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选择用艺术来铭记灾难

开头 , 先预告一下文末巨型彩蛋 。 而后 , 让我们正式走入一段还在发生的历史 。 铭记下这些的 , 是美国顶级文理学院阿默斯特学院乔志健教授 , 和大一学生童昊然 。抗疫中的艺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抗疫 , 全球共同的生命体验 , 也是第一次战争之外集体性灾难事件 。其实和战争又有什么区别?文明的撕扯 , 国与国的割裂 , 边境之墙筑起 , 全球化眼见式微 , 暴露出人们原本习以为常生活的脆弱性 。 好在 , 还有艺术可以让我们获得指引、慰藉和共通的情愫 。
我们选择用艺术来铭记灾难
美国 , 阿默斯特学院 , 乔志健和童昊然拿起相机 , 在学校内找到一处“天圆地方”的背景 , 拍下了300个人物纪实影像 。 在创作中 , 在支离破碎的世界里 , 他们选取了口罩这个共同元素来表达主题 。“正是这个口罩让肖像跟平常的照片不一样了 。 它一方面象征着我们在病毒威胁下 , 自我保护和保护他人过程中 , 牺牲掉的一半人性近 。 另一方面 , 这种被压抑的与人面对面的本能反倒勾起了人们更多表达的欲望 。 ”乔志健说 。
我们选择用艺术来铭记灾难

我们选择用艺术来铭记灾难

我们选择用艺术来铭记灾难
Memorial hill 2020 念丘庚子志当这位来自中国的教授 , 在美国校园里沉思着疫情给人类带来的影响的时候 , 偶然遇到了大一学生童昊然 , 于是有了这场摄影展 。 他们记录和定格了这段真实而深刻的历史 。他俩找到了我们团队 , 希望能让更多人看到、关注、思考——灾难、艺术和人性 。我们看了作品 , 以及与两位交流后 , 也感到荣幸 。以下是乔志健教授和童昊然与夸可志的聊天实录:1.是什么契机促使你作为一位历史学者 , 选择用拍摄的手法记录本次疫情?人们印象中 , 一个历史学者的工作是写作和研究过去发生的事 , 但我们也同时可以是当代史的记录者 , 像我国的司马迁 。2020年 ,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集体抗疫 。 当现实有这么一件可能对世界史具有转折意义的重大事件发生 , 而我们又亲历其间 , 我就有一种要把它记录下来的责任感 。对于方式的选择 , 现在这个时代文字记载非常多 , 但其实文字能够记录的东西是有限的 。 就像亚里士多德说的 , 诗比历史更真实 。 摄影在我看来就是一种诗性的表达 , 用它来记录这样一段历史 , 能够留下更多让人思考和回味的空间 。2.听说您拿起相机是源于您经历的一次比较严重的飞机事故 , 那次事故除了让您爱上摄影 , 对您研究历史 , 看待世界 , 甚至组织这次拍摄 , 有什么影响?那次事故对我最大的影响 , 是让我看到了历史事件的偶然性 。谁都没想到坐一个飞机 , 会发生这么大的空难 , 几百万分之一的概率 , 还是发生了 。 从此我对世界的观察开始更重视“偶然”的作用 。就像这次疫情 , 没人会想到2020年的世界会被一个病毒扰成这样 。
我们选择用艺术来铭记灾难

我们选择用艺术来铭记灾难

我们选择用艺术来铭记灾难
(“念丘庚子志”幕后花絮)另外我开始关注创伤后症候群(Post-traumatic) , 以及这个东西对人类历史和个人生活的影响 。 我自己应对空难创伤的方式是拿起相机 , 其他人呢?在2月份 , 当我看到中国被按下暂停 , 第一个反应就是这是一个集体性创伤事件(Collective Trauma) 。 随着它传染到世界 , 很多人还处在最深最冲击的一段 , 就让我想去拍疫情中的人 。 作为创伤的载体 , 我想看看人们在这样一个群体性灾难中是如何反应 。当然这里的反应并不是一味消沉 , 也有自我反思(Self-reflection),甚至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 。 而我在拍摄这个项目时 , 也希望用镜头捕捉更多人们在疫情中的精神状态 , 及他们面对、适应、克服创伤的过程 。
我们选择用艺术来铭记灾难

我们选择用艺术来铭记灾难

我们选择用艺术来铭记灾难
Memorial hill 2020 念丘庚子志3.听说在组织拍摄前 , 您还做了问卷调研 , 是在用历史研究的方式来策划摄影吗?其实这是我们项目很重要的一部分 。 就像我刚才说的 , 摄影是诗性的 , 你能感受到一个个表情 , 却不知道表情后的经历 。 但对于历史学者来说 , 这些故事也非常重要 。既然项目的初衷是为了记录历史 , 问卷调研就成了弥补这一空白的重要手段 。我希望把项目做成一个档案 , 100年后当人们再来回顾这段时期 , 既能看到社会学上的群像 , 也有校园里300个人的肖像 , 同时更有这300个人的故事 , 300个人的诉说 , 这样的一个历史记录对我来说才是比较完整的 。分页标题
我们选择用艺术来铭记灾难

我们选择用艺术来铭记灾难

我们选择用艺术来铭记灾难
Memorial hill 2020 念丘庚子志4.拍摄发生在疫情期间 , 近景摄影时有何困难?戴口罩的情况下怎么捕捉个人特点?社交距离到今天我们学校都非常重视 , 因而对我们最大的挑战就是找到一种方式 , 让拍摄得以开展 , 又能保证自己和摄影对象的安全:一是在取近景时 , 我们运用中长焦镜头 , 使得拍摄者和摄影对象之间的距离达到1.5~2米 。 二是要求双方都戴着口罩进行肖像拍摄 。正是这个口罩让肖像跟平常的照片不一样了 。 它成为一个中性的东西 , 一方面象征着我们在病毒威胁下 , 自我保护和保护他人过程中 , 牺牲掉的一半人性——嘴被堵住了 , 难以和人亲近 。 另一方面 , 这种被压抑的与人面对面的本能反倒勾起了人们更多表达的欲望 。因而在每张肖像里 , 拍摄对象的眼睛似乎被放大了 , 而他们的眼睛里似乎蕴含着更多情愫 。 越是压抑 , 人其实越想和他人交流 , 更加意识到交流的不可或缺 , 感觉到原来那种普通平凡生活的可贵 。
我们选择用艺术来铭记灾难

我们选择用艺术来铭记灾难

我们选择用艺术来铭记灾难
Memorial hill 2020 念丘庚子志另外我们发现 , 口罩本身也成了一个身份的传达 , 学生的口罩大多数是学校颁发的 , 但老师或居民 , 戴的口罩就千姿百态 。 一个日本同事戴着印有日本版画的口罩 。大家可以看到 , 一位写作中心老师的口罩是用他妈妈留给他的一块布巾做成的 , 是为一种纪念母亲的方式 。 还有一位舞蹈老师的口罩上写着大大的HAPPY , 给人精神一振的感觉 。5.介绍一下您所在的Amherst College吧?以这个社群为拍摄主体有什么意义?Amherst College是美国顶尖的文理学院 。 文理学院是美国特有的高等教育形式 , 一般设在乡间 , 重视博雅精英教育 , 文科理科都有要求 , 且文科传统深厚 。因而疫情以来 , 学校对疫情的讨论和观察都相对多样深刻 , 问卷上的很多故事都非常有意思 。另外 , 文理学院注重小规模 , 高师生比 , 以保证学生与教师的充分沟通 , 贯彻社区生活的紧密性 。 像我们学校 , 1800名学生就配有200多位教授 。
我们选择用艺术来铭记灾难

我们选择用艺术来铭记灾难

我们选择用艺术来铭记灾难

我们选择用艺术来铭记灾难
(“念丘庚子志”幕后花絮)在疫情中 , 这样的社区受到的冲击就更大 , 更深远 。 比如我们的老师们平常习惯了七八个学生的小班授课 , 课堂讨论讲解都交流频繁 , 一下换到网络教学 , 各种无所适从 。 以这样的社区为记录对象更能传达之前谈到的交流缺失与表达欲望 。最后是我们学校非常注重人员多样性 , 是美国少有的即使对国际生 , 也只看家庭收入 , 按需给奖学金的学校 。 目前包括了全世界几十个国家的学生 , 在疫情冲击下 , 滞留校园的也多是他们 。所以在口罩遮挡下的面孔以及背后的故事都多种多样 。 就连我们的摄影团队也是中西结合 , 来自中国的昊然协调组织各种拍摄任务 , 而中美混血的Kalea Ramsey自愿充当模特调试摄影场景 , 沟通人员等 。
我们选择用艺术来铭记灾难

我们选择用艺术来铭记灾难

我们选择用艺术来铭记灾难
Memorial hill 2020 念丘庚子志6.目前疫情 , 项目只在网络传播 , 您对项目的未来有什么计划?秋季时会有继续拍摄吗?秋季的话我们是希望能继续做一个疫情的记录 , 特别是对大一大四的学生 , 疫情刚好发生在他们生活一个比较大的转折点 。 但现在很多不确定性 , 比如学校是否可以重开 , 重开后要怎么操作等等 , 很多都是未知数 。但对于我们目前完成的部分 , 我还是有几个愿景的 。 一个是希望能够把目前的资料整理好 , 故事写完 , 拍摄过程记录清楚 , 在网络上有一个充分完整的展示 , 让更多的人关注到 。二是希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 在学校里做一个线下展 , 甚至希望在校外也能做一个 。 最后是把所有材料集中分类后 , 捐给学校档案馆 , 好好保存 , 让未来对这段时期有兴趣的学者能查阅到真实详尽的记录 。分页标题
我们选择用艺术来铭记灾难

我们选择用艺术来铭记灾难

我们选择用艺术来铭记灾难
Memorial hill 2020 念丘庚子志7.目前看来 , 本次疫情不会只是一时的偶然 , 而会对整个社会产生长期影响 , 作为历史研究者 , 你会建议我们以怎样一个更客观、理性、发展的眼光看待它 , 反思它 , 做好和它共存 , 并继续生活的准备?这个问题比较宏观 , 如何看待 , 对未来的社会、人类、国际关系有什么影响?我觉得从目前情况来说 , 还不完全清晰 。 我就浅聊一下目前想到的吧 。一是像我前面说的 , 在看待社会和历史时 , 偶然性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度 。 历史很多时候是无法预测的 , 不确定的 ,我们要学会接受这种非必然性 , 不可计划性 , 这会是历史观察 , 甚至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心态 。二是最近三四十年快速发展的全球化 , 在本次疫情中受到了沉重打击 。 它在预警我们 , 这样的全球化是否仍要像以往一样继续扩进 , 让世界更加紧密的同时 , 会有什么问题 , 我们应该怎么解决平衡 。三是国际关系在全球疫情中的表现 , 之前各国在疫情初的合作非难就不说了 。 最近中美关系的紧张升级就很可能是世界历史一个转折点 。 是否会有一个新的国际政治格局的产生 , 大家都在观望 。
我们选择用艺术来铭记灾难

我们选择用艺术来铭记灾难

我们选择用艺术来铭记灾难
(“念丘庚子志”幕后花絮)最后是由这种偶然性和全球性带来的集体创伤 。 在这个创伤中 , 我们怎样去调试 , 面对 , 克服 , 反思不仅创伤本身 , 还有创伤所暴露出来的隐藏问题 。如何以这种创伤做为一个契机 , 去解决问题 , 改造社会 , 让社会变得更好 。 比如美国疫情中种族问题被放大 , 中国城乡医疗资源的不平等等 。其实在疫情中都被直愣愣地放到我们面前 。 这本质上应该是我们喘息的时刻 , 也是我们重塑自己的时刻 。文末彩蛋!乔教授的摄影项目“念丘庚子志”线上展览将于近期独家登陆夸可平台 。展览中 , 夸可运用全媒体形式 , 带大家走入摄影作品之中 , 品味肖像背后的故事 。敬请期待!创作者介绍乔志健江苏吴江人 , 斯坦福大学历史系博士 , 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 , 现为美国阿默斯特学院历史系与亚洲语言文明系助理教授 , 主攻中国社会经济史 。 在教书与学术之余 , 他也是一名艺术摄影师 。来自北京 , 目前就读于美国阿默斯特学院 。 主修法律 , 热爱诗词、摄影和歌剧 , 策划、协调“念丘庚子志”项目 , 以艺术载体重构疫情状态下人们对社交的认知 。以免大家不认识这个从天而降的号:嗨!我是可可 , 从去年5月起的《四座城市的荷尔蒙》和之后《创业、艺术家和量子物理》 , 到最新一篇《科技、艺术、同质化突围【全球集结令】》 , 谢谢一路陪着我走过来 。后台和微信中 , 你们和我聊科技、艺术 , 还有创业和职场上的各种问题 , 甚至是恋爱和失恋 。 我和你们都在想:能不能有一个空间 , 能够包含这所有的内容:科技、艺术和商业 。最重要是 , 这个地方能承托你和我所有的情绪和情感 , 让我们在真世界以外 , 共同拥有一个自己和同类的“好世界” 。 这个大家共同沟通交流的载体 , 我们给了一个命名“夸可志” 。也必须谢谢团队的小伙伴!隔着太平洋、印度洋、各种洋的时区 , 一起头脑风暴和动手创造出了我们迫不及待想给你们看的东西 。 他们会做产品会编程、从事过VC和PE , 他们里有人研究心理学与天体物理的运行 , 也有人的专业是西方艺术史和博物馆学 。话不多说 , 我们先把实实在在的内容拿出来和你们讨论、碰撞、一起玩儿 。 Follow我们团队 , 先从这个小小的号开始吧!采访/文字:朱琳设计:潘陈琦打杂:可可夸可志关于夸可:夸可艺术2019年成立于纽约 , 是全球创意美学和前沿科技实验发布中心 。 设硅谷、上海、杭州、南京分部 。夸可下设科技艺术行研实验室和实践中心 。 致力于【科技PLUS艺术】跨界解决与教育方案 , 用最前沿国际化元素推动中国新商业社会的审美升级 , 和青少年创造力养成 。“夸”克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基本单元 。 我们是一家年轻的全球化公司 , 通过一个夸克的支点撬动 , 带动全球新艺术和科技跨界潮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