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一口气读懂质量的起源
物理和化学的原点
【科学|一口气读懂质量的起源】回望科学史史上物理和化学的起点 , 我们会发现 , 它们都围绕着“质量”这个词展开:
1687年 , 牛顿发表了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 在这本著作当中 , 牛顿从定义“质量”开始 , 构建起了经典物理学的大厦 。
1777年 , 拉瓦锡向巴黎科学院提出了一篇论文《燃烧概论》 , 在这篇论文中 , 他讲述了自己的金属煅烧实验 , 并提出了燃烧作用的氧化学说 , 而在这篇论文中还提到了著名的质量守恒定律 , 从此化学正式从炼金术的阴影走出来 , 并开启了科学化之路 。
然而 , 如果你问牛顿和拉瓦锡:质量到底是什么?
你很难能够得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 。 因为 , 关于“质量”探索一直伴随着整个科学的发展 , 一直到近几年才完全尘埃落定 。 那质量到底是什么呢?
微观世界
如果我们把时间推到2000年以前的古希腊世界 , 当时的古希腊先哲们就在思考:万物的本原到底是什么?
著名的科学哲学之父泰勒斯曾经提出:万物的本源是水 。 这也被认为是科学和哲学的起点 。 泰勒斯也给后来的学者提供了一条从微观世界探索万物本原的路径 。 后来 , 古希腊哲学集大成者之一的德谟克利特提出:万物的本源是原子和虚空 。 古希腊先哲们受限于观测设备 , 没能在这条路径上走得更远 。
到了20世纪 , 当科学发现了微观粒子时 , 他们想到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 于是 , 就用原子来命名他们发现的微观粒子 。 但实际上 ,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和如今的“原子”是两码事 , 他的“原子”是万物的最小构成的单位 , 而如今的“原子”还可以继续再分成电子和原子核 。
不过 , 古希腊先哲的思路是没有错的 。 在探索“质量”的道路上 , 寻找不可再分的粒子是一个合理的选择 。 上世纪50年代 , 科学家通过对撞机 , 发现了许许多多的粒子 , 它们有的可以再分 , 而有的不可再分 , 这也被科学家戏称为:粒子幼儿园 。
那这些粒子的出现也给科学家出了一个难题 , 如何才能把这些粒子归纳起来 。 在此之前 , 科学家们就发现了引力和电磁力 。 而随着对原子结构的探索 , 科学家还发现了强力和弱力 。 要知道 , 原子核内的质子都是带正电 , 照理说 , 根据同种电荷相排斥的原理 , 质子不太可能会被约束在一个很小的尺度内 。
强力的强度要比电磁力大 , 是强力把质子束缚在原子核内 。 至于弱力 , 它的强度很弱 , 主要发生在原子核衰变的过程当中 , 它会改变粒子的种类 。 从这里 , 我们不难发现 , 牛顿当初对于“力”的定义已经不够用了 。 于是 , 科学家提出了“作用”一词来取代“力” 。 换句话说 , 按照目前的物理学观点 , 万物的基本单位是基本粒子 , 而各种基本粒子是通过“各种相互作用”来构成万物的 。 目前 , 我们已知的一共有4种相互作用 , 分别是强相互作用 , 弱相互作用 , 电磁相互作用 , 引力相互作用 。
那这些“相互作用”又是通过什么来实现的呢?
上世纪50年代 , 科学家提出了“规范场”理论 , 试图统一这几种作用 。 在这个理论中 , “相互作用”是通过“场”来实现的 , 比如:磁力就是通过磁场来实现的 。 强力和弱力也有相对应的“场” 。 这个理论也被叫做杨米尔斯理论 , 是由杨振宁和他当时的研究生米尔斯一起提出的 。
后来 , 盖尔曼等人又完善了这个理论 。 在这个理论中 , 我们可以把各种“相互作用”看成是把某种粒子扔来扔去的结果 。 强相互作用就是把“胶子”扔来扔去;弱相互作用就是把“W玻色子”和“Z玻色子”扔来扔去;电磁相互作用就是把“光子”扔来扔去 。
质量之谜
在这个理论中 , 科学家发现 , 物质质量的99%实际上是来自于强相互作用把夸克束缚在质子和中子所对应的能量 。 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等价E=mc^2 , 质量和能量是等价关系 , 所以这部分能量是具有质量的 , 占据了物质总质量的99% 。 那么问题来了 , 剩余的1%的质量从哪来的呢?分页标题
你可能要说 , 那基本粒子不应该有质量吗?
其实按照规范场理论 , 基本粒子其实是没有质量的 , 但是在实验观测中 , 科学家就发现 , 光子是没有质量的 , 而传递弱相互作用的Z玻色子和W玻色子却是质量的 。 这和那1%的质量其实紧密相关 。 但也让科学家非常头疼 , 甚至有的科学家一度怀疑规范场理论错了 。
后来 , 科学家为了调和这个问题 , 它们提出了著名的希格斯机制 。 他们认为在宇宙空间中还存在着一种场叫做希格斯场 , 它可以通过给粒子减速来让粒子获得质量 。 如果希格斯场没有给粒子减速 , 那么这个粒子的速度就会是光速 。 而电子和夸克等基本粒子之所以有质量 , 就是因为被希格斯场减速 , 这也就是那1%质量的由来 。
为了证明希格斯场的存在 , 我们就需要找到希格斯玻色子 。 这一直以来困扰着实验科学家 , 这是因为要寻找希格斯粒子就需要足够大的大型强子对撞机 。 后来 , 在2012年 , 欧洲的LHC在成功证明了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 。
随着希格斯玻色子被找到 , 困扰科学家300多年的“质量之谜”也随着解开 。 根据目前的规范场理论 , 我们知道 , 物质99%的质量来自于强相互作用所释放的能量 , 而剩余的1%的质量是由希格斯场所赋予的 。
- 小了白了兔|清华成果登《科学》:超长碳纳米管耐疲惫性超所有已知材料
- 科学|世界本来没有颜色?科学家发现大脑中的“调色板”机制
- 科学|迄今为止地球上速度最快的人造物体是什么,答案是井盖?
-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公告
- 记忆|人类为什么会丢失3岁之前的记忆?看看科学家如何解释
- 钱学森|中国10大科学家,很少有人知道他们的荣誉称号,他们是不朽丰碑
- 电影胡侃|只要10代!科学家都没料到,野生原鸡这么轻易就被驯化成家鸡了
- 科学|章鱼可能不是地球鱼?这是怎么回事?
- 科学|既然所有的生命都要走向灭亡,那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 科学知识|「图片新闻」兰州市欣欣嘉园社区和倍豪智创科技中心联合开展“探索七彩世界·普及科学知识”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