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八佰》:一曲荡气回肠的热血挽歌


【电影|《八佰》:一曲荡气回肠的热血挽歌】
电影|《八佰》:一曲荡气回肠的热血挽歌
本文插图
电影《八佰》好似一曲热血挽歌 , 拍得悲壮催泪 , 荡气回肠 。 当一个个年轻的士兵 , 身背炸弹舍生取义、以身许国之时 , 没有人能忍住泪水 。
影片取材自1937年淞沪会战的最后一役 , 讲述“八百壮士”奉命坚守上海四行仓库 , 以少敌多顽强抵抗四天四夜的故事 。 四行仓库保卫战之所以可以震惊中外永垂史册 , 除了战斗本身的英勇和壮烈以外 ,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 就是这是一场被全世界围观的战斗 。 苏州河两岸 , 一侧是天堂 , 一侧是地狱 , 各国采访人员和租界内的人们隔岸就能看到真枪实弹的场面 。 战场、戏台隔岸相对 , 这样一个悲壮的历史事件 , 杂糅了复杂的政治因素 , 呈现出来本就让人唏嘘感叹 。
在电影中 , 导演不仅拍出了战争的宏大与残酷 , 也拍出了大时代下小人物的挣扎与血性 。 88师的官兵们捐躯赴国难 , 视死忽如归的铮铮铁骨让人震撼;而像羊拐、老铁这样曾经的苟且之辈 , 是如何在民族大义面前做出最后的生死抉择 , 也令人感动 。
在《八佰》中并没有绝对的主角 , 而是以群像的模式 , 呈现出几十个人物形态 。 狡黠懦弱的老算盘与敢于将炸弹绑在身上自杀性袭击的山东兵 , 甚至会在同一个镜头中交替出现 。 一个跑桥的短暂镜头 , 就能将刀子这名壮士的个性渲染得淋漓尽致 。 电影在快速变化的镜头中 , 让观众明确记住这些演员中的每一个人 , 并在统一的语境下自然呈现出来 , 体现出导演很高的调度能力和演员们扎实的演技 。
战争的残酷 , 英雄的热血 , 让这部电影充满泪点和燃点 。 让人惊喜的是 , 《八佰》还保留了一些诗意和艺术设计 。 电影带给观众的第一个观感就是强烈的对比 , 租界内歌舞升平 , 人们隔岸观火 , 如常打麻将、唠家常;河对岸则是几乎被夷为平地的市区 , 四行仓库里每个士兵都灰头土脸 , 不知能不能活过明天 。
电影中最有诗意和魔幻感的画面则是白马的出现 , 浴血神俊的白马营造出一个超现实的世界 , 并且 , 白马的多次出现 , 也是一个非常值得解读的意象 。 一开始白马受惊四处逃窜 , 如同刚刚入驻四行仓库时惊魂未定的守军战士 , 胆怯畏战;而后白马重新出现来到四行仓库就好比守军战士坚定信心 , 誓死守卫;影片最后 , 白马从四行仓库废墟中一跃而出 , 或许意味着新的民族希望和对美好未来的期待 。
此外 , 电影中多次出现戏曲意象 , 比如租界京剧戏团表演《定军山》 , 李晨饰演的山东兵在仓库中表演皮影戏《长坂坡》等 , 还用蒙太奇的手法引入了常山赵子龙在长坂坡单枪匹马的画面 , 一下子就把四行仓库保卫战的整体气势烘托了出来 。 赵云七进七出 , 以一敌百 。 而八百壮士们面对的也是浩浩荡荡的日本军队 , 但是毫不退怯 。 戏曲意向的多次出现 , 呼应了四行仓库保卫战悲壮的“表演”性质 。 电影中 , 这场战役起码震撼了那些“隔岸观火”的人们 , 促成了不同阶层、不同势力统一抗日的决心;西方人士也因此对中国士兵、中国民众产生了敬意 。
作为一部战争题材电影 , 《八佰》无论是对于高烈度的战争场面的刻画、通过摄影的光影对比表现电影主旨 , 还是精致的美术设计和气氛烘托 , 都彰显了电影较高的工业化水准 。 它或许并不完美 , 但它所讲述的故事与情怀却值得被看到 。 毕竟 , 无论世事如何变迁 , 历史都不应被忘记 , 英雄更不应被遗忘 。
来源:龙头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