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立方杯|十载歌声不辍 “水立方杯”中文歌赛深入侨心

中新社北京8月24日电 题:十载歌声不辍 “水立方杯”中文歌赛深入侨心
中新社采访人员 吴侃
“我虽然他乡生,世代不变中国根,黄皮肤、黑眼睛,烙印不变中国人……”2011年,在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的舞台上,美国华裔歌手黄一凭借原创歌曲《我是ABC》,获得首届“水立方杯”海外华人中文歌曲大赛金奖 。
自2011到2020年,十年来,由北京市政府侨务办公室联合北京相关单位举办的“水立方杯”中文歌赛已深入侨心 。当下,2020“水立方杯”中文歌赛正在推进 。中新社采访人员采访了多位海外赛事组织者,畅谈他们的“水立方杯”记忆 。
【水立方杯|十载歌声不辍 “水立方杯”中文歌赛深入侨心】从小舞台到大舞台
回忆起2011年举办首届“水立方杯”中文歌赛美国华盛顿选拔赛的情形,美国大华府北京同乡会荣誉会长黄雷仍历历在目 。
“当时我们没有经费租场地,自己搭了一个很小的舞台,没有灯光设备,舞台四面都是水泥墙;也没人报名,我们挨家挨户去敲门,才说服40个孩子来参赛 。”黄雷说 。
经过几年的用心办赛,更多的人了解了“水立方杯” 。“更可喜的是,原本只听美国嘻哈和摇滚音乐的孩子们,发现了中国歌曲的魅力,学中文的自主性也提高了 。”
如今,比赛场地从办公室变成了美国华盛顿教育园区的剧场,活动经费由冠名商赞助,华文媒体全程报道赛事,选手们每年专程从美国各州赶到华盛顿海选,2019年的参赛人数超500人 。
黄雷说,现在孩子们每年初就关注比赛,甚至常年训练和准备 。“舞台大了,歌声响了,同路人多了,‘水立方杯’在海外已成为有号召力的文化品牌,也是华裔青少年了解祖(籍)国的好平台 。”
从写中文名到唱中文歌
“十年前,我们在印尼推动华文教育还比较困难,听到‘水立方杯’比赛将举办的消息,我们当即决定承办印尼赛事,希望帮助华裔孩子们学中文 。”印尼雅加达华文教育协调机构执行主席蔡昌杰说 。
2011年6月,首届“水立方杯”印尼选拔赛举行,按照要求报名表上必须填写中文名,但很多选手却不知道自己的中文名 。
“印尼的华文教育中断了30多年,很多华二代、华三代都不懂中文 。”蔡昌杰说,“水立方杯”在印尼经历了很难的一段时间,第一年1000人的观众席,只坐了不到100人 。
后来通过与当地华文媒体、合唱团合作,“水立方杯”逐渐成为华侨华人家喻户晓的品牌 。每年印尼全国十余个省、市都会遴选优秀选手参赛,决赛门票总是一抢而空 。
“从‘水立方杯’舞台走出来的印尼选手们,从不知道中文名字,到会用简单的中文交流,有的已经能讲流利的中文 。”在蔡昌杰看来,“水立方杯”激发了华裔青少年学中文的兴趣,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传承 。
不变的“水立方”情结
“8年前,‘水立方杯’首次在南非举行,那时我是台下的观众,在异国他乡能听到熟悉的家乡曲调,特别亲切 。”旅居南非的侨胞张大雨说 。
张大雨2003年赴南非求学,后就读于约翰内斯堡金山大学音乐系 。热爱音乐的他从2012年开始关注“水立方杯”,却因为“超龄”当了5年的观众 。
直到2017年“水立方杯”设置了成人组,张大雨终于报名了,他凭借一首《暗香》获得约堡赛区冠军并参加北京总决赛,获成人组铜奖 。
“最近两年我开始参与办赛,负责找场地、调音响,帮选手选歌、排练、走台等 。”从台前转战幕后,张大雨对“水立方杯”的热情却丝毫未减 。
他说,“水立方杯”的陪伴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水立方杯’也已成为桥梁纽带,拉近海外侨胞与故国家乡的距离 。”(完) 【编辑:梁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