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北大生,怎么越来越像古代的进士?

一昨天看新闻 , 浙江杭州余杭区招收公务员 , 清一色清华北大硕士生 , 就连街道办事处也不例外 。
清华北大生,怎么越来越像古代的进士?
今天 , 我有了新的感悟 , 这不就是古代科举制的翻版吗?大家可能说 , 这哪儿跟哪儿呀 , 你联想是不是太丰富了?让我简单分析一下 , 大家就会明白 , 我所说的并非虚妄 。二古代科举制度分大致分四个层级 , 被县府一级录取者 , 称为秀才 , 秀才参加省府考试 , 称为乡试 , 被录取得称为举人 。举人参加礼部考试 , 称为会试 , 中者继续参加殿试 , 由皇帝亲自监考 , 中者称为进士 。 进士分三甲 , 一甲三名 , 状元、榜眼、解元 。二甲从第四名算起 , 到六十名 , 称进士出身 。 三甲从六十名直至三百名 , 称为同进士出身 。状元初授官为从六品翰林院修纂 , 榜眼探花为正七品翰林院编修 , 三年期满另授职务 。二甲三甲需参加庶吉士考试 , 考过者授从七品官位 , 三年期满由吏部考察担任实职 。没通过庶吉士考试的进士 , 被分散到地方 , 从主薄、县丞、师爷干起 , 慢慢往上升 。唐宋八大家中的苏轼苏辙两弟兄中进士后 , 一个被授福县主薄 , 一个被授渑池县主薄就是例子 。三科举考试难度非常大 , 隋唐宋时还考些诗词歌赋类 , 到明朝 , 朱元璋更狠 , 将些无用的东西通通砍去 , 想参科考 , 必须读四书五经以及朱熹《四书集注》 。本来 , 四书五经还有些生动活泼的一面 , 朱熹精神有些变态 , 将四书五经搬到案前 , 依据自己的想法 , 对四书五经进行阉割注解 。他的指导思想就是“存天理 , 灭人欲” , 孔孟之道是天理 , 要存这个天理 , 就必须灭去人的欲望 , 恶毒不?明清朝读书人从小读四书五经、朱子集注 , 读得滚瓜烂熟甚至倒背如流 , 方能参加科考 。朱元璋要求 , 出题范围能超出四书五经与朱子集注范围 , 学生答题绝不允许有任何发挥 , 必须严格按照书中内容进行答题 , 并且字数不能超过五百字 。为防止考生啰嗦 , 严格按照八段式进行解答 , 叫八股文 , 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 八股文要说理 , 要对偶 , 要排比 , 要有文采 , 要吸引人 , 难不难?这难不倒一些天才 , 明朝解缙、唐伯虎、王守仁、张居正都是七八十来岁中秀才 , 就连一代权奸严嵩也是个天才少年 , 六岁就进入县学 , 十几岁就中举人 , 不过后来路有点坎坷 , 二十多岁才中进士 。 就这也是了不得的人物!八十岁中不了进士的多了去!四这些精英中的战斗机 , 这些天才少年 , 中了进士进入官场 , 一生也就这样了 。帝制时代的国家机器由皇帝、亲王、外戚、宦官、大臣构成 , 国家治理就是平衡这几者之间的权力 。这几帮人为了权力 , 勾心斗角用尽心机 , 今天这一方得势 , 明天那一方得势 , 今天打倒这帮 , 明天搞倒那帮 , 没有所谓的正义 , 只有假装的正经 。国家是公器 , 只要心存公义 , 治大锅如同烹小鲜 , 可惜帝制本身就是不公之源 , 只要帝制在 , 谁也不能将天下治得河清海晏 。只可惜了一帮天才少年、天生读书人 , 好不容易考中进士 , 却一头扎进官场 , 将自己一身聪明一脑子智力 , 用在勾心斗角争权夺利上 , 耗费一生 。假若他们还有别的出路 , 比如 , 有些人搞科研 , 必定能发明造福人类的科技;有些人搞哲学 , 必定能产生指引人类前进方向的理论;有些人搞文学 , 必定能创作出流传千古的作品等等 。历史不能假设 , 他们创造了历史 , 历史又毁灭了他们 , 王朝换了一朝又一朝 , 一切新瓶装旧酒 , 始终走不出历史的轮回 。五北大清华是中国学子心目中最高学府 , 能考进去者如凤毛鳞解 , 少得很 , 颇似古代的科举 , 考中两校 , 就是进士 , 像不像?一甲进士进入国家级单位 , 二甲三甲需进行考试 , 才能进入国家级单位 , 考不上者下放到基层 , 从头干起 。北大清华硕士生进入余杭区各委局、街道办事处 , 是不是与进士进入基层公务队伍类似?北大清华等211、985类大学生进入各地公务员队伍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 也不是偶尔零星的事 , 而是具备规模化正规化特征 , 好啦 , 收笔!