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臣|屈臣氏转型败给新业态 中国区业绩暴跌近30%

《投资者网》蔡俊

屈臣|屈臣氏转型败给新业态 中国区业绩暴跌近30%
文章图片
事出必然 , 屈臣氏的业绩暴跌 。
8月6日 , 屈臣氏母公司长江和记(00001.HK)发布2020年半年报 。 报告显示 , 屈臣氏全球销售额736.27亿港元(约人民币660.07亿元) , 同比下降11%;中国区销售额88.05亿港元(约人民币78.92亿元) , 同比下降29.2% 。
这三年 , 屈臣氏不断努力转型 , 但业绩暴跌 , 又让改革成果打回原形 。 尽管暴跌可以归咎于疫情 , 但屈臣氏受到国内零售新业态的冲击 , 已是不争的事实 。 受此影响 , 无论股权转让还是计划上市 , 屈臣氏的资本运作 , 愈发艰难 。
暴跌的负面估值效应
惨淡 , 是零售业今年上半年共同的感受 。 对屈臣氏而言 , 糟糕的业绩对资本运作的负面效应 , 或许更揪人心 。
2019年3月 , 彭博社曝出 , 阿里与腾讯都有意接手淡马锡所持屈臣氏的10%股权 , 对价约30亿美元 , 但直至今日 , 这笔转让仍没有下文 。
起源于广州的屈臣氏 , 一直是英资洋行和记黄埔的现金奶牛 。 上世纪70年代 , 李嘉诚一举鲸吞和记黄埔 , 屈臣氏也被收入麾下 。 在华人首富的商业帝国里 , 屈臣氏作为核心资产之一 , 资本运作的一举一动 , 都被市场揣测、解读 。
2014年 , 淡马锡出资440亿港元收购屈臣氏24.95%股权 , 屈臣氏也借此机会 , 从一个零售品牌 , 跃升为重要平台 。 先后被注入百佳、丰泽等超市的屈臣氏 , 由长江和记直接控股 , 并有意分拆上市 。
分拆上市 , 是香港资本大佬的惯常操作 。 估值高的子公司单独上市 , 集团可以募集更多资金 , 老板的身价也水涨船高 。 淡马锡收购的同年 , 李嘉诚在业绩会上表示 , 屈臣氏将在两个地方上市 , 市场传闻分别为香港、伦敦 , 共募资780亿港元 。
不过 , 之后李嘉诚的设想逐渐落空 。 屈臣氏业绩连年不佳 , 估值也被机构调低 , 最终倒逼内部于2017年启动改革 。
淡马锡出售股权 , 恰逢屈臣氏改革逐见成效 , 业绩开始好转 。 30亿美元对应10%股权 , 比当初收购的对价稍有抬升 。 如果出售顺利 , 淡马锡也可以逐步抽身 , 把更多精力放在新兴市场 。
据彭博社描述 , 屈臣氏曾邀请阿里、腾讯等公司高管到公司参加推介会 , 内容主要是介绍屈臣氏的管理情况 , 牵头人为淡马锡 。 两家互联网巨头 , 无论谁收购成功 , 都能把屈臣氏庞大的线下会员导流到线上 。 不过 , 此后收购再无音讯 , 屈臣氏的业绩又迎来转折 。
对此 , 《投资者网》就淡马锡出售股权的进展 , 向长江和记求证 , 截至8月26日 , 公司未予置评 。
空前巨大的转型
2017年 , 屈臣氏迎来新掌门人 。 掌管中国区近10年的罗敬仁离任 , 高宏达成为新任中国区行政总裁 。
公开场合亮相时 , 高宏达直言改革屈臣氏的核心:在中国 , 速度即一切 。
这个速度 , 就是加快新设门店 , 加速改造老店 。 调整范围包括装修风格、商品丰富度等 。 经高宏达改造后 , 屈臣氏门店的潮流味更足 , 装潢色彩闪亮 , 品牌不断引进日韩爆款 , 产品线由洗发水等日化 , 拓展到香水等高端商品 。
变革很快受到年轻客群欢迎 , 高宏达改造成功后 , 不断“复制黏贴” , 跨越式扩张屈臣氏门店 。 2016年屈臣氏中国区门店的总数为2929家 , 到2019年底 , 这个数字就达到3947家 。 在疫情肆虐的2020上半年 , 屈臣氏中国区稍缓步伐 , 较去年底新增4家 , 但同比新增达285家 。
快速扩充门店规模后 , 高宏达对后勤保障的重心供应链体系也进行升级 。 每晚打烊后 , 店员会打开一套数据完善、更新迅速的系统 , 快速计算库存 , 自动匹配供应商 , 从而发出补货指令 。 第二天 , 门店就能上架前日缺货商品 。分页标题
前后端的双向联动改造下 , 屈臣氏的业绩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
高宏达就职前的2016年 , 屈臣氏中国区销售额209.14亿港元 , 同比降幅达4% 。 2017年开始 , 屈臣氏进入业绩的上升期 , 中国区销售额217.38亿港元 , 同比增长4% , 之后2018年、2019年也分别实现10%、3%的增速 。
不过 , 零售行业在2019年悄然变天 , 一家名为Colorist的彩妆店打破零售格局 。 人流不再向屈臣氏门店聚集 , 造成屈臣氏业绩暴跌 。 这个时候 , 三年内疯狂扩张的门店 , 反倒成了包袱 。
对此 , 《投资者网》就是否因业绩不佳会关闭门店 , 向长江和记求证 , 截至8月26日 , 公司未予置评 。
猝不及防的新业态
静安寺 , 上海黄金商圈 。 2018年屈臣氏在此与美宝莲合作 , 新开彩妆概念店ColorLab 。 纽约风的设计 , 专业化的美妆服务 , 一时人气爆满 。
不过一年之后 , 这家屈臣氏的涉水之作门可罗雀 。 屈臣氏的改革 , 看似平稳推进 , 但在去年遭到本土网红店前所未有的商业模式冲击 , 逐现弊端 。
与ColorLab同属一个商圈 , 一家新开的彩妆店却热闹非凡 。
这家店就是有“彩妆店喜茶”之称的Colorist 。 其大规模集合、快时尚速度的经营策略 , 令坚信速度即一切的高宏达也相形见绌 。
高宏达改造前 , 屈臣氏被诟病充斥过多国内品牌、缺乏彩妆潮流商品 。 最高峰的时候 , 几十家国内品牌排队要进门店 。 不过 , 国内一二线城市客群的消费习惯 , 更倾向国际品牌 , 导致爱逛屈臣氏的年轻人愈发稀少 。
改造屈臣氏 , 高宏达想重新拉回年轻客群 。 之后屈臣氏进行大幅度的优化 , 国有和自有品牌相继被缩减 , 取而代之的 , 是国际品牌的彩妆 。
这种策略一开始颇有成效 , 在一二线城市 , 年轻女性逐渐回归屈臣氏门店 。 过去 , 她们采购牙膏、洗发水这样的日化;现在 , 她们把目光放在粉底、口红等彩妆上 。
不过 , 屈臣氏的改革 , 仅限于品牌调整、加开新店等表面功夫 。 竞争对手Colorist , 则从里到外 , 真正做到了“速度即一切” 。
Colorist门店的品牌 , 包括中、日、韩、泰、欧美等多个风格 。 覆盖面之广 , 甚至连国内小众品牌都能找到 , 这就是大规模集合策略 。 另一方面 , 大规模铺陈势必带来库存积压 , 但Colorist以互联网思维 , 彻底扭转了弊端 。
这个思维 , 就是通过消费者喜好的数据 , 展开动态调场 。 在Colorist门店 , 销量不佳的品牌短时间就会被销量好、新进场的品牌替代 。 长此以往 , 消费者感觉门店商品的迭代很快 , 因此有持续新鲜感 , 更愿意来尝鲜 。
小玉(化名)是名95后美妆骨灰级消费者 。 她向《投资者网》表示 , Colorist彩妆覆盖面更广 , 可以一次性买全国产、日韩等商品 , 新品上架也非常快 , 根本没有去屈臣氏的必要 。
【屈臣|屈臣氏转型败给新业态 中国区业绩暴跌近30%】反观屈臣氏 , 即便经历改革再造 , 却仍显老态龙钟 。 品牌进场 , 要支付高昂的入场费、条码费、促销推广费 , 基本隔绝了中小品牌 。 就算进场 , 屈臣氏也不敢高周转淘汰那些支付费用的品牌 。 时间一久 , 门店品牌的更新率跟不上年轻人需求 , 最后失去这个客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