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白沙烧酒的起源——当梦照进现实


凌晨五点的白沙还笼罩在浓浓夜色中 , 静谧的空气里已杂糅了些许高粱的香气 。 槽坊街驴溪酒厂的酿酒作坊一如既往地亮起了灯 , 千年古镇的崭新一天又即将在酒香中被唤醒 。
 
在江记酒庄驴溪酒厂的酿酒车间里 , 头一天下午浸泡的高粱已充盈起来 , 变得粒粒饱满 。 酿酒师们手里的虾耙一上一下 , 泡好的高粱舀入甑子里 , 热气蒸腾 , 酒雾缭绕 。 透过雾气 , 墙上的“忠守纯粹”四个大字格外醒目 , 略带有仪式感 , 庄严而肃穆 。

江津|白沙烧酒的起源——当梦照进现实
文章图片
 
柏木甑子 , 楠竹摊凉席 , 黄桷树木掀……作坊内每一件看似普通的酿酒器具都是为“古法酿造技艺”量身打造 。 用最古朴和原生态的材料锁住烧酒的香气 , 这种“不忘初心”的方式浸透在每一个细节中 。 玉露珍馐白沙酒 , 因为酿酒师们日复一日的执着 , 酒也就有了“魂” 。
 
吸日月之光 , 集岁月精华 , 才有了一口白沙酒的回味悠长 , 这是时光的厚待 。 这座千年古镇和“酒”的不解之缘就如同一个让人反复咀嚼的故事 , 在白沙 , 能将这故事娓娓道来的人不在少数 。
 
王顺琴是个地地道道的江津人 , 酒香伴随她大半辈子 , “白沙酒”就是王顺琴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 。
 
“《江津县志》里就有记载 , 白沙烧酒打明朝嘉靖年间就有了 , 后来发展到清代 , 白沙烧酒业已经相当兴盛 , 300余家酿酒作坊形成了一条远近闻名的槽坊街 , 规模壮大 。 ”因为自小就听老一辈提起 , 王顺琴对白沙烧酒的历史了然于心 , 她口中的“槽坊街” , 就是曾经坐落在驴溪河畔的酿酒作坊一条街 , 也就是如今驴溪酒厂所在的位置 。
 
“起源时间早是一方面优势 , 白沙镇本身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也是让这里成为‘酒城’摇篮的因素之一 。 ”王顺琴说 。
 
江津白沙地处中国公认的优质白酒产区(北纬28-30度) , 富硒的土壤 , 优质的红皮糯高粱 , 恰到好处的温度与湿度以及丰富的微生物群落 , 共同造就了白沙烧酒无与伦比的酿酒环境 。
 
“白沙烧酒一直都就地取材 , 用驴溪的水酿酒 , 用本土产的红皮糯高粱作底物 , 可以说是完美的结合 。 ”粮为本 , 水为魂 , 酒味的纯正 , 在王顺琴眼中是自信于本土食材的品质 , “驴子溪矿物质含量极少、水质清冽甘甜 , 白沙地产的本土红皮糯高粱糯性极高 , 二者都是非常适合的酿酒用料” 。
 
驴溪水、白沙糯高粱是造就江津白沙烧酒优美品质的必要条件 , 也是其典型风格形成的物质基础 。 当糯性极高的红皮糯高粱碰撞到清甜的驴溪河水 , 高粱壳中微量的单宁、花青素等色素成分 , 在一道道蒸煮和发酵的工序中激发生成香兰酸等酚类化合物 , 最终散发出了白沙烧酒特殊的芳香 , 白沙烧酒的“清香”滋味由此而来 。

江津|白沙烧酒的起源——当梦照进现实
文章图片
 
长江沿白沙镇而过 , 溪流环绕 , 水驿之利让白沙逐渐成为深水良港 。 此外 , 白沙扼黔北、川东咽喉要道 , 本就为川黔滇驿道上繁荣的商贸集镇 , 交通航运要道的区位优势让白沙成为了商贾云集之地 , 这也打开了白沙烧酒香飘万里 , 美誉远扬的局面 。
 
据史料记载 , 在清朝光绪年间的鼎盛时期 , 槽坊街上300余家大大小小的酿酒作坊一年产出的白沙烧酒能达七八千缸 , 每缸重约二三十斤 。 《清代四川史》中曾赞誉白沙烧酒“以质量好而颇有名” 。 槽坊街商铺林立 , 酒幌飘展 , 四季酒香缭绕 , 乡民过客无不贪杯豪饮 , 由水路外销至全国各地的白沙烧酒亦是供不应求 。
 
好酒自然酝酿出好诗 , 推杯换盏之间 , 白沙烧酒在岁月的流逝中沉淀了一份瑰丽的文化 。
 
“十里烟笼五百家 , 远方人艳酒堆花 。 略阳路远茅台俭 , 酒国春城让白沙 。 ”清代诗人、著名书法家赵熙写白沙酒的诗王顺琴随便就能脱口而出 。
 
在白沙的历史上 , 不少文人墨客都 “闻香提笔” , 为此地和杯中物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 。 到1915年 , 白屋诗人吴芳吉在《几水歌》中也描绘了酒乡风情画:“几水真真好 , 津城处处垆 。 江团清玉盏 , 竹笋少娘厨 。 酒贱无需知价饮 , 街平不必倩人扶 。 猜拳故意输 , 爱客谁能如?”
 
江津人懂酒、爱酒 , 其中不乏跟酒有着不解之缘的白沙人 。
【江津|白沙烧酒的起源——当梦照进现实】(图文来源于重庆白沙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