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锦诗|从考取北京大学考古系的女孩到《修文物的男人》
_本文原题:从考取北京大学考古系的女孩到《修文物的男人》
本文插图
高分留守女孩考取北京大学考古系的消息 , 近日登上热搜 。 除了对理想的一片叫好之声 , 收获更多的则是人们务实的劝导 , 考古就业窄、赚钱少、没钱途 , 干嘛不学个能赚钱的专业 。
姑娘回应:“没想到这么多人对我报考的考古专业感兴趣 , 我从小就喜欢历史和文物 , 受到樊锦诗先生的影响 , 所以报考了考古专业 。 ”
其父也回应:“她金钱看得淡 , 一直很有主见 。 我也认为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会更开心 。 ”
【樊锦诗|从考取北京大学考古系的女孩到《修文物的男人》】女孩充满理想主义的话在考古圈引发震动 , 多省市文物考古相关科研院官方账号及大V自发送上大礼包及祝福 , 被网友喻为“像极了考古界郭襄过生日的团宠场面” 。
本文插图
无独有偶 , 在57年前 , 同样有一位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少女 , 在毕业之际 , 放弃了北京上海这样的繁华都市 , 投身苍茫大漠 , 守护敦煌莫高窟四十多年 。
樊锦诗 , 一个拥有诗一样名字的女人 , 用四十多年的执著和坚守 , 用青春和生命守护着敦煌 , 谱写了一个文物工作者的平凡与伟大 。
她在敦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管理等领域的开拓创新和传奇故事 , 不但让世界同行为之叹服 , 也在另一个少女的心中种下了时间的玫瑰 。
本文插图
无论是考取北大考古系的女生 , 还是守护莫高窟的樊锦诗女士 , 面对未来的歧路 , 她们都选择了忠于内心 , 选择了一个守护时间甘于寂寞的职业——文保工作者 , 把保护文化遗产 , 传承非遗技艺作为毕生的追求 。
我们追逐着关于考古话题的热点 , 消费着由“盗墓”IP带来的视觉冲击和心理快感 , 但依然对文物保护、修复的真实内容和被遮蔽在猎奇之后的“人”知之甚少 。
四年前 , 一部名为《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火遍大江南北 , 第一次有人用镜头零距离展示了故宫书画、青铜器、宫廷钟表、木器、陶瓷、漆器、百宝镶嵌、宫廷织绣等领域的稀世珍奇文物的修复过程和修复者的生活故事 。
片中的匠人精神和时间穿越感打动了屏幕前的年轻人 。 纪录片播出后 , 每年报考故宫博物院的员工数量迅速增长 。 当年 , 故宫博物院招88名新员工 , 就有4万多人报名 。
本文插图
今年恰逢紫禁城建成六百年 。 在这个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界的“大庆”之年 , 一部名为《修文物的男人》的小说进入读者的视野 , 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为故宫博物院“庆生” 。
“瓷器修复 , 就是接通气韵 , 形、色、光、彩还有古旧程度 , 与原件融为一体 。 这件葫芦尊通体有十二道裂纹 , 虽然没有那种触目惊心的碴口 , 但越细微的活儿 , 难度越大 。 他不仅要修复裂纹 , 还要将裂纹经过的花饰、书画、题款等等全部恢复神韵 。 ”
小说《修文物的男人》以古瓷修复师的视野 , 为读者徐徐展开了一幅交织着初心痴心与匠心的时空长卷 。
方寸之间即是乾坤 , 入手便知功力深浅 。
小说中展现了修复陶瓷界稀世珍品——绞胎瓷瓶的全过程 , 也为我们普及了独有的烧造工艺 , 及形成特殊色彩变化而得名的“绞胎”工艺技术 。
小说主人公周野的上釉、填描功夫 , 是以深厚的书、画、塑形等综合素质为基础 , 还有其独门古瓷修复技艺——金缮工艺 。 绞胎瓷内外相通表里如一 , 完美诠释了儒家对于君子品质的要求 。分页标题
周野作为文物修复工作者也是绞胎瓷的知己 , 年轻有为博闻强识 , 气质迷人而伟岸 , 面对欲望的诱惑不为所动 。 人与瓷器 , 相互映照 , 结成了精神上的莫逆 。
文物修复 , 是穿越时间与古人的对话 。
小说作者于正 , 对于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体会和独特的领悟 , 多年来一直关注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 为中国非遗文化发声 。
从他出品的影视作品 , 诸如《延禧攻略》的刺绣、昆曲、打树花 , 《鬓边不是海棠红》的国粹京剧 , 《大唐女儿行》的民间刺绣等 , 无不彰显出他对于传统文化精髓的感悟和展现能力 。
相对于镜头中的浮光掠影 , 小说《修文物的男人》将无限感怀寄寓于极具时空意味的质感文字之中 , 让读者真切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恢弘 , 文物守护者的伟大 。
本文插图
于正曾说过:“我希望有一些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作品 , 让读者能真的感受到中国的非遗和美学 , 更希望优秀的传统文化能传承下去 。 ”
这一次 , 《修文物的男人》做到了 。
美人婚姻不幸 , 是个魔咒?
- 破伤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传林教授——我国破伤风主动免疫之路的推广者
- 血液疾病|我和红细胞有个约会——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血液科开展贫血的处理策略及诊疗进展第二期学习班
- 樊锦诗|北大女孩报考古专业被质疑没“钱”途?别让思想贫困限制了你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