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典籍|出土简牍颠覆《史记》的记载:郑桓公未死于犬戎之乱,而东迁脱难

关于东周郑国国都所在地 , 在今天河南省新郑市 , 没有疑问;但郑国初建的地方在哪里?据《汉书·地理志》和《史记·郑世家》索隐 , 这里是西汉京兆尹郑县 , 即今天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 , 这是最流行的郑国初封地说法 。不过这个说法 , 却与一些史料记载矛盾 。《世本》说“桓公居棫林 , 徙拾” , 尽管《史记索隐》作者倾向棫林就是郑县、拾就是新郑 , 但并没有其它文献印证 , 相反《左传》等大量证据反映 , 棫林在泾水以西、今陕西凤翔南一带 。
西周时期 , 凤翔一带为周人宗庙所在地——圣都岐周 , 在这里出土了大量西周贵族陪葬、窖藏的文物 , 今天宝鸡市还成立了一个西周青铜器博物院 。那么郑桓公与其他贵族一样 , 分封在此也合情合理 。而且 , 金文中多次出现“奠(郑)”这个地名 , 这里不但是周王经常居住的地方(“王才奠”);同时还居住了不少家族 , 比如姜姓的郑(“奠姜”)与郑虢氏、郑井氏 , 这表明西周的“奠”可能不是一个专属地名 , 而是某一类区域的统称 。
我们知道 , 西周的地名很多来自商朝 , 包括整个文字系统的传承 。那么 , “奠”字当然很可能与商朝的“奠”有关 。根据古文字学家裘锡圭先生的分析:“商王往往将被商人战败的国族或其它臣服国族的一部或全部 , 奠置在他所控制的地区内 。这种人便称为奠 , 奠置他们的地方也可以称为奠 。奠的分布是分散的 , 并不存在一个围绕在商都四郊之外的称为奠的地带 。……除了上述这种奠的方式外 , 商王有时还将从事某种工作的人奠于某地 。”

名著典籍|出土简牍颠覆《史记》的记载:郑桓公未死于犬戎之乱,而东迁脱难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据此 , 我们可以知道西周“奠”的来由 , 其用法显然与商朝“奠”一脉相承 。姜姓与虢、井氏都为周人旧族 , 故他们是各“奠”的统治者 。那么郑桓公应该也是被封到这里一处叫“奠”的地方 , 因为桓公是新封 , 没有自己的氏 , 所以以郑为氏 。那么《世本》说的“桓公居棫林”应该就是岐周附近的“奠”地了 , 而后来“徙拾”的“拾”则可能是“郐(会)”字之讹误 , 也有可能就是秦汉华县的所在地 , 所以才造成后来郑国始封华县的误会 。
不过更为复杂的是 , 《水经注》引《竹书纪年》提到“晋文侯二年(公元前779年) , 同惠王子多父伐郐 , 克之 。乃居郑父之丘 , 名之曰郑 , 是曰桓公” , “同惠”一般认为是“周厉”或“周宣”之误 。但《汉书·地理志》注引臣瓒曰:幽王既败 , 二年(公元前769年)而灭会(郐) , 四年而灭虢 , 居于郑父之丘 , 是以为郑桓公 。”臣瓒是晋朝人 , 看过原本的《竹书纪年》 , 但这两条记录又是矛盾的 , 方诗铭、王修龄先生认为晋文侯二年为十二年之误 。
但李峰先生却认为《水经注》所引古本《竹书纪年》的“郐”系误记 , 他采信的是宋朝以后出现的今本《竹书纪年》说法:“(幽王二年)晋文侯同王子多父伐鄫 , 克之 , 乃居郑父之丘 , 是为郑桓公 。”周幽王二年为公元前780年 , 此年王子多父因攻打鄫国有功 , 被册封于郑父之丘立郑国 。这种说法圆融了古今《竹书纪年》 , 并且克服了臣瓒说法的漏洞 。因为按臣瓒的意思 , 郑桓公是在灭郐、虢之后 , 居住在郑父之丘才建立郑国的 。

名著典籍|出土简牍颠覆《史记》的记载:郑桓公未死于犬戎之乱,而东迁脱难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当然 , 这样一来势必又造成其他矛盾 。因为按照今本《竹书纪年》 , 郑国分封是在周幽王年间;但据《郑世家》 , 郑国分封是在周宣王年间 。而且臣瓒的说法也似乎不是无中生有 , 他明确提到的郐国亡于公元前769年、虢国亡于公元前767年这两个时间点 , 也没有引起学者的争议 。这里或许有一种可能 , 就是原本《竹书纪年》本身存在错误 , 作者在编写时就误认为新郑是郑桓公的初封地 , 所以才得出这样的错误说法 。分页标题
那么 , 如果郑桓公灭郐是在西周灭亡后两年 , 不又与《郑世家》郑桓公死于犬戎之乱矛盾吗?实际上 , 郑桓公确实没有死于公元前771年 , 这里有多处文献可以印证 。如前所述 , 《左传》中提到子产说 , 从前我们先君桓公与商人都出自周 , 共同合作经营这片土地居住 , 并且世代盟誓:你不要背叛我、我也不掠夺你 , 正因此才一直到了今天 。这里的商人即是被封给桓公的商朝后裔 , 他们在周朝从事低贱的官商工作 , 这就是后世“商人”的由来 。
其他文献也有郑桓公灭郐的传说 。《韩非子·内储说下》说郑桓公先问清楚郐国的豪杰良臣 , 然后假装与他们有盟誓 , 说赏赐给谁郐国哪些官爵与良田 , 写在盟书埋在城外 。郐国国君果然发现并且诛杀了他们 , 于是桓公趁机攻灭了郐国 。《公羊传》说以前郑国处于留这个地方 , 郑伯与郐国国君关系好 , 于是趁机与郐夫人私通 , 里应外合取得了郐国 , 从而迁徙到了郑 , 而把留废弃了 。《国语·周语》说郐仲夫人叫叔妘 , 与郐国国君同姓 , 因此不吉利 。

名著典籍|出土简牍颠覆《史记》的记载:郑桓公未死于犬戎之乱,而东迁脱难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说苑·权谋》也有一段记载 , 说郑桓公东封于郑 , 当时住在宋国东边的旅舍 。旅舍的老叟问:您要去哪里呢?桓公回答:我要封到郑国去 。老叟说:我听说时机难得而易失 , 现在您睡得这么安稳 , 恐怕不是去就封的吧!桓公听说了 , 马上自己驾车 , 日夜不停终于十日到达郑国 , 当时就有釐何与他争地 。不过这段史料与《史记·齐太公世家》记录高度雷同 , 《齐世家》说吕尚住在宋国东边旅舍 , 经人提醒后火速赶往齐国 , 正逢莱侯来争地 。
另外 , 清华简《郑文公问太伯》也支持郑桓公灭郐的记录 , 郑国的太伯在叙述先君的事迹时 , 明确提到:“昔吾先君桓公后出自周 , 以车七乘、徒卅人 , 敷其腹心 , 奋其股肱 , 以协于庸偶;接胄被甲 , 擭戈盾以造勋 。战于鱼丽 , 吾乃获函、訾 。覆车袭沝 , 克郐朝食 , 汝容社之处 , 亦吾先君之力也 。”总之 , 《郑世家》关于郑桓公亡于犬戎一说不可靠 , 其出处应该是《郑语》的“幽王八年而桓公为司徒 , 九年而王室始骚 , 十一年而毙” , 但“毙”的应该是西周 。
至于虢国的灭亡 , 《左传》中武姜曾要求把制封给叔段 , 郑庄公以虢叔死于此为由拒绝了 。过去一般认为虢叔就是东虢最后一任国君 , 也就是《郑语》所谓的“虢叔恃势 , 郐仲恃险” , 在郑桓公消灭郐国后两年灭亡 。不过 , 清华简《良臣》却记载 , 郑桓公与周之遗老史伯、宦仲、虢叔、杜伯一起到达郑国 。一般认为虢国有西虢(今陕西宝鸡)、东虢(今河南荥阳)与南虢(今河南三门峡)、北虢(今山西平陆)之分 , 那么与桓公同行的虢叔当出自西虢 。

名著典籍|出土简牍颠覆《史记》的记载:郑桓公未死于犬戎之乱,而东迁脱难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但这样又为郑国东迁布上了疑云 , 即东虢是否真实存在?如前所述 , 《竹书纪年》《韩非子》《公羊传》《说苑》和清华简《郑文公问太伯》中 , 均提到郑国灭郐一事 , 但均未提到郑国灭虢一事 。郑国灭东虢最早就是《郑语》中提到 , 而最可信的《左传》中“虢叔”身份一旦被质疑 , 那么东虢存在的证据实际上就变成孤证 。当然 , 清华简《良臣》记录多有讹误 , 比如把周武王时的召公和君奭误作两个人;但此处记载在今后研究中确实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
【名著典籍|出土简牍颠覆《史记》的记载:郑桓公未死于犬戎之乱,而东迁脱难】作者林屋公子 , 文史作家 , 主攻先秦秦汉史、神话妖怪学 。系今日头条、悟空问答、百度百科ta说签约作者 , 澎湃历史、网易历史、全历史专栏作者 , 出版有《先秦古国志》《先秦古国志之吴越春秋》《山海经全画集》《魅影:中国古代神灵志异图鉴》实体书四种 , 作品散见于《国家人文历史》《北京晚报》《同舟共进》等报刊杂志及自媒体 。感谢阅读 , 欢迎关注!分页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