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八佰》让人泪流不止的背后,你可知一个弱国的屈辱和悲凉!
来源/瞭望智库(zhczyj)文/关山远
上映6天 , 电影《八佰》票房破十亿 。
文章图片
北洋君是在《八佰》点映的最后一天去看的 , 因为是点映 , 放映厅人数不多 , 但从头到尾都能听到周围观众哽咽的哭声 。
文章图片
从电影院出来时 , 就只有一个感觉:
恍如隔世!
脸上还挂着泪水 , 脑海里还有机枪在扫射 , 耳畔还有炮火在不停地轰鸣 , 可眼前看到的却是夜幕下牵手遛弯的恋人、冒着烟火的烧烤摊、地铁口来来往往的行人……
相信很多朋友有同样的疑问 , 看完这个电影 , 为什么我们会掩面而泣、眼泪会止不住地流 ,
为什么我们的心会被揪得那么疼、那么难受?
文章图片
因为"八百壮士"用自己的血肉回答了一个历史命题:
为什么中华民族不会亡!
因为"八百壮士"悲壮凄凉的结局背后 , 更是今天的我们不能忘却和忽略的事实:
曾经的中国作为一个弱国 , 是何等的屈辱和悲凉!
NO.1
一场"奇特"的战斗
历史上的八百壮士 , 是一部悲壮的真实大片:
文章图片
淞沪会战期间 , 中国军队英勇抗击日寇 。
一支中国孤军 , 在日军围困中以寡敌众、死守不退 , 日军一波一波的疯狂进攻 , 都被勇士们击退 。 当日军抵近企图爆破守军所在大楼时 , 一位身上绑满手榴弹的中国士兵 , 毅然从楼上跳下 , 与敌人同归于尽 。
15岁的中国姑娘杨慧敏 , 身缠国旗 , 潜入中国守军的阵地 。
中国军人临时找到两根竹竿作为旗杆 , 将旗升起 , 正值黎明时分 , 曙色微茫中 , 军人们肃立敬礼 , 没有音乐 , 只有一两声冷枪 , 外面是即将发动新一轮进攻的敌人 。
……
这些皆是1937年惨烈的淞沪会战中之细节 。
历史细节 , 唯有放在历史中观察 , 才能让人更加真实地理解历史及历史细节 。
八百壮士孤军坚守 , 象征意义远大于军事意义 。
当时的背景是:淞沪会战后期 , 中国军队不敌日军海陆空一体的凌厉攻势 。 10月26日 , 大场失守 , 上海战局急转直下 , 中国军队侧背受到严重威胁 , 为防止被日军围歼 , 决定放弃现有阵地 , 全面向苏州河南岸转移 。
但是 , 当时蒋介石决定留一支中国军队在苏州河北岸坚守 , 最终选择了毗邻苏州河的四行仓库 。
文章图片
2020年8月15日 , 位于上海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 。
四行仓库是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6层大厦 , 1935年峻工 , 为当时闸北一带最高、最大的一座建筑物 。
原是大陆银行和北四行(金城银行、中南银行、大陆银行及盐业银行)联合仓库 , 与租界隔一条苏州河相望 , 旁边有一座混凝土桥(1942年加固拓宽后改称为"西藏路桥" , 沿用至今)连接租界 。
选择此地作为中国军队在苏州河北最后一块阵地 , 是非常合适的:
四行仓库背靠苏州河 , 日军只能围困三面(杨慧敏送完旗帜后从苏州河游回租界) , 而且与租界只隔一条狭窄的苏州河
分页标题
文章图片
在租界一侧 , 还立着一排大煤气罐 , 为避免炮火落入租界 , 日军不敢动用重炮攻击和飞机轰炸 。 仓库先前作为中国第88师师部 , 贮存了大量食物、救护用品及弹药 , 是一个适合坚守的堡垒 。 在4天4夜的战斗中 , 日军横尸200余具 , 中国守军仅伤亡37 。
后人看来 , 这是一场"奇特"的战斗:
在中国上海 , 苏州河北 , 只有一支中国军队在日军三面围攻下死战不退 , 而一河之隔的租界 , 在中国的地盘上却不属于中国管辖的租界 , 上海市民围观战斗 , 为中国军人助威 。 史载当时"观者如堵 , 靡不赞叹" 。
八百壮士 , 实则只有452人 , 一个营 , 他们来自第88师 , 由524团团副谢晋元率领 。
文章图片
史料记载 , 大场失守当天 , 中国战区副司令长官顾祝同打电话给88师师长孙元良 , 让他率领全师留在闸北、死守上海市区 , 但孙元良一口拒绝了 , 理由是经过两月苦战 , 部队已无力再战 , 何况是以孤军留守作战 , 会遭受敌人任意屠杀 。 于是 , 留下1个师的计划 , 缩水为1个团 , 孙元良仍然拒绝 , 最后勉强留下了1个营 。
在日军已经占领的苏州河以北区域留下1个营坚守 , 已无太大军事价值 。 在蒋介石眼中 , 这支孤军的意义是:让外国人看看 , 我们还是有部队坚守在上海市区的 。
蒋介石满心希望:国联大会11月3日就要在布鲁塞尔开幕了 , 这个会议 , 一定要做出制裁日本的决定啊……
NO.2
一场"心存幻想"的战斗
"通过将战争引到上海 , 蒋介石迫使世界关注此事 。 对世界而言 , 中日两国在华北的磕磕碰碰可以被视作是在'偏远地区'的小打小闹 , 因为那里距离上海的租界很远 , 并没有引起外国势力重视并赢得支持 。 蒋在日记中写道 , 他希望'使各国怒敌 , 作经济制裁……并促使英、美允俄参战 。 '……"
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拉纳·米特在《中国 , 被遗忘的盟友》一书中如是写道 。
的确 , 蒋介石的逻辑是:你们西方列强在上海有巨大的利益 , 现在日本人打过来了 , 你们还不赶紧干涉?
1937年9月22日 , 淞沪会战正打得难解难分之际 , 蒋介石在南京就即将召开的国联大会回答《巴黎晚报》采访人员提问时 , 说过如此一段话:
"若列国仍又不采取及时措施 , 遏制日本之侵略 , 则不但各国对中国原有之贸易为之消减 , 即各国在东亚之领土 , 亦必受严重之威胁 。 故对日制裁 , 非所以独助中国 , 亦所以保护国联会员国及相关非会员国本身之利益 。 本人深信各国远大眼光之政治家 , 必当有见及此 , 遵照会章制裁日本 , 以尽其义务矣 。 "
一个弱国的悲剧 , 就是幻想自己陷入危难时强国会"尽义务"出手援助 。
蒋介石把希望寄托于国联出面主持公道 , 也确实健忘--就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 , 日本人占了东北 , 中国向国际申诉 , 国联派出了调查组 , 也就走了个过场 , 日本人还不满意 , 退出了国联 。
当时驻国联的中国代表顾维钧向各国代表逐个求援时 , 得到的回答 , 让他颇为难堪:
"你们自己都不抵抗 , 怎么能期望别人替你对付日本?"
文章图片
当淞沪会战局势日渐对己不利后 , 蒋介石的选择是:要坚持跟日本人打下去 , 哪怕是象征性地打 , 也要坚持到国联大会召开 , 由国联出面干涉、调停 。
这又是弱国的悲剧:没有足够的军事实力与坚决的战斗意志与强敌对抗 , 却幻想通过外交斡旋来达到目的 。
《中国 , 被遗忘的盟友》一书中评价淞沪会战时说:"这场战争的爆发将英国的冷漠暴露在大众目光之下 。 "分页标题
时任英国外交大臣安东尼·伊登接到的英国驻华外交官的建议是:"我们不应该插手干预此事 , 因为这对保护我们在远东重要的政治和经济利益有害无利……"
国联大会11月3日如期在布鲁塞尔召开了 。
会上 , 中国代表顾维钧要求与会国对日本进行经济制裁 , 停止提供贷款和军需物资 , 并向中国提供军事援助 。 但与会各国出于各自的战略考虑和利害关系 , 除发表泛泛的谴责之词外 , 谁都不愿率先制裁日本 。
文章图片
顾维钧
会前 , 控制会议的英、美两国商定 , 凡有损于对日关系的任何提议 , 他们一概不提 。 苏联代表支持中国政府的上述建议 , 但又不愿单独卷入冲突 。
经过3个星期的空谈 , 11月24日会议通过了《九国公约会议报告书》 , 会议拒绝了中国政府关于制裁日本的正义要求 , 强调九国公约和平原则的有效性、必要性和普遍适用性 , 要求中日停止敌对行动 , 采取和平程序 。
这份报告书 , 形同一张废纸 。 而这份报告书出炉之时 , 淞沪会战已经结束 , 日军兵锋 , 直指瑟瑟寒风中的南京 。
心存幻想 , 又怎能坚决斗争?
史料记载 , 在淞沪会战中 , 蒋介石有多处错误的决策 。 该坚决进攻的时候突然叫停 , 该紧急撤退的时候 , 又突然让部队再坚持几天 。 他的错误判断 , 皆基于西方国家干涉日本的幻想 。
比如 , 会战初期 , 中国军队尚占优势 , 正开始全线攻击后 , 蒋介石获悉英、美、法三国政府向日本政府提出建议--将上海设为中立区、中日两军同时撤出上海 , 于是下令停止攻击 。 哪能想到 , 日本政府根本不睬 , 援军如潮水般涌至上海 。
又如 , 会战后期 , 中国军队牺牲过于惨烈 , 将领纷纷要求撤出上海战场 , 蒋介石同意了 。 但后撤的命令刚刚传至各部队 , 蒋介石的另一命令又来了:停止后撤 , 原地坚持10天以上 。
蒋介石的用意是:国联大会马上要开了 , 你们再坚持一下 , 争取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支持 。 但在关键时刻 , 前后矛盾的命令 , 会给部队造成多大的混乱?
时任中国右翼军总司令张发奎回忆说 , 在松江的一次高级军官会议上 , 绝大多数人都同意撤离战场 , 将部队撤到苏嘉、吴福国防要塞 , "此时蒋夫人突然从上海来到 , 我还记得她穿着毛皮大衣 , 她宣称我们若能守住上海--我记得她说10多天--中国将赢得国际同情 , 国际联盟将帮助我们抑阻日本侵略 , 谈到国际援助 , 与会者只有少数人同意她的观点 , 蒋先生说:上海必须不惜任何代价坚守 。 "
张发奎在回忆录中叹息道:"蒋先生犯了一个重大的战略错误 , 蒋夫人的愿望被证实是一种错觉 , 她太天真了 , 蒋先生怎能听从妇人之言去指挥一场百万人的大战役呀!"
NO.3 一场"部署不当"的战斗
八百壮士的四行仓库保卫战 , 是历时3个月之淞沪会战的尾声 。
淞沪会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 , 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
中日双方共有约100万军队投入战斗 , 日军投入8个师团和2个旅团20万余人 , 宣布死伤4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最精锐的中央教导总队及87师、88师及148个师和62个旅80余万人 , 自己统计死伤30万人 。
史学界已有一致意见:淞沪会战 , 是中国为了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 , 以利于长期作战 , 而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的战役 。
最早指挥会战的第9集团军司令张治中回忆说 , 中国对付日敌 , 分作3个时期:
第一种他打我 , 我不还手 , 如"九一八";
第二种他打我 , 我才还手 , 如长城抗战;
第三种我判断他打我 , 我就先打他 , 这叫作先发制人 , 又叫先下手为强 , 淞沪会战即是第三种 。分页标题
文章图片
张治中
遗憾的是 , 会战初期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中国军队 , 却无法实现战略目标:将盘踞上海的日军"赶下海去" 。
1937年8月13日 , "淞沪会战"战斗打响时 , 中国军队占了绝对优势 , 除2个精锐师外 , 还有2个装备德国火炮的重炮团 , 即炮兵第10团(150毫米榴弹炮)和炮兵第14团(150毫米榴弹炮) , 加上坦克、空军助战 , 按理应具有压倒性优势 。 其时日军在上海的部队仅海军陆战队3000多人 , 紧急从日本商团中动员退役军人 , 合计也不过4000人 , 重武器也不足 。
中国军人憋足了劲 , 战斗意志旺盛 , 但因装备低劣、火力不够威猛 , 面对日军钢筋混凝土筑造的坚固工事 , 一筹莫展 。
时任左翼军总司令的陈诚战后叹息:"以5师之众 , 对数千敌陆战队实行攻击 , 竟未能奏效 , 实在是当时部署种种不当的缘故 。 "
陈诚所言部署不当 , 是多方面的 。 张治中在回忆录中写道:"上海之未能一次总占领 , 统帅部失机于先 , 三次叫我停止攻击 。 后来大战展开 , 除陆军外 , 又没有配合有力的空军……因为缺乏空军和炮兵的配合 , 以致未能达到占领全沪的目的 。 "
文章图片
淞沪会战中在上海市区作战的中国军队
中方先机既失 , 渐渐转为防御 。 此后双方不断增兵 , 终成百万人的大血战 。 淞沪会战最终以中国军队失败告终 。
后人评价:此役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呓 , 彰显了中国人面对强敌血战到底的信念 , 形成了全国团结一致抵抗侵略的局面 。
《中国 , 被遗忘的盟友》一书评价桂军、川军等地方军阀部队积极参战时说:"在相对和平时期让蒋介石大感头疼的国家统一进程 , 反而在战争时期聚沙成塔地得到了加强 。 "
在淞沪会战中 , 中国军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蒋介石耗费心血训练的20个德械师全部葬送在黄浦江畔 , 中国雏形的空军也折损了大半战机 , 海军舰只几乎全部自沉封锁长江航道 , 抗战初期库存的弹药装备几乎全部耗用在淞沪之战……
文章图片
1937年8月13日 , 日军向上海大举进攻时 , 谢晋元(右上)率领八百守军在上海四行仓库孤军坚守阵地抗击敌人 。
从史料中能够读出:
中国军人的血气之勇与武器装备、战术理念、战略思想的落后 , 形成鲜明对比 。
当时中国最精锐的部队 , 缺乏步兵与炮兵、战车的协同作战训练 , 不适应日军的海陆空立体作战 。
今天读到骁勇的桂军士兵挺着刺刀向日军坦克进攻、三个小时就拼完一个师 , 读到中国军队不懂防空、在后方生火做饭时被日军飞机轰炸死伤惨重 , 不禁掩卷长叹 。
那时的中国 , 确实是一个弱国 , 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弱" , 而是系统性的弱 。
蒋介石将日军主力从华北吸引到上海来的战略没错 , 但他确实算不上一个优秀的军事家 。
英国作家乔纳森·芬比在《蒋介石传》中毫不客气地评价:"蒋(介石)坐镇其上海西北的丝绸之城苏州的总部指挥作战 , 他下达详细的常常与瞬间万变的战场实际毫不相干的书面命令 , 而当这些命令到达前线时已是时过境迁 。 "
张发奎直至晚年 , 仍坚持一个观点:淞沪会战不应该打这么长时间 , 应该撤下一部分军队防守苏嘉与吴福国防工事 。
苏嘉与吴福国防工事号称"东方的马其诺防线" 。 在图纸设计上 , 这些国防阵地充分考虑了中国南方的地形地貌 , 利用长江、太湖等河流湖泊的天然屏障和散落在水网中的天然高地 , 修筑起永久性或半永久性的、用碉堡和战壕相互连接的军事防线 。 为了防线的巩固 , 国民政府甚至还修建了专线铁路 。分页标题
但是 , 在1937年11月13日 , 江南的深秋时节 , 张发奎坐在苏嘉线国防工事一座机枪掩体的顶盖上 , 日机扔下的炸弹就在不远处爆炸 , 一身寒意 。 他傻眼了:军队进不去 , 因为国防工事的地图和钥匙早被村里的保甲长带着逃走了 。 何等荒谬!
其实 , 当时有些部队砸掉了锁进入工事 , 也傻眼了:整个就是豆腐渣工程……
NO.4 "决不负师座 , 不负国家"的800壮士却被"师座"负了
淞沪会战中 , 比八百壮士更悲壮的 , 是坚守宝山城的姚子青营 。
1937年9月4日 , 宝山县城的防御工事全部被敌炮击毁 , 陷入重围 。 当晚 , 姚子青致电旅部:"抱誓与敌皆亡之旨 , 固守城垣 , 一息尚存 , 奋斗到底 。 "9月6日凌晨 , 日军攻入城内 , 姚子青率队转入巷战 , 最终 , 600将士 , 全部英勇殉国 。
从整个淞沪战役来看 , 中国军人 , 无论是低层士兵 , 还是高级将领 , 大多有英勇无畏的表现 , 但并不意味着 , 所有人都这样 。
张发奎回忆说:11月8日午夜 , 他接到蒋介石的电话 , 让他命令上海市公安局长蔡劲军留在南市 。
文章图片
抗日名将张发奎
张发奎遂打电话给蔡劲军 , 让他过来 , 但是 , 张发奎传达蒋介石的命令后 , 蔡劲军拒绝接受 , 张发奎又给蒋介石打电话报告了蔡劲军的态度 , 蒋介石说:"毙了他!"
当然 , 张发奎没有枪毙蔡劲军 。 他深知 , 这只是蒋介石习惯在一时冲动时下达的命令 。 蔡劲军是黄埔一期生 , 当过蒋的随从参谋 , 深受宠信 。
张发奎去做蔡劲军的思想工作 , 让他服从蒋介石的命令:"你是蒋先生的门生 , 必须服从蒋的命令 , 为蒋效命 。 此外 , 留下来未必有生命危险 。 "
但张学奎无法说服蒋校长的得意门生 , "警察们没有动摇 , 但蔡局长先逃走了……事后 , 蔡劲军给蒋介石写了份报告 , 就没受到处分 。 "
相比于蔡劲军 , 蒋介石的另一个嫡系孙元良 , 更过分 。
孙元良是88师师长 , 八百壮士的直接上司 。 四行仓库保卫战开始前 , 谢晋元给孙元良写了一封信:晋元"誓不轻易撤退 , 亦绝不做片刻偷生之计 。 在晋元未死之前 , 必向倭寇索取相当代价 。 ""决不负师座 , 不负国家 。 "
谢晋元和八百壮士 , 确实没有辜负"师座"和国家 , 但"师座"却无疑辜负了国家和他的战士们 。
孙元良是黄埔一期生 , 长得一表人材 , 深受蒋介石宠信 。 但此人贪财好色 , 淞沪战役中 , 各种中饱私囊 , 贪污国防工事费用 , 变卖上海各界的慰问物资 , 甚至将抢劫来的棉纱偷运到武汉出售 。 最令人发指的是 , 前线打得尸山血海 , 他还有心情霸占民女 。
文章图片
孙元良
在历史上 , 孙元良以"长腿将军"著称 , 说的是他撒腿逃跑的本事极强--在北伐、抗战和解放战争的淮海战役期间 , 孙元良三次丢下部队成功逃跑 。
南京保卫战中 , 受命守卫中华门的孙元良就丢下袍泽逃跑 , 甚至被写进了《拉贝日记》:"得知孙元良藏身在难民营中 , 拉贝亲自将他接到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顶层密室里居住……"
早在北伐时期 , 孙元良就因逃跑 , 惹怒了蒋介石 , 当即要对他军法从事 。 但经黄埔嫡系求情 , 蒋介石不仅没有枪毙孙元良 , 反而送他到日本留学 。
淮海战役中 , 孙元良见势不妙 , 撒腿就跑 , 他先化装成中尉副官 , 骗过盘查 , 后又化装成农民 , 一路狂奔 , 当解放军发动总攻时 , 孙元良已出现于南京城中了 。
据张发奎回忆:淞沪战役最后几天 , 特别混乱 。 一天 , 蒋介石叫张发奎去看孙元良 , 张发奎又叫自己的副手黄琪翔去找他 , 发现孙元良正在公共租界内的百乐门舞厅跳舞 。 张发奎把此事向蒋介石报告了 , 蒋介石说:"混账!毙了他!"分页标题
【中国|《八佰》让人泪流不止的背后,你可知一个弱国的屈辱和悲凉!】"我没有枪毙他 , 我感到蒋介石只是说说而已 。 "张发奎在回忆录中很冷静也很无奈地写下了这句话 。
NO.5 这支孤军的悲壮 是国家的悲凉
八百壮士作为蒋介石"打给外国人看看"的象征 , 最终成为中国人面对强敌不屈抗战的象征 。
文章图片
八百壮士真实历史照片
著名作家老舍在《四世同堂》中写道 , 当时留在北平沦陷区的中国人最兴奋的 , 就是听到八百壮士一类的消息 。
爱国歌曲《歌八百壮士》更是在当年激励了无数中国人:
"中国不会亡 , 中国不会亡 , 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
"中国不会亡 , 中国不会亡 , 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 。 "
事实上 , 谢晋元和八百壮士 , 并不是"打给外国人看看" , 外国人靠不住 。 他们以一腔热血 , 不畏死亡 , 在全体中国人当中树立了一座坚持抗战的精神丰碑 , 他们是中国人的骄傲!
八百壮士的结局 , 同样悲壮 。
血战4个日夜后 , 他们受命退入租界 , 却被英军缴去武器 。
文章图片
八百壮士真实历史照片
这支孤军全靠上海市民接济 。 他们照样出操和训练 , 但在纪念抗战一周年的升旗仪式中 , 遭到租界军人的袭击 , 4死11伤 。 他们却只能通过绝食来抗议 。
1941年4月24日 , 最后一个撤离四行仓库谢晋元在出操时遭受叛徒袭击 , 中弹身亡 , 年仅36岁 。
文章图片
同年12月 , 日本偷袭珍珠港 , 太平洋战争爆发 , 日军进入租界 , 将这支孤军全部拘禁 , 押至各地做苦工 , 最远的被押送到新几内亚 , 战士们有些逃脱 , 有些死于折磨……
这支孤军的悲壮 , 是当年弱小的中国的悲凉 。
所幸 , 现在的中国 , 再也不是当年的中国了 。
文章图片
这 , 恰恰就是历史予今天的意义 。
- 西班牙|这一个弹丸小国,曾放话60个士兵征服中国!比日本还要狂妄!
- 孙中山|孙中山曾预言,中国若定都伊犁,便能称霸亚洲!只因两点原因
- 傅满洲|一个凭空捏造出来的中国人,西方却害怕了一百年,如今还有人相信
- 夏朝|夏朝究竟是真实存在还是神话传说?老教授:肯定存在,但不在中国
- 中国|我国当年派兵10万救了一个白眼狼,将几万烈士陵墓夷为平地
- 日本|日本一支神秘部队,潜伏中国长达一个多世纪,从不露面却危害极大
- 伊拉克|中国轰炸机唯一一次对外出口:2亿美元下单,轰炸油轮核电站
- 科举|中国古代科举舞弊什么下场?考生斩首,主考官杀头
- 立刻|1949年这支队伍逃入沙漠 15年后差点被中国原子弹炸死
- 越南|19岁战士活捉17岁越军女兵,看到什么?让人大开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