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路|上海滩沉浮往事:一条淮海路,百年摩登史
1936年,33岁的作家巴金在上海结识了她一生的挚爱萧珊女士,并开始创作那部在现代文学史赫赫有名的《家》。不久之后,他又开始了搬家。和很多在上海漂泊的青年一样,巴金在上海的居所不断的乔迁。1937年7月,他找到了一个理想的“隐居”之地,那就是霞飞路霞飞坊(如今的淮海路)。这里上海滩最繁华的地方,也是最摩登时尚的地方,这里人来人往,可是拐进一条弄堂,却又是别样的安静。在抗日年代,这样的居所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别样珍贵。
文章图片
当年的霞飞路
搬到霞飞坊不久,巴金潜心创作,一边办着抗日救国的报纸,一边饱含热情地创作着小说。就在这“魔幻之地”的霞飞坊,他写完了《家》、《春》、《秋》三部曲。巴金说:
“《秋》不曾在任何刊物上发表过,它是我一口气写出来的。1939年下半年到第二年上半年,我躲在上海‘孤岛’(日本军队包围中的租界)上,主要是为了写《秋》。当时我在上海的隐居生活很有规律,白天读书或者从事翻译工作,晚上9时后开始写《秋》,写到深夜2点,有时甚至到3、4点,然后上床睡觉……”
这部见证了伟大的作家写出伟大作品的旧居,如今依然保存完好,它坐落在淮海中路927弄59号,那是一幢三层的新式里弄楼房。当你走进,便看到大门墙上写着“著名文学大师巴金1937年曾在此居住”。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青年时期的巴金在上海的生活不断搬家,可是在霞飞坊却居住了18年。为什么这里有这么大吸引力?其实在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外面战乱不断,大量人才涌进上海。而霞飞坊这里居住规划优良,居住条件优渥;毗邻法式风情、繁华高雅的霞飞路,所以这里吸引了很多艺术家、商贾政要、文学家等来此居住。一时间,这里成为了艺术文化精英的聚集地。
很多人曾说,一条霞飞坊,半部民国史。其实,霞飞坊的安逸生活得益于霞飞路(淮海路)的繁华和摩登。我们也可以这么说,一条淮海路,百年上海时尚史。
一、百年淮海路之名字的前世今生
淮海路是百年大上海最著名的几条路之一。是一条具有国际风范,可以与巴黎香榭里大道,纽约第五大道等相媲美的街道。它东起人民路,西到凯旋路、虹桥路的交汇处。蜿蜒十多里。这样的长度并不是一蹴而就建成的,是不同时期,不同故事铸就了淮海路的繁华。
文章图片
1900年,法国殖民者再一次找借口扩展租界地,而这一次把淮海路的地界也囊括了进去,于是开始修筑扩张。在扩张之际,开始修筑淮海中路的地段。最开始东边叫做西江路,西边叫做宝昌路。1906年,法租界将两段合并,又通称为宝昌路。
1915年,法租界又将此路改名,以法国元帅霞飞(Joffre)之名,改为霞飞路。这个名字是民国时期时间最长的名字了。在很多文人笔下,常常提到霞飞路之生活见闻,便是这个时期的事情了。
文章图片
为什么“霞飞路”的名号如此之大?因为整体来说,上海滩的经济自从开埠之后,经济中心转移了。从原来老城区到现在的租界区,出现了“租界日盛,南市日衰”的局面。
法国人在霞飞路上花费了很多精力,法兰西风情的建筑,老弄堂的改造,以及霞飞坊这些居住区的规划,花园洋房的建造,商店的布局等等,这里咖啡馆、酒吧、各种百货商店整齐排列,一条马路热闹非凡,而当你拐进毗邻的居住区,却有安静优雅。
在一篇《淮海路110年与时俱进》的学术论文中,有这样的精确数据:
20年代,淮海路改建为柏油路面。1926年、1927年,无轨电车、公共汽车相继开通。混凝土在上海城市建筑广泛使用,使得淮海路底去的建筑建立于历史的最高点。当年史料记载:1920年的前8年里,法租界共有欧洲人住宅423幢,而1920和1921两年里,就造了552幢。1923年培文公寓建成,为霞飞路上早期的现代化大楼。1925建成的法国总会俱乐部,为巴洛克式别墅,至今也是历史经典建筑。
在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民不聊生。反而在租界区出现了这样的景象,的确是一种屈辱下的繁华了。不过这里聚集着很多国家的生意人、知识分子,还有大量的中国的殷实之家在这里居住,就像我们前面说的,这里有艺术家、文学家、银行家、政治家……这里成为了国中之国。
这条具有法式风情的霞飞路,以东方巴黎的名号迅速爆红。沿街的法国梧桐一排一排,有轨电车和私家车川流不息,所拥有的商店不下于400家,最繁华的地段更是川流不息。法式的洋房、俄罗斯贵族的店铺,都成为了霞飞路的时尚之元素。
文章图片
解放战争之后,新中国成立。这条路也将面临着改名。为了纪念淮海战役的胜利,将此路改成了淮海路。
这条路又经过几十年的风雨历程,开始重铸自己辉煌。柳林大厦、香港广场、瑞安广场、上海广场、中环广场、香港新世界大厦等各种耸入云端的建筑拔地而起。让这条历经沧桑的路,又开始了现代化的征程。分页标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如今的淮海路
二、摩登都市:这是一条永远走在时尚眼前的大马路
百年前,当法国领事馆要将淮海路打造成东方的香榭丽大道的时候,就已经竭尽全力将所有的法兰西浪漫和时尚的元素注入其中。所以说,这条路的灵魂之源便是“摩登”。
在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霞飞路是法租界的核心。最早到上海的那一批外国人中,英国的商人居多,法国的传教士和文化人居多。所以霞飞路这里居住的法国人大多文化水平很高。十月革命之后,还有一大批的俄国贵族流亡上海,到了1936年,法租界中俄国人已经超过了一半。俄国贵族的聚集也带来了他们的生活方式,法国人、俄国人以及中国当时的中产阶层都在这里生活,俨然是一个国际化的社区。
文章图片
在一文《百年时尚街,一条淮海路》中写道淮海路如下现象:
当年由俄罗斯贵族开设的店铺有近百家,其中特卡琴科兄弟咖啡馆是上海第一家花园大餐厅,茹科夫餐厅,每天在俄文版的《上海柴拉报》刊登菜单。当年欧罗巴皮鞋公司、哥利郭里夫公司、女帽头饰公司、女装公司、童装制作公司,在引领时尚中名声大震,如今走红老字号的古今内衣、正章干洗等,也均是当年的俄侨开设的。正是这样,当时的霞飞路又俗称罗宋大马路。
这样的国际化社区,这样的高雅和时尚的社区,一时间引来了世界各地的商人纷纷来霞飞路开店。英国、意大利、捷克、希腊等国家到此地开设服装店,在文献中记载,其中西服 24 家、时装 2家、皮鞋 7家、百货2家。这些时尚的元素和世界齐平,没有一个新款式和新花样,世界各地的店铺立即上新品。所以居住在上海的那些中产阶层,逛霞飞路也是一种身份的标志。对于恋爱的年轻人来说,这里也具有异国情调的浪漫情怀。
文章图片
抗日战争期间,由于世界各国几乎都在二战的泥潭中挣扎,这条路的繁华和时尚业受到了一些影响。二战胜利后,美国的发展突飞猛进,尤其在时尚方面,很多国家都在纷纷效仿美国的时尚流行元素而在淮海路上,美国的产品充斥着整条街。当时的情况如下:
抗战胜利后,四十年中后期,尽管美国商品充斥霞飞路(当时改名林森路),但时尚业的时装店、百货店、珠宝店有增无减,形成西服店 70 家,时装店 27家,百货店52家、寄售店51家、皮鞋店41家、西药店 29 家的规模。当年的“中一”西服,已能流水线操作生产,首创现成西服销售;“正章”的干洗大王、“古今”的时装内衣、“新世界”的时装衬衫、“美一”的绣花女鞋、“盛炳记”的进口化妆品,“沪江”的美发,已在沪上引领时尚而享誉海内外。
新中国成立之后,上海已经成为大家心目中的时尚之都。很多款式和花样都会学习上海。上海人的精致也影响了很多女孩对于时尚的认识。很多上海老人回忆起当年的情况都无不自豪地说,上海人可以把普通地中山装,白衬衫改一个领口,就能成为一种时尚。
文章图片
钱乃荣先生在《记忆中的淮海路》中写道:
许多别处不见的“奇装异服”,都会在淮海路上第一个出现。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规范的装样式是保守的清一色,但是耐不住寂寞的海派男女总是在锦上添花或追求新奇。那种海外关系往往成为传播小资服饰的“温床”,从香港回来的人的穿戴中露出的亮色,很快就成为人们仿照剪裁的对象。更多的是从香港寄来衣服,哪怕是旧衣服中发现的新花样,也会在小姐妹中传播开来。如买不到就自己剪裁,于是缝续机便成为结婚成家时“三机一响”中的必备品。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从宝昌路到霞飞路再到淮海路,当然中间这条路还更换过许许多多的名字,无论怎样更换,淮海路的风尚和习性一直延续着。淮海路一直流露着海派的气质,有着浓郁的小资情调。无论是美食还是建筑,无论是服饰还是出行方式,这里一直保留着百年来海派的风格。
【 淮海路|上海滩沉浮往事:一条淮海路,百年摩登史】“外地人喜欢逛南京路,上海人喜欢荡淮海路”,这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口头禅。这句话也透露出了上海人对这条路的情结。一百多年的浪漫情调,法兰西的风情,俄罗斯的沉郁以及美国的随性都在这里沉淀下来。多少个花样年华,多少个旗袍和高跟鞋的美女曾在这条街上展现出中国韵味。这里也不仅仅是时尚,还有独特的文化,是一种海纳百川的包容。那段租界的历史有着屈辱,但文化的交融是平等的,是一种相互的影响。所以才形成了今天独特的海派文化。
- 青岛上海路小学|秋季开学临近 岛城这所百年校园这样统筹教育复学与防疫工作
- 小学|兴海路小学新校园9月1日投用
- |潍坊北海路(玉清街-古亭街)两侧用户停水通知
- |北海路(玉清街-古亭街)两侧用户停水通知
- 36|36班制 城阳区流亭街道怡海路中学新建工程招标
- 淮海中路|淮海路再添首店!新锐潮牌SOLESTAGE 中国首家旗舰店今落户TX淮海
- 亚樵|王亚樵成立斧头帮后干的第一票,一战成名,整个上海滩都噤若寒蝉
- |沪青联动的区市“先行军”,为什么是市北?
- 谁主沉浮|“看不见的战争”,AGV智能调度系统谁主沉浮?
- 上海|解局 | 上海滩风云 远洋时隔三年22亿再入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