的“启动”指令 , 压力开始慢慢上升 。“2.8、2.9、3.0 , 都3.0了怎么还没排气?”他探头向排气口看去 , “嘭”的一声 , 大量的压缩空气混合着水雾喷了他一脸 。
接下来10年时间里 , 他已经不记得自己改了多少次设计 。改进到2017年第五代发电机定子线棒吹扫装置时 , 只用7.5小时就能达到绝缘优秀值 。“这比原先的十来天快了好多倍 , 关键是全自动 , 不用人整天提心吊胆盯着压力表和操作阀门 。”王建涛说 。
除了不断改进定子线棒吹扫装置 , 这些年他还发明了发电机抽穿转子激光安全测控系统、发电机转子多功能模拟装置等 , 发明创新共申请国家专利128项 , 帮助核电站在更加安全的检修基础上提高效率 , 节省成本 。
去年 , 他考取了清华大学创新领军工程博士 , 继续在高电压与绝缘技术专业深造的同时 , 他还负责“发电机检修与试验智能机器人”项目 。“以前我们每年花大力气将转子抽出来检修 , 稍微磕着碰着损失都很大 。”他希望在转子和定子之间的狭小空间内放入检修机器人 , 更加安全高效地完成这项工作 。分页标题
“目前全球还没有公司的机器人能实现定子表面清洁 , 槽楔故障处理、自动换槽等功能 。”王建涛说 , “我们不是在国外的基础上改进 , 而是从零开始 , 因为我们想比他们做得更好 。”
梦想者
凌晨3点 , 热闹的城市逐渐“睡去” , 陈用发一天的工作才刚开始 。熬粥、煮豆浆、备菜……他经营的这家“左撇子早餐店”即将迎来第一波客人 。
倒米浆、打蛋液、淋调料 , 即使只用左手 , 他依然准确麻利、动作一气呵成 。他并非天生左撇子 。店名和他自己经历相关 , 因为右臂截肢 , 所有工作只能靠左手完成 。
1999年 , 不想在湖南老家挖矿的陈用发来到深圳打工 , 一下车发现地上没泥巴 , 他觉得自己来对了 。他在南山区一家来料加工厂加工牛仔布 , 满是年轻人 , 三餐固定、生活有规律都让他感到兴奋 。“好潇洒啊!”他感觉自己充满力量 , 工作也没有挖矿辛苦 。
这样的日子只过了半年 。一个赶工的晚上 , 他的右臂不小心被卷进机器 , 19岁的年轻小伙顿时失去一只胳膊 。
“只想逃离” , 陈用发迎来人生“至暗时刻” , 吃饭拿双筷子都发抖 。他在医院住了半个月 , 老板并不想在他身上花多少钱 。如果不是工会的人告诉他 , 他甚至不知道还有工伤赔偿这回事 。
他住在一位好心的律师家里 , 并不知道自己未来还能干什么 。官司打了两年 , 15.8万元、两个假肢 , 陈用发终于拿到了赔偿 。
“我仔细想了想 , 其实自己只是干不了重活 , 动动嘴和脑子还是可以的 。”拿到赔偿后 , 陈用发联合工友们做一些公益 , 向受工伤的打工者提供法律援助和心理疏导 , 一干就是七年 。
“到2009年那会儿 , 深圳的法律援助起来了 , 我们就没存在的必要了 。”感觉已经完成使命的陈用发决定做点生意 。
他在龙华区一家早餐店门口租了一小块地卖豆浆 , “刚开始做得真不好喝 , 而且产品太单一 , 生意一直不好 。”
后来他学会了做肠粉 , 改进汤汁 , 在早餐店加入了各式米粉和粥 , 逐渐红火起来 。做了十多年早餐的陈用发如今操作熟练 。“有次顾客要求15分钟内做好15份肠粉 , 不然就不要 , 我只用了14分钟 。”他说 , “只要看到别人把我做的东西吃光就高兴得很 。”
闲暇之余 , 他喜欢坐着四通八达的地铁到处逛逛 , 看看别的店铺怎么服务、别人广告做得好在哪里 。曾经想逃离深圳的陈用发逐渐爱上了这里 , “这里能让我一直学习 , 视野更加开阔 , 内心也更强大 , 我还能更多地去关心别人 。”
如今 , 他的女儿已经在店铺附近的牛栏前学校读书 。“我在网上提供社保、居住证和房屋租赁合同等证明后 , 就把女儿的学位申请下来了 , 非常方便 。”陈用发说 , “政府每年还有7000块钱学位补贴 , 剩下3000多块钱的学费完全负担得起 。我现在就想好好在这里生活 , 重要的是女儿也在身边 。”
偌大的城市藏着无数个坚强的陈用发 , 用自己的努力和付出 , 安静、踏实地书写梦想和人生 。
王利军的梦想就藏在距离不远处的上围村 , 这是深圳一片还未被开发的客家居民村 。不大的村庄里 , 一座座普通的农家小院被艺术家们改造得格外精致 。去年 , 随便来走走的王利军觉得这里很漂亮 , 就直接住了下来 。分页标题
他在村里找了一个带庭院的房子 , 过上了自己向往的生活 。“我先把室内改造了一下 , 找来废弃乒乓球桌用作平时画画的地方 。”王利军用自己的乳名“麦平”在这里建了工作室 。平时给别人画画 , 闲暇时就到邻居家坐坐 。
“这里祥和得像个乌托邦 , 出去都不用锁门 。但这里的艺术家们也不只是‘闭关’创作 。”王利军说 , 之前村里有些破败的房子 , 经过艺术家们改造 , 变成了展厅 , “我们想跟村民一起 , 把这里建设得更好 。”
涂鸦师陈传沛给村里的围墙涂满了墙体彩绘 。他比王利军更早来到上围村 , 对这里的生活节奏早已十分熟悉 。“我正在做一些乡村活化项目 , 上围的经历给了我很多灵感 , 这里不仅有艺术家营造起来的氛围 , 政府做的配套设施也很完整 。”他说 , “很多村庄面临人口外迁、祖屋荒废的问题 , 但我希望保留本土文化 , 重新展示给世人 。”
每天在外工作回到上围村 , 陈传沛才觉得回到了“自己的位置” 。在这里 , 看不到城市里的一切 , 却又属于这个城市 , “一群志趣相投的人聚在一起 , 能够在这样的大城市有一处安静的交流地 , 夫复何求呢?”
王利军希望 , 自己的绘画能在上围村落地生根 。“这个城市那么包容 , 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梦想寄托的地方 , 而我就在这里 。”(周科、黄垚)
- 秋招|深圳十月海归人才秋招:200多家企业参加,将吸引逾万名人才
- 中年|宿迁深圳招商再结硕果,签约项目19个,协议总投资158亿元
- 海通证券|前十中唯一增幅双降券商,海通证券所为何因?
- 一点资讯|以侨为“桥” 再立改革潮头 | 汕头经济特区开创特色招商引资项目 为特区发展注入生机
- 以侨为“桥” 再立改革潮头 | 汕头经济特区开创特色招商引资项目 为特区发展注入生机
- 招商引资项目|以侨为“桥” 再立改革潮头 | 汕头经济特区开创特色招商引资项目 为特区发展注入生机
- 疫情|深圳“8?14”疫情源头可能来自香港 与进口冷冻食品关联性不大
- 红刊财经|深圳前海人寿幸福之家养老院打造“老有颐养”民生幸福标杆
- 香港特区立法会28日举行延任决定公布后首次正式委员会会议
- 【经济特区40年@治理现代化】专家:信用体系建设是提高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