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八佰》:台上的在演戏,台下的却未必在看戏,他们在书写历史


《八佰》没有上映前 , 满心期待 , 影迷们赋予的期望值很高 。 8月21日上映首日 , 票房就过亿 , 表现不俗 。 但其口碑 , 并非一边倒式尽是赞歌 , 不同的声音四起 。

青年|《八佰》:台上的在演戏,台下的却未必在看戏,他们在书写历史
本文插图
对于艺术怎样反映现实 , 再现历史 , 我们始终有不同的认知 。 很多时候 , “忠实地呈现”这一最低要求其实是最高级别的奢求 。 历史和政治从来都是形影不离的 。 几经撤档后的《八佰》终于公映 , 虽然是姗姗来迟 , 但还算是一种荣归 。
【青年|《八佰》:台上的在演戏,台下的却未必在看戏,他们在书写历史】对于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的抗争 , 在过去的史料和影视作品中 , 我们看到的很多都只是只言片语 。 虽然没有否认其功绩 , 但空泛的呈现太过于单薄 。 数以万计的中国军民血洒疆场 , 以血有肉 , 有名有姓的中华男儿曾以“埋骨何须桑梓地”的非凡壮举实践着“男儿立志出乡关”的誓言 。 对于他们 , 应该有更为详尽 , 更为丰满的呈现 。

青年|《八佰》:台上的在演戏,台下的却未必在看戏,他们在书写历史
本文插图
艺术加工后的《八佰》 , 极尽所能地再现了那段峥嵘岁月 。 那场战争 , 那些人 , 那条河 , 那些民众……艺术群像的塑造 ,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河的对岸是一片繁华 , 日日笙歌;河的这边每天都要面临血肉横飞 , 每个人都压抑着自己生的希望 , 直面着死亡 。 天堂与地狱仅仅一河之隔 。
对死亡的恐惧与对生的向往 , 是每个人的本能 。 越是在死亡面前 , 这种体现越是淋漓尽致 。 《八佰》是各种人性的群体性爆发与再现 。 有的战士直面死亡 , 抱必死成仁之心;有的刚被收编来的壮丁 , 或躲避 , 或逃亡 , 尽可能地划清着与战争的界线 。

青年|《八佰》:台上的在演戏,台下的却未必在看戏,他们在书写历史
本文插图
有汉奸 , 有懦夫 , 有软骨头 , 亦有兵油子 , 威武之师中也有这样的宵小 , 或许这就是历史本来的面目 。 人之将死 , 其言也善 , 其行也壮 。 “宵小”们在群体的威武之气激励下 , 竟也能够“壮哉”一回 。
河对岸有个戏台 , 每天都在上演各种折子戏 。 生旦净末丑 , 各种角色轮番上演 , 尽量配合着河对岸的战场 , 上演着武戏 。 八百壮士在夜幕降临时 , 在战斗与战斗的间隙 , 透过窗口 , 欣赏一幕幕的戏剧 。 台上的在演戏 , 台下的却没有看客般折从容 。 他们每天都在书写着历史 。

青年|《八佰》:台上的在演戏,台下的却未必在看戏,他们在书写历史
本文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